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时期
(一)脑功能的成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为小学生学习双语提供了可能。6、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脑重增长迅速,这时接近于成人水平(达到成人脑重的90%),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成熟和发展。神经纤维及分支增多并迅速髓鞘化。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儿童在6岁末,几乎所有的大脑皮层传导道路都已鞘化,這有利于神经传导更准确、迅速。这使儿童具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生理机制。
(二)心理语言学为小学阶段开设第二语言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产生于个体认知发展的一定阶段。在此阶段让儿童接触第二语言,符合其认知发展的特点。因此第二语言学习宜及早开始。
二、小学双语教学宜采用情境法
儿童期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特征,会影响个体将来的语言学习。因此,在双语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方能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双语的学习不同于母语,它没有真实的语境可以供儿童参与并模仿,但语言发展与获得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需要从语言获得理论中寻找语言学习的共同规律。关于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结构极为复杂的语言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三种语言获得理论,其中有影响的环境论和认知论皆认为,语言是个体在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和人们的语言交流中,以及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第二语言的教学宜采用情境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双语。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应创设具体、直观、灵活的语言情境。我们知道语言的获得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流实践完成的。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就应遵循它,在语言课堂上创设具体的语境,设计真实的言语交流,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我区中小学双语教育主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现在我区双语教学实际情况是,学生不仅缺乏交际能力,到了真实的语境中就张口结舌,就是应试能力也并不乐观。语言教学就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方能有良好收效。创设语言教学情境,免除母语中介,不仅能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而且能直接建立学生的双语思维,为学生牢固掌握双语提供必要的条件。许多随父母出内地的中小学生,在第二语言零起点的情况下,几个月后就能自如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他们对第二语言的接受能力如此之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身处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真实的语境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交往的需要更加速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这说明了语言环境对于双语学习的重要性,而我们进行双语教育,没有现成的语境供学生参与,这就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创设,为学生的双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三、小学阶段双语教学的其它思考
(1)识字方面
儿童具有相当潜力,宜提高教学要求。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三年级可视为识字的“敏感期”。儿童识字易回生,回生的字词为潜在性的,因此,识字材料应与儿童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注重字的实用性与出现频率。
(2)词语方面
应加强词语与语言环境的关系,词语教学须采用多变式,不能脱离语言环境,防止儿童思维固着,应使其灵活掌握,于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准确地派上用场。
(3)朗读方面小学生要侧重发音吐词清晰。
(4)在复述与理解的表达上,年龄越低“口答”越优越,年龄越高“笔答”越优越,两者的交迭年龄是小四、小五,小四、小五是口头优越渡进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因此,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先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并提出相应阅读要求,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上述研究结果要求我们在进行汉语言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将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培养语言能力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需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培养语感,提高复现率。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在设置的相应情境中反复操练,提高学生运用双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双主”优化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教学安排中应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讲多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要充分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等情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低中高年级全面发展,各有侧重
小学的双语教学应以听说为主,打好语音基础,突出兴趣培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小四、小五为过渡,适当加入书面语言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双语课从心理学、语言学角度讲是完全必要的、可行的,并且是非常关键的。儿童在5—7岁期间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的双语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是小学阶段开设双语,应做好小学与初高中双语教学的衔接,避免造成浪费现象,注意保持学生一贯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一)脑功能的成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为小学生学习双语提供了可能。6、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脑重增长迅速,这时接近于成人水平(达到成人脑重的90%),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成熟和发展。神经纤维及分支增多并迅速髓鞘化。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儿童在6岁末,几乎所有的大脑皮层传导道路都已鞘化,這有利于神经传导更准确、迅速。这使儿童具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生理机制。
(二)心理语言学为小学阶段开设第二语言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产生于个体认知发展的一定阶段。在此阶段让儿童接触第二语言,符合其认知发展的特点。因此第二语言学习宜及早开始。
二、小学双语教学宜采用情境法
儿童期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特征,会影响个体将来的语言学习。因此,在双语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方能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双语的学习不同于母语,它没有真实的语境可以供儿童参与并模仿,但语言发展与获得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需要从语言获得理论中寻找语言学习的共同规律。关于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结构极为复杂的语言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三种语言获得理论,其中有影响的环境论和认知论皆认为,语言是个体在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和人们的语言交流中,以及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第二语言的教学宜采用情境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双语。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应创设具体、直观、灵活的语言情境。我们知道语言的获得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流实践完成的。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就应遵循它,在语言课堂上创设具体的语境,设计真实的言语交流,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我区中小学双语教育主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现在我区双语教学实际情况是,学生不仅缺乏交际能力,到了真实的语境中就张口结舌,就是应试能力也并不乐观。语言教学就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方能有良好收效。创设语言教学情境,免除母语中介,不仅能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而且能直接建立学生的双语思维,为学生牢固掌握双语提供必要的条件。许多随父母出内地的中小学生,在第二语言零起点的情况下,几个月后就能自如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他们对第二语言的接受能力如此之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身处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真实的语境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交往的需要更加速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这说明了语言环境对于双语学习的重要性,而我们进行双语教育,没有现成的语境供学生参与,这就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创设,为学生的双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三、小学阶段双语教学的其它思考
(1)识字方面
儿童具有相当潜力,宜提高教学要求。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三年级可视为识字的“敏感期”。儿童识字易回生,回生的字词为潜在性的,因此,识字材料应与儿童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注重字的实用性与出现频率。
(2)词语方面
应加强词语与语言环境的关系,词语教学须采用多变式,不能脱离语言环境,防止儿童思维固着,应使其灵活掌握,于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准确地派上用场。
(3)朗读方面小学生要侧重发音吐词清晰。
(4)在复述与理解的表达上,年龄越低“口答”越优越,年龄越高“笔答”越优越,两者的交迭年龄是小四、小五,小四、小五是口头优越渡进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因此,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先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并提出相应阅读要求,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上述研究结果要求我们在进行汉语言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将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培养语言能力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需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培养语感,提高复现率。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在设置的相应情境中反复操练,提高学生运用双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双主”优化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教学安排中应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讲多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要充分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等情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低中高年级全面发展,各有侧重
小学的双语教学应以听说为主,打好语音基础,突出兴趣培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小四、小五为过渡,适当加入书面语言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双语课从心理学、语言学角度讲是完全必要的、可行的,并且是非常关键的。儿童在5—7岁期间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的双语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是小学阶段开设双语,应做好小学与初高中双语教学的衔接,避免造成浪费现象,注意保持学生一贯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