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组织碳、氮元素含量和同位素分馏特征研究—以抚仙湖草鱼、鱇浪白鱼为例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抚仙湖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样品,对野生植食性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31个组织和野生肉食性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17个组织样品碳、氮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鱼类不同组织的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显著,草鱼不同组织δ13C分布范围为-20.66‰~-11.62‰,极差为9.04‰,鱇浪白鱼为-27.55%o~-19.71‰,极差为7.84‰.而氮稳定同位素分馏较小,草鱼δ15N分布范围为9.09‰~10.97‰,极差为1.88‰,鱇浪白鱼为7.91‰~12.51‰,极差为4.60‰.同时,草鱼和鱇浪白鱼不同组织δ13C值与对应C元素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含量每升高10%其δ13C值分别减少1.83‰和1.35‰,反映了不同组织对C元素吸收及合成过程伴随着碳稳定同位素的明显分馏.不同组织在δ15N值与N元素含量的相关关系上不显著.进一步开展草鱼不同组织与肠含物的同位素对比分析显示,草鱼背部肌肉组织与肠含物中苦草的碳、氮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0.40‰和2.66‰,表明背部肌肉组织的碳、氮同位素组成对识别鱼类食性和确定营养级水平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植食性草鱼和肉食性鱇浪白鱼具有较为稳定的食性特征,可以用黏液的 δ13C值和校正后的鳞片的δ15N值替代背部肌肉作为食性分析和确定营养级的类比指标.该研究表明,鱼类组织碳、氮元素组成与同位素分馏特征可为识别云南高原湖泊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转移路径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其中黏液、鳞片等非致命组织的替代性取样与同位素分析对于濒危鱼类的研究与保护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其他文献
基于2015~2019年北京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延庆地区山谷风对PM2.5浓度的影响,揭示了含山谷风环流污染过程(事件1)与未有山谷风污染过程(事件2)初始阶段的异同及其气象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延庆持续性污染过程集中在9月~次年3月,共计63次,其中27次(43%)伴随1d或多天的山谷风日,39d山谷风中有32d(82%)出现在污染过程的初始阶段,18%出现在峰值阶段;36次过程未出现山谷风日.山谷风日逐时PM2.5浓度大于非山谷风日4.5~15.4μg/m3,全日差值最大时段为谷风阶段(15:
以实采餐厨垃圾为对象,探究了3种反应强度(“温和”180℃-1h、“中等”220℃-2h和“剧烈”260℃-4h)下餐厨垃圾水热炭化三相产物分配规律及液固产物特性.结果表明,反应强度显著影响产物分配.随反应强度提升,固相产物(水热炭)产率先上升后下降;液相产物(炭化液)产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而气相产物产率持续上升.但无论何种强度,产物均以水热炭(40.4%~52.1%)和炭化液(38.3%~57.5%)为主,仅有少部分转移至气相产物(2.1%~13.3%)中.此外,反应强度显著影响所得炭化液和水热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