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著作《南方史诗论》英译本评介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i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南方史诗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英译特点并指出书中有待改进之处。通过分析,认为《南方史诗论》英译本合理灵活地处理了目录内容安排、段落的合并与拆分、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章节标题的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等问题,同时指出该书在脚注、长度单位、索引内容等方面仍有待于改进之处,旨在更好地弘扬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南方史诗论》;少数民族史诗;经典著作;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75-03
  【本文著录格式】卢长怀.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著作《南方史诗论》英译本评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175-177.
  中国南方居住着3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史诗。《南方史诗论》便是一部关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经典著作。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亚虎研究员撰写,1999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绪论、形态篇、源流篇、本文篇、类型篇、形象篇、艺术篇、文化篇、比较篇、延续篇、百科篇、后记组成。该书论述了南方多个少数民族的原始性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的各种传播形态、源流、文本、类型、艺术特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多学科价值等内容[1]。绪论部分研究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形态、精神氛围、风俗民情对史诗所产生的影响。形态篇研究史诗中祭祀仪式、生产征战环节、人生礼仪、娱乐场合演唱的传播形态以及这些传播形态的功能;源流篇研究史诗的起源和发展;文本篇研究原始性史诗中的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早期创造等内容,英雄史诗关于过渡时期“强者作了主、弱者降为奴”的征服掠夺战争和后期的民族统一战争;类型篇研究史诗中奇孕、洪水、化生、射日、考验、离合等各种类型;形象篇研究史诗中塑造的图腾、始祖、与自然斗争的英雄、部落征战英雄等形象;艺术篇研究史诗中各种形象所具有的象征、隐喻、实与幻交替叠印等艺术特点;文化篇研究史诗产生的山地农耕文化、群体文化、神巫文化、口传文化等文化根基;比较篇对比研究中国南方史诗与其他民族史诗,指出文化差异使南方史诗具有不同的特点;延续篇研究史诗的原始意象、叙事形态在后世文学作品中重现现象及所具有的永久魅力;百科篇研究史诗在历史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自然科学中的价值;后记介绍彝、哈尼、苗等民族新发掘的几部史诗。该书的英译有助于弘扬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推向世界,大连民族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了《南方史诗论》的英译任务。该书的英译本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翻译文库》研究成果,该文库2016年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17年立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①。该书英译本2019年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翻译有助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促进跨文化交流、加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的传播及研究,可为国内外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本文重点研究该书的英译特点并指出书中有待于改进之处。
  一、合理增加英译本目錄内容
  译者没有拘泥于汉语文本的框架安排,而是灵活地对原汉语版本中目录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郎樱对五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所撰写的前言,美国人类学家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为五部英译本所撰写的评论,五部英译本总主编撰写的前言,对该书汉语本作者的简介、索引等内容。郎樱以及马克·本德尔对该系列译著的评价,有助于读者和国内外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者了解译著的学术价值。总主编前言可以使读者理解该系列译著的翻译基本原则等;该书汉语本作者的简介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由于汉语文本中提及诸多专有名词,如地名、山名、江河名、人名、民族、节日等,为方便读者检索、定位所需信息,提高阅读效率,译者在书后增加了索引部分。
  二、清晰翻译章节标题
  翻译是个动态过程。译者在对汉语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没有机械地进行一对一的翻译,而是灵活地运用翻译方法。如将汉语文本中无章节标识的部分加上章节标识,即加上chapter one,chapter two等,使译文清晰、具有层次,易于译入语读者阅读。由于标题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为读者提供所阅读文章的主要线索,因此在标题的翻译中,译者应重视翻译的简洁清晰。在对该汉语文本目录的翻译中,译者没有直接将“本文篇”和“类型篇”直译为texts和types,而是灵活地分别译为易于读者理解的Epic Struggles and Conflicts和Narrative Theme。将“类型篇”章节中次标题相应地译为The Theme of……或Themes of……,如将“奇孕型与盘瓠”译为The Theme of Magical Conception in the Epics of Panhu,“射日型”和“斗雷型”译为Themes of Shooting Down Suns and Fighting Against Thunder;将“形态篇”中“早期的典型形态——在祭祖等祭祀仪式上的形态”译为Typical Early Forms:sacrificial Rites。
  三、灵活合并与拆分段落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种差异在英汉段落结构安排上也有所体现。汉语段落多自由发展,段落或长或短,而英语段落则多简单且具有规律。译者在该书的英译中能恰当地处理段落安排,将一些超长段落切分为短小段落,或将一些超短段落合并,符合了英语文化民族的阅读习惯。如将汉语本21页的超长段落“例如,早在公元一二史记,傣族……”拆分为4小段短,将24页中的超短2个段落“面对着这样一个……”和“康德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合并为一个段落。   四、积极运用语篇衔接手段
