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相比于以赛亚·柏林的政治理论,他的历史观念虽然一直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却在他的整体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柏林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主要从事纯粹哲学研究,并且是所谓的“牛津哲学”学派的成员;但是他在此时已经展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并且运用了“历史感”之类的概念对“验证性原则”展开批判.在20世纪40-60年代,柏林愈发为科学主义在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中的巨大影响力感到忧心;在他看来,对于历史意识的漠视不仅威胁了他崇尚的人本主义理念,并且间接地造成了战后西方世界的伦理危机.柏林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强调
【机 构】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北京,1000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于以赛亚·柏林的政治理论,他的历史观念虽然一直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却在他的整体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柏林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主要从事纯粹哲学研究,并且是所谓的“牛津哲学”学派的成员;但是他在此时已经展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并且运用了“历史感”之类的概念对“验证性原则”展开批判.在20世纪40-60年代,柏林愈发为科学主义在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中的巨大影响力感到忧心;在他看来,对于历史意识的漠视不仅威胁了他崇尚的人本主义理念,并且间接地造成了战后西方世界的伦理危机.柏林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强调历史洞见、尊崇个体性、具有独立地位的人类思维模式.不过,柏林对于“历史”的兴趣并没有使他成为一名分析的历史哲学家.对他而言,如果要取得对于人类根本境遇的真正了解,就必须同时承认观念的力量和历史性:也就是说,思想史是他的历史思想的载体,而历史思维则是他的思想史写作的前提.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末以来,部分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种相对新颖的唐朝属于“拓跋国家论”的观点,这种理论涉及唐朝历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其背后蕴含的理念直接指涉唐朝的“内亚性”命题,值得我们重视与关注.通过对中古时期胡汉融合的贵族社会下“阴山贵种”和“陇西李氏”各自兴起背景的详细考察,可以确定这种观点颇有主题先行之嫌,实际上是一种经不起实证推敲的杜撰性假说.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各地城乡的轰炸,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局部侵华战争时期对东北、上海等区域的轰炸,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协同地面军事进攻的轰炸,战略相持阶段对大后方的"战略轰炸",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策略性轰炸.持续时间几乎与日本侵华战争相始终,轰炸范围遍布除新疆和西藏以外的所有行政区域,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潘洵、赵国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演进及其性质》,《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