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力量。而双语教育作为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优惠性政策,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据教育部2015年9月统计,从学前到普通高中,我国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有 1.2 万多所,双语教师有 23.5万人,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有410 万人。
一、双语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辨析
1.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在国外的界定不下几十种。大体而言,国外对双语教育概念的界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定义双语教育为“在教育系统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且其中一种非学习者的母语”。1994年Edwards提出,双语教育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且两种语言的使用是部分或全部学校课程的教学媒介。W·F·麦凯和M·西恩格主张“一种教育系统,其课程中列有其他语言的教学科目,将不把它看成是双语系统”,即只开设语言课程的教育系统并不归入双语教育的范畴。
2.双语教育模式
不同国家对双语教育模式的划分和实施有着明显不同。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的划分就有多种标准。
(二)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常见分类
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式,双语教育模式种类繁多。其中,沉浸式教育模式(Immersion Model)、双语过渡式教育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维持母语教育模式(Maintenance model)、双重式双语教育(Two-way/dual bilingual education)等是其中运用得最为广泛、成功的教育模式。沉浸式教育模式是指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全部使用目标语言的教育模式。双语过渡式教育模式是指在教授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仍然不失时机地穿插母语的教育模式。科林·贝克从强势双语教育 (Strong form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和弱势双语教育 (Weak form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两大类划分了10种具体的双语教育模式类型。
国内,1985年严学窘先生创造性地依据地理位置提出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六种模式:延边式、内蒙式、西藏式、新疆式、西南式、扫盲式。周庆生教授权衡国内外各家双语教育分类法的利弊得失,根据双语教学计划的附加功能,将双语教育模式分为保存型、权宜型、过渡型三大类,其下又可以分为八小类。
二、当前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民语汉语有失偏颇
部分低年级教师有借用民语解释汉语的客观需求,但很难掌控民语使用的“度”,汉语课堂易转化为民语课堂,教学无法发挥提升学生汉语水平的作用。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课程应当避免或尽量减少民语的使用。
而另一方面,出于升学率等因素的考量,有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挤占民语授课时间,片面提倡汉语学习、忽视民语教学。民族地区应当根据民族自身语言发展情况量力选择双语教育模式。如锡伯族等民族人口稀少,民族语言濒危,应当将民语的传承与保护作为紧要任务,放置于优先地位。
(二)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推行脱离实际、操之过急
當前不少研究与政策针对民族地方双语教育实践重复指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推行有着忽视客观实际、操之过急的问题。各地的双语环境有着明显差异,南疆维吾尔族分布密集,处于相对强势的母语环境中;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汉族人口过半,双语环境较好;而与新疆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封闭性相比,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少、多与汉族学生一同学习。实施双语教育客观条件的不同要求双语教育模式的选择和推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发展建议
对文献内容的统计分析表明,整体而言,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多描述少分析、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民族地方院校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是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主力军。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引领使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研究蓬勃发展。以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相关研究为例,2004-2016年间,疆内学者对新疆双语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占424篇期刊论文总量的91.04%。但反观西藏、广西等地,当地双语教育相关研究稀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数量上,各地区关于双语教育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特点。
当前关于不同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较少,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关于改进双语教育模式的对策研究大多也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操作层面,或失于提出的对策过于理想化、有着巨大的实施成本与复杂的操作条件。其可能原因在于,对民族双语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绝大多数来自于高校教师,其很难亲身长时间参与偏远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不了解不同种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具体的落实情况与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亲身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却难以破除“教师只需传授知识技能”的传统观念,很少从理论、制度的高度进行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王鉴.“一带一路”与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民族教育,2017(1).
[2]Wang Ping.Understanding bilingual education:an overview of key no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university EFL educa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17(47).
[3]W·F·麦凯,M·西恩格.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第45页.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第1页。
[5]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第126-154页.
一、双语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辨析
1.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在国外的界定不下几十种。大体而言,国外对双语教育概念的界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定义双语教育为“在教育系统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且其中一种非学习者的母语”。1994年Edwards提出,双语教育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且两种语言的使用是部分或全部学校课程的教学媒介。W·F·麦凯和M·西恩格主张“一种教育系统,其课程中列有其他语言的教学科目,将不把它看成是双语系统”,即只开设语言课程的教育系统并不归入双语教育的范畴。
2.双语教育模式
不同国家对双语教育模式的划分和实施有着明显不同。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的划分就有多种标准。
(二)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常见分类
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式,双语教育模式种类繁多。其中,沉浸式教育模式(Immersion Model)、双语过渡式教育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维持母语教育模式(Maintenance model)、双重式双语教育(Two-way/dual bilingual education)等是其中运用得最为广泛、成功的教育模式。沉浸式教育模式是指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全部使用目标语言的教育模式。双语过渡式教育模式是指在教授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仍然不失时机地穿插母语的教育模式。科林·贝克从强势双语教育 (Strong form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和弱势双语教育 (Weak form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两大类划分了10种具体的双语教育模式类型。
国内,1985年严学窘先生创造性地依据地理位置提出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六种模式:延边式、内蒙式、西藏式、新疆式、西南式、扫盲式。周庆生教授权衡国内外各家双语教育分类法的利弊得失,根据双语教学计划的附加功能,将双语教育模式分为保存型、权宜型、过渡型三大类,其下又可以分为八小类。
二、当前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民语汉语有失偏颇
部分低年级教师有借用民语解释汉语的客观需求,但很难掌控民语使用的“度”,汉语课堂易转化为民语课堂,教学无法发挥提升学生汉语水平的作用。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课程应当避免或尽量减少民语的使用。
而另一方面,出于升学率等因素的考量,有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挤占民语授课时间,片面提倡汉语学习、忽视民语教学。民族地区应当根据民族自身语言发展情况量力选择双语教育模式。如锡伯族等民族人口稀少,民族语言濒危,应当将民语的传承与保护作为紧要任务,放置于优先地位。
(二)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推行脱离实际、操之过急
當前不少研究与政策针对民族地方双语教育实践重复指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推行有着忽视客观实际、操之过急的问题。各地的双语环境有着明显差异,南疆维吾尔族分布密集,处于相对强势的母语环境中;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汉族人口过半,双语环境较好;而与新疆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封闭性相比,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少、多与汉族学生一同学习。实施双语教育客观条件的不同要求双语教育模式的选择和推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发展建议
对文献内容的统计分析表明,整体而言,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多描述少分析、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民族地方院校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是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主力军。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引领使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研究蓬勃发展。以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相关研究为例,2004-2016年间,疆内学者对新疆双语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占424篇期刊论文总量的91.04%。但反观西藏、广西等地,当地双语教育相关研究稀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数量上,各地区关于双语教育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特点。
当前关于不同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较少,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关于改进双语教育模式的对策研究大多也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操作层面,或失于提出的对策过于理想化、有着巨大的实施成本与复杂的操作条件。其可能原因在于,对民族双语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绝大多数来自于高校教师,其很难亲身长时间参与偏远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不了解不同种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具体的落实情况与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亲身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却难以破除“教师只需传授知识技能”的传统观念,很少从理论、制度的高度进行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王鉴.“一带一路”与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民族教育,2017(1).
[2]Wang Ping.Understanding bilingual education:an overview of key no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university EFL educa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17(47).
[3]W·F·麦凯,M·西恩格.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第45页.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第1页。
[5]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第126-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