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诞辰120周年,钱穆由无锡的一名乡村教师而讲学北大清华,卓然成家,终为世人所认同。他生逢乱世,流徙动荡,长年索居,后半生孤悬海外,却能自励自强,先后著书75部,累计1600万言。且得享96高寿,被誉为“现代学林一异人”和“最后的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家中“三世不寿”,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他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十分关注“年寿”之事。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钱穆因而感晤:“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他20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还一度仿效伍廷芳倡行的冷水浴。虽寒冬不辍。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
钱穆还注重养生之道,他在清晨起床后,用两拳搓擦眼尾、颜面20分钟之久。至于太极拳,更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
钱穆的“延寿情结”与矢志苦学之间如何协调?在他的忆述文字中着墨最多的便是“出游”。即对大自然的挚爱,答案似就在其中。他常年生活乡间,“野”趣盎然。既好文史,更移情山川。追慕太史公遍历名山大川之雅。他在集美学校,常到海滩游。观潮涨潮落,心旷神怡;在北大讲通史,必到近侧的太庙备课,在古柏旁草坪上,“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居北平期间,4次远游。其后在遵义讲学,更喜此处风景,阳春时节,遍山红绿,草地花菌之上,竟致“流连不忍去”:及至无锡江南大学,午后闲暇,一人泛舟太湖之上,水天一色,悠闲无极,自得人生至趣。钱氏自称:“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宋子伟/文,摘自《江南保健报》)
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家中“三世不寿”,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他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十分关注“年寿”之事。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钱穆因而感晤:“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他20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还一度仿效伍廷芳倡行的冷水浴。虽寒冬不辍。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
钱穆还注重养生之道,他在清晨起床后,用两拳搓擦眼尾、颜面20分钟之久。至于太极拳,更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
钱穆的“延寿情结”与矢志苦学之间如何协调?在他的忆述文字中着墨最多的便是“出游”。即对大自然的挚爱,答案似就在其中。他常年生活乡间,“野”趣盎然。既好文史,更移情山川。追慕太史公遍历名山大川之雅。他在集美学校,常到海滩游。观潮涨潮落,心旷神怡;在北大讲通史,必到近侧的太庙备课,在古柏旁草坪上,“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居北平期间,4次远游。其后在遵义讲学,更喜此处风景,阳春时节,遍山红绿,草地花菌之上,竟致“流连不忍去”:及至无锡江南大学,午后闲暇,一人泛舟太湖之上,水天一色,悠闲无极,自得人生至趣。钱氏自称:“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宋子伟/文,摘自《江南保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