  英语和汉语在语篇衔接手段方面存在差异性。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句子在形式上的连贯与结构的严谨,而汉语则是意合语言。为使译文符合英语语篇谋略,使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阅读内容,该书的英译灵活地运用了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英语语篇衔接手段。如译者将“布杰再次上天,要剥雷公皮,要抽雷公筋,雷公不得不认输。”一句译为Bujie,in great anger,went to heaven again with the intention of peeling off the thunder god’s skin and pulling out his tendons。当译者再次提及“雷公”时,使用了所属代词his,回指上文提到的thunder god’s,使his和thunder god’s构成照应,使语句语义连贯。将“《牡帕密帕》叙述,天神厄莎撒下葫芦籽,出苗长藤结葫芦,老鼠啃开葫芦,走出一男一女。”一句译为Mupa Mipa narrates that Esha,the celestial god,sowed gourd seeds that grew into vines and bore more gourds. Eventually a man and a woman crept out of a gourd after a mouse bit it open。译者加上连接词Eventually,实现了英语的语篇衔接。将“……有的树果苦,有的樹果酸,有的树果甜……”一句译为Some fruits were bitter,some fruits were sweet and some others were tart。译者使用了others以替代上文提及的fruits,避免了重复,使语言凝练,增强语义衔接。将“接着是塔婆、模米“喝了怀胎水”,一个“生了百人”,一个“生了千人”。” 一句译为Later,Tapo and Momi “drank some impregnanting water.”One“gave birth to one hundred humans” and “the other one thousand humans.”,译者使用了省略的衔接手段,将上文提及到的gave birth to省略,使语言简洁明了,实现了译文的连贯。
  五、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语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过程。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2]。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民族史诗研究著作英译中不可避免涉及文化特殊词语,对少数民族语境下的特殊词语的理解、诠释与翻译不仅仅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非语言因素的支配,同时也受到词组搭配、句段、篇章和题材等微观语境的影响。译者对本源概念的释义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必须将其放置到语言整体情景中加以考察,做到“以实定象,以境定义” [3]。译者对这些独特文化词语的翻译根据语境采用了归化加异化的方法,即先将独特文化词语翻译统一译为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然后在括号中以拼音的形式标注这些词语,如,对“乃少”的翻译是woman leader (naishao),“爱杜斯尼”water ghost( aidusini)、“波曼”village father( boman)、“卓巴”village father (zhuoba)、“活路头”village head(huolutou)、“卓色”village mother (zhuose)等。南方少数民族对神职人员有不同的称呼,如纳西族的东巴(dongba)、景颇族的斋瓦(zhaiwa)、彝族的贝玛 (beima)、土家族的梯玛(tima)、苗族的里佬 (lilao)、壮族的摩公(mogong)和师公(shigong) 、哈尼族的米古(Migu)、阿昌族的活袍(huopao)等,这些称呼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为方便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避免陌生感和排斥感,译者将这些独特文化词语统一译为priest,同时在括号中以拼音斜体形式进行标注,如priest(dongba)。这样的翻译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流畅性,同时还可以展现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有利于跨文化传播。翻译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4]。
  此外,译者还对容易使译入语读者混淆的文化词语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翻译。如,书中出现的白族、傈僳族、独龙族的史诗《创世纪》,其文化内涵不同于基督教《圣经》中的“创世纪”内容。为了避免混淆,译者不是简单地将《创世纪》译为《圣经》中的“创世纪”“Genesis”,而是译为“Creation of the world”。
  然而,该书的英译也存在有待于改进之处,如脚注顺序的安排和长度单位的翻译等问题。例如,译著第4页提及到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脚注却在书中第334页给出。英汉表达长度的单位不一致,译文中如296页出现的“丈”没有采用注释的翻译方法,容易被译入语读者误解。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存在误用,如英译本25页第二段中“……The Chinese,on the contrary,have no ethnic epic. For insuperable obstacles are put in the way of the highest class of epic from the very start by the fundamentally prosaic outlook of the Chinese,which gives… …”《南方史诗论》汉语本中提及多部不同民族的史诗,在译著中的索引部分却没有给出,不利于读者检索或定位信息。
  总之,《南方史诗论》英译本说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机械地翻译汉语文本,而是充分地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恰到好处地处理了目录内容安排、段落的合并与拆分、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章节标题的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等问题,使译文言之有效,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有助于弘扬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
  注释:
  ① 《南方史诗论》英文版(Studies of the Epics of Southern China)是《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著作翻译文库》(五卷本)之一。该文库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2019年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以系列形式走向世界的第一套丛书。五卷本是《〈格萨尔〉论》《〈江格尔〉论》《〈玛纳斯〉论》《〈格萨尔〉论》《南方史诗论》和《〈乌布西奔妈妈〉研究》。该套译著由大连民族大学民族文学翻译研究所梁艳君教授主编,研究所全体同仁与海外汉学家共同完成,郎樱和Mark Bender(马克·本德尔)分别为该套丛书英文版作序。《<格萨尔>论》由梁艳君、吴春晓译,美国汉学家、藏族宗教学博士William A.McGrath 文字校对。
  参考文献:
  [1]刘亚虎.南方史诗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1.
