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高考考纲不要求考查单纯的语法考点,适应新课改需要编写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也不像以前的人教版教材那样有单元知识训练,基本无直接涉及语法的内容。许多老师就认为讲语法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学生也认为,教材都没有,教师讲的就没有多大听的必要。高中生语法知识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真的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就可以“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认真学”吗?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言的现象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但语言规律却是有章可循,有据可寻的。高考考纲不考单纯的语法知识、概念术语,并不是不考建立在语法基础上的语文能力、思维规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淡化语法教学,或者厌倦语法教学,只会使高中语文教学无序,使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病句题瞎做、古诗文读不懂、句间关系分析不清以及阅读与写作无章法、凭感觉。
比如,在散文教学中,分析重要语句时,可以进行语法的分析,再进行意义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文句。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多是结构复杂的长句。高中语文教材和试题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教材中的很多外国选文,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很难抓住要点分析作答。而单独的考查形式还有长句与短句的互变,没有语法知识是难以答出的。
至于文言阅读,要有效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要求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及作用,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准确迅速地判断其解释和用法。其他象实词活用、句式等,不在具体的语境中作语法分析,是不能在阅读中举一反三的。而语文试题中的病句辨析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类型,多是语法上的错误。就是“语言应用”部分的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
可以说,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探求语言规律的手段之一。教学语法知识,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学语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汉语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高中的语法教学不必太深而脱离教学实际,应结合实际运用与高考需要以及学生的理解承受能力,既要注重全面,构建简单的框架式语法知识系统,又要突出重点,讲清讲透高中生应该掌握的。简而言之,就是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一是注意渗透,化整为零,聚零为整。克服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枯燥感,以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如语法术语、现象、规则等。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厌倦之感,持欢乐之兴,是取得每项事业成功的必备竞技状态。语法教学,始终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与引导为重要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是注意实践,要把语法教学运用于课堂问题和高考试题的解析上,做到教有所依,学有所用。比如结合语法知识分析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词汇,运用语法知识解决与语文考试有关的问题,如病句辨析题以及句子压缩、仿写题等。甚至在作文时,依据语法知识,减少表达的错误。
归纳法和比较法是语法教学的常用方法。运用归纳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引导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建立起语法体系中某一个知识的体系。在归纳实践中,学生必然展开积极的思考,急于求“正”,进行一定的比较、综合和归纳,从而得到体会、得到运用。比如讲文言文的三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就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解题中归纳出三种前置类型。将学生从蒙眬的状态导入清晰明朗的境地,增强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和效果,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以后遇见的一些常见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自圆其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采取比较法,能促进学生缜密思维,引导学生从点面的结合上,清晰地把握语法知识的规律和特点。比如讲解方位名词究竟是活用作状语,还是活用为动词,以高一课文《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东望武昌”两句为例,先让学生讨论并讲理由,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所处位置和前后词性,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举课文中的例子“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分析其中的“南”、“西”。通过这样的比较、讨论,既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语法的枯燥感,又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把握语法的规律和特点。
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而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无限的。作为老师,重要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拨其乱使其稳,拨其偏使其正”。语法就是学习语文的“有限”的“方法”。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法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言的现象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但语言规律却是有章可循,有据可寻的。高考考纲不考单纯的语法知识、概念术语,并不是不考建立在语法基础上的语文能力、思维规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淡化语法教学,或者厌倦语法教学,只会使高中语文教学无序,使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病句题瞎做、古诗文读不懂、句间关系分析不清以及阅读与写作无章法、凭感觉。
比如,在散文教学中,分析重要语句时,可以进行语法的分析,再进行意义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文句。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多是结构复杂的长句。高中语文教材和试题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教材中的很多外国选文,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很难抓住要点分析作答。而单独的考查形式还有长句与短句的互变,没有语法知识是难以答出的。
至于文言阅读,要有效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要求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及作用,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准确迅速地判断其解释和用法。其他象实词活用、句式等,不在具体的语境中作语法分析,是不能在阅读中举一反三的。而语文试题中的病句辨析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类型,多是语法上的错误。就是“语言应用”部分的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
可以说,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探求语言规律的手段之一。教学语法知识,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学语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汉语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高中的语法教学不必太深而脱离教学实际,应结合实际运用与高考需要以及学生的理解承受能力,既要注重全面,构建简单的框架式语法知识系统,又要突出重点,讲清讲透高中生应该掌握的。简而言之,就是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一是注意渗透,化整为零,聚零为整。克服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枯燥感,以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如语法术语、现象、规则等。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厌倦之感,持欢乐之兴,是取得每项事业成功的必备竞技状态。语法教学,始终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与引导为重要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是注意实践,要把语法教学运用于课堂问题和高考试题的解析上,做到教有所依,学有所用。比如结合语法知识分析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词汇,运用语法知识解决与语文考试有关的问题,如病句辨析题以及句子压缩、仿写题等。甚至在作文时,依据语法知识,减少表达的错误。
归纳法和比较法是语法教学的常用方法。运用归纳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引导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建立起语法体系中某一个知识的体系。在归纳实践中,学生必然展开积极的思考,急于求“正”,进行一定的比较、综合和归纳,从而得到体会、得到运用。比如讲文言文的三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就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解题中归纳出三种前置类型。将学生从蒙眬的状态导入清晰明朗的境地,增强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和效果,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以后遇见的一些常见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自圆其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采取比较法,能促进学生缜密思维,引导学生从点面的结合上,清晰地把握语法知识的规律和特点。比如讲解方位名词究竟是活用作状语,还是活用为动词,以高一课文《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东望武昌”两句为例,先让学生讨论并讲理由,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所处位置和前后词性,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举课文中的例子“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分析其中的“南”、“西”。通过这样的比较、讨论,既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语法的枯燥感,又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把握语法的规律和特点。
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而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无限的。作为老师,重要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拨其乱使其稳,拨其偏使其正”。语法就是学习语文的“有限”的“方法”。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法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