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为人师,有“我家有女初长成”的欣喜和惶恐。一方面,很期待张开翅膀,和我可爱的孩子们一起飞翔。另一方面,又怕自己的翅膀不够结实,飞翔的方向不够准确。这是我作为一名新老师最真切的感受。
喜得《为师与师承——王能智教师培训实录》,只细细研读第一章《站稳讲台》,我心中便豁然开朗——书中不仅指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还有具体的技术指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中还有一大群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者且行且思的范例,是我们的榜样,给我们力量。
方向明确
未来的发展轨迹如何,是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职业人物访谈——前辈告知明朗的道路,无疑给后辈省力。从站稳讲台到走进研究再到专业成长,是王老师个人成长之路,也是每一个致力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可参考的成长之路。2009年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对山东和河北千余名教师的统计发现,10~16年教龄的教师是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群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找到这个年龄段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这是从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来看这本书。从局部来讲,该书的方向性也非常强。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想对学生做一点质性研究,但是总感觉突破口不好找。在研读第二章《走进研究》中的师生对白时,我找到症结所在,原来走进研究最难的就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学生的言行,关注学生的困惑,寻找真问题。
关注细节
在大的发展方向相对确定的前提下,该书研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细节。例如,新教师怎样站稳讲台?两位作者认为用心练习讲的本领很重要,但是到这里他们并没有结束,紧接着他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怎么练习讲的本领?书中给出答案:练“白描”、练“交互”、练“挑战”。接下来,书中又谈及练“白描”的步骤有哪些。我深知,只有作者亲身经历,描述才能如此细致;亲身经历之后要不断反思,思路才能如此清晰;反思之后要雕琢语言,表达才能如此清楚。我想,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关注到每一个细节的方法,更看到了这些方法背后作者的功力与努力。
思维系统
有一次,曹彦彦校长评价我的心理课,她说感觉就像剥洋葱,啪啪啪剥下三层来,本以为还能看到内心里的诱人的内核,但是却突兀结束了。我回去琢磨了很长时间,觉得这不是简单的课程设计问题,而是思维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问题。本书中列举了许多优秀教学设计,有些因为学科问题,我还不能领会其妙处,但是总体看下来,我觉得教学设计的层层递进其实是思维系统性的表征。从外在看,这是细致与否的问题,其核心却是能否把握学生思维递进的过程,设置有效的阶梯,让课程步步深入。
在“用心练讲的本事”的师生对白中,王老师阐述“讲”是为了“不讲”这个道理。他提到“在讲的结构中,讲是传递知识、经验的途径,而知识和经验的整合则是达成领悟或发现的必要条件,但整合要在情境中进行,当实现了领悟或发现之后,便产生了独立认识,这时讲便不必要了。” 我讲问题总希望一步到位,但看到王老师的阐释时我才深刻理解这背后的思维过程。
从一位新教师的视角,我不能穷尽这本书的好处。我见过王老师几面,知道老先生最看重的是专业发展,每次谈话都直指要害,但透过这本围绕专业发展的书,我总能看到师生之间浓厚的情谊,彼此的呵护关怀,以及对所有在教育事业中孜孜以求的后来者的厚望。我想,这就是大爱吧。■
□栏目编辑 江泓
喜得《为师与师承——王能智教师培训实录》,只细细研读第一章《站稳讲台》,我心中便豁然开朗——书中不仅指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还有具体的技术指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中还有一大群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者且行且思的范例,是我们的榜样,给我们力量。
方向明确
未来的发展轨迹如何,是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职业人物访谈——前辈告知明朗的道路,无疑给后辈省力。从站稳讲台到走进研究再到专业成长,是王老师个人成长之路,也是每一个致力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可参考的成长之路。2009年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对山东和河北千余名教师的统计发现,10~16年教龄的教师是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群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找到这个年龄段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这是从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来看这本书。从局部来讲,该书的方向性也非常强。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想对学生做一点质性研究,但是总感觉突破口不好找。在研读第二章《走进研究》中的师生对白时,我找到症结所在,原来走进研究最难的就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学生的言行,关注学生的困惑,寻找真问题。
关注细节
在大的发展方向相对确定的前提下,该书研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细节。例如,新教师怎样站稳讲台?两位作者认为用心练习讲的本领很重要,但是到这里他们并没有结束,紧接着他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怎么练习讲的本领?书中给出答案:练“白描”、练“交互”、练“挑战”。接下来,书中又谈及练“白描”的步骤有哪些。我深知,只有作者亲身经历,描述才能如此细致;亲身经历之后要不断反思,思路才能如此清晰;反思之后要雕琢语言,表达才能如此清楚。我想,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关注到每一个细节的方法,更看到了这些方法背后作者的功力与努力。
思维系统
有一次,曹彦彦校长评价我的心理课,她说感觉就像剥洋葱,啪啪啪剥下三层来,本以为还能看到内心里的诱人的内核,但是却突兀结束了。我回去琢磨了很长时间,觉得这不是简单的课程设计问题,而是思维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问题。本书中列举了许多优秀教学设计,有些因为学科问题,我还不能领会其妙处,但是总体看下来,我觉得教学设计的层层递进其实是思维系统性的表征。从外在看,这是细致与否的问题,其核心却是能否把握学生思维递进的过程,设置有效的阶梯,让课程步步深入。
在“用心练讲的本事”的师生对白中,王老师阐述“讲”是为了“不讲”这个道理。他提到“在讲的结构中,讲是传递知识、经验的途径,而知识和经验的整合则是达成领悟或发现的必要条件,但整合要在情境中进行,当实现了领悟或发现之后,便产生了独立认识,这时讲便不必要了。” 我讲问题总希望一步到位,但看到王老师的阐释时我才深刻理解这背后的思维过程。
从一位新教师的视角,我不能穷尽这本书的好处。我见过王老师几面,知道老先生最看重的是专业发展,每次谈话都直指要害,但透过这本围绕专业发展的书,我总能看到师生之间浓厚的情谊,彼此的呵护关怀,以及对所有在教育事业中孜孜以求的后来者的厚望。我想,这就是大爱吧。■
□栏目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