  [2]王述文.综合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52.
  [3]梁艳君,刘莹,马慧芳.北方民族萨满教本源概念诠释与翻译[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04.
  [4]赵联斌,刘冶.原型—模型翻译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54.
  作者简介:卢长怀(1963-),男,吉林长春,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
其他文献
【摘要】对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当下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形式,而且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也被广泛熟知。不过我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冲击,所以要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相融合,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传承,也能丰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内涵,提高现代艺术的价值与审美。由于传统文化是我国经历千年所积累的瑰宝,其中蕴含的价值不言而喻,两者结合将带来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会对
【摘要】随着我国各领域逐渐进入科技时代、数字化时代,我国正在积极主动与“云数据” “智能化”“互联网 ”相融合。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在积极的与“现代”智能技术相交融,文化展览也逐渐在以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与人互动。对此,文章探究古代文物是如何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研究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及研究文化博物馆如何长久地推陈出新从而使文物永葆鲜活,由此对文化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此提出意见与建
【摘要】“中国只有两部半的电影。”其中一部便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在《霸王别姬》中,陈凯歌导演对画面美感的构造是这部作品的一大重要特征。光线是构建影视画面,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正确地认识光线,探究光线的变化规律,了解其所具备的艺术效果并巧妙地加以应用是影视摄像创作的必要环节。本文将从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视觉艺术视角来探析摄像中的光线运用。  【关键词】摄像;《霸王别姬》;视觉艺术
【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对摄影在宣传工作中的意义高度重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红色摄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集体创作,已迅速成为中共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并在中国摄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这种集体创作围绕开国大典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达到一个顶峰,也为新中国的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重温经典之作,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光辉历程,激发爱国主义热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电视记者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视记者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切实地做好新闻采访方面工作,以此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的新闻采访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新闻的主要特点,随后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现状,最后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的措施,以供专业人士进行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  【中图分类号】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通讯设备不断进步,国内自媒体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在众多自媒体形式中,自媒体短视频一经出现,就迅速吸引了大众目光,引起广泛关注,如今,自媒体已经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品牌运营的商业模式。自媒体品牌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内容上树立独特风格、运用恰当的传播方式,提升品牌商业价值。本文将通过对“李子柒”品牌传播进行分析,对自媒体时代下的品牌传播进行研究。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广泛、深刻和悠久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也曾重申过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必须要进行不断弘扬和传承。戏曲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而融媒体的应用有效拓宽了戏曲的发展空间,如何在融媒体背景下发展电视戏曲栏目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基于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播途径,并深入探讨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
【摘要】本文将是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写意性油画的画面表现力产生思考的关键点入手。深刻理解了有关于写意油画画面之中对画面由写到意的过程。对线性表现、肌理质感和精神表达的着眼点深入探讨,结合当代写意油画艺术家们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对突出的艺术家的画面再次理解。感受写意性绘画中的分解物象后,对物象进行重组,通过重组和表达体现出画面神韵。  【关键词】油画风景创作;写意性;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6
【摘要】唐卡艺术是西藏高原民间绘画与宗教绘画融合形成的中华艺术瑰宝,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是藏族人民智慧的产物。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还具有宗教信仰传播的功用目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唐卡艺术以藏族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又受到我国汉地文化、尼泊尔文化、印度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性、地域特性和世界性的艺术门类。本文通过浅要分析齐乌冈巴画派与勉唐画派之间在背景处理、佛像造型、量度等方面的不
【摘要】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代表了我国当代工艺美术最高水平的展览,引领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关双年展的文献多为报道类,对2012—2018年四届双年展相关报刊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其数量、来源分布、内容等方面分析,探讨双年展对当代工艺美术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工艺美术; 双年展;报道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