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与化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运用,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量的传递途径,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精彩,教学实效会更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以上几个微观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关键词】信息
兴趣
化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 电化教学手段象一缕温馨的春风,给化学学科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又似一种催化剂,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教媒体会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使用多媒体,并且将多媒体与化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运用,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量的传递途径,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精彩,教学实效会更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让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在“电离”的教学中,要回答为何氯化钠晶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能导电的问题,需用氯化钠晶体的结构、电离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以及溶液导电过程等来解释,而这一系列比较抽象的内容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的讲授往往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们用计算机将难以观察到的氯化钠晶体的微观结构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理解氯化钠晶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因为氯化钠晶体中虽有离子,但由于静电作用,离子不能自由移动。而在介绍氯化钠溶液导电的过程时,我们又模拟了以下一系列过程:(1)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氯化钠晶体进入水中,水分子对氯化钠晶体的作用过程,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其负极端逐渐接近钠离子,其正极端逐渐接近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减弱了,逐渐脱离晶体表面,与水分子结合形成能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从而满足了溶液导电的条件,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因为这个过程是这节课的难点和关键,所以我们又进行局部放大,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每个氯离子和每个钠离子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的过程。此外对氯化钠溶液通电形成电流这一过程,我们也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动画进行了模拟:在通电情况下,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生定向移动,在两极得失电子,与外电路形成闭合回路,这样就把一系列难以观察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以上几个微观过程,使学生对物质电离氯化钠溶液导电的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益处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可化静为动,使学生更易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让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播放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化工生产过程和化工产品的视频材料,而且我们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制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动画,把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把难以操作、观察的实验、化工生产流程图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如CO还原CuO实验可以模拟正确实验情景,同时可以演示因操作不当引起爆炸的情景等。这样,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思考、总结、归纳,达到理性认识,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再如在氯气的课堂教学中播放化工厂氯气泄漏工人被熏倒及氯气泄露爆炸,群众紧急大撤离,庄稼被毁的场面,学生看后好像亲自经历了一样,在随后的教学中他们都显得很兴奋,并且很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分层训练,激发学生做题兴趣。传统课堂训练中一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不管学生的层次都做同样的练习题。结果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而运用多媒体的分类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病,如在教学后,可以在后进生分类屏上显示基础题,中等生分类屏上显示部分基础题和少量拔高题,优等生分类屏上则显示少量基础题和部分拔高题。这样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多媒体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及时反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现在的中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多媒体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和鼓励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必然引起追求,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如在高二教材中“硝酸的性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播放玻尔保护诺贝尔奖章的动人事迹的录像,而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解该节内容,完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的问题,使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和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推广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电教手段,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以达到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模型、实验等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广大化学教师探索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主要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各种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
化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 电化教学手段象一缕温馨的春风,给化学学科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又似一种催化剂,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教媒体会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使用多媒体,并且将多媒体与化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运用,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量的传递途径,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精彩,教学实效会更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让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在“电离”的教学中,要回答为何氯化钠晶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能导电的问题,需用氯化钠晶体的结构、电离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以及溶液导电过程等来解释,而这一系列比较抽象的内容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的讲授往往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们用计算机将难以观察到的氯化钠晶体的微观结构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理解氯化钠晶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因为氯化钠晶体中虽有离子,但由于静电作用,离子不能自由移动。而在介绍氯化钠溶液导电的过程时,我们又模拟了以下一系列过程:(1)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氯化钠晶体进入水中,水分子对氯化钠晶体的作用过程,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其负极端逐渐接近钠离子,其正极端逐渐接近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减弱了,逐渐脱离晶体表面,与水分子结合形成能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从而满足了溶液导电的条件,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因为这个过程是这节课的难点和关键,所以我们又进行局部放大,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每个氯离子和每个钠离子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的过程。此外对氯化钠溶液通电形成电流这一过程,我们也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动画进行了模拟:在通电情况下,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生定向移动,在两极得失电子,与外电路形成闭合回路,这样就把一系列难以观察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以上几个微观过程,使学生对物质电离氯化钠溶液导电的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益处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可化静为动,使学生更易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让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播放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化工生产过程和化工产品的视频材料,而且我们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制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动画,把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把难以操作、观察的实验、化工生产流程图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如CO还原CuO实验可以模拟正确实验情景,同时可以演示因操作不当引起爆炸的情景等。这样,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思考、总结、归纳,达到理性认识,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再如在氯气的课堂教学中播放化工厂氯气泄漏工人被熏倒及氯气泄露爆炸,群众紧急大撤离,庄稼被毁的场面,学生看后好像亲自经历了一样,在随后的教学中他们都显得很兴奋,并且很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分层训练,激发学生做题兴趣。传统课堂训练中一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不管学生的层次都做同样的练习题。结果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而运用多媒体的分类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病,如在教学后,可以在后进生分类屏上显示基础题,中等生分类屏上显示部分基础题和少量拔高题,优等生分类屏上则显示少量基础题和部分拔高题。这样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多媒体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及时反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现在的中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多媒体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和鼓励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必然引起追求,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如在高二教材中“硝酸的性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播放玻尔保护诺贝尔奖章的动人事迹的录像,而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解该节内容,完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的问题,使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和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推广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电教手段,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以达到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模型、实验等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广大化学教师探索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主要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各种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