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培育扶持了一批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补充社区服务的各类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本文在介绍工作室的基本概况和实践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作室的特点和动因,提出了加强工作室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发展;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3-0029-04
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适应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趋势,坚持以党建带动社会建设,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创新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培育扶持了一批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补充社区服务的各类党员志愿者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为长宁区基层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一道亮丽风景线。区委组织部联合区社工委、区民政局、区委党校等部门组成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工作室的基本概况
(一)工作室的数量和分布。目前,长宁区共有工作室132个,涉及社会管理、矛盾调解、文化建设和公益服务等领域,覆盖全区所有街镇和工青妇、政法系统等部门,其中以街镇居多。
(二)工作室的发展历程。从1995年6月第一个志愿者工作室——芙蓉花苑业委会工作室建立以来,工作室的建设走过了17年的历程。调查显示,随着区域化大党建工作的深化,工作室的培育发展纳入党员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2009年首次评选命名11个区级工作室),自2005年起,工作室逐年大幅度增长,2007、2008年增幅最多。
(三)工作室的服务内容。一是社会管理类(7个)。此类工作室承接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管理的一些事务,成为协助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参与者。
二是矛盾调解类(12个)。此类工作室适应社会矛盾高发期急需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的需要,致力于开展信访代理、调处民事纠纷和群体矛盾,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服务等,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区和谐。
三是公益服务类(90个)。此类工作室凸显“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具有专业技能特长和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党员发挥才能、回馈社会搭建组织化的平台。该类工作室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68%)。
四是文化建设类(23个)。此类工作室通过满足群众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丰富文化活动,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凝聚周围群众,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
(四)工作室的培育发展类型。一是特色转型类型。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对党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居民区党建“一居一特”为基础,以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为领衔,建立社区党建特色工作室。通过完善基础条件,规范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注册为民办非企单位,成为政府资助服务项目的承接者。
二是组织培育类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一批以“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企业业主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团体,他们思想活跃、富有专长、责任性强、乐于公益,各街镇综合党委因势利导,建立以“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员个人名字或以服务项目命名的工作室。随着工作室影响力的扩大,孵化产生了一批民办非企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三是团队组建类型。街道、居民区党组织发现、培育、引导一批活跃在社区的具有专业特长的在职、退休党员,组建“居民身边的工作室”,为居民提供最贴近、最方便、最及时的服务,凝聚周边群众,成为社区群众活动团队的发动者。在基层党组织的大力培育下,目前,全区84个工作室中有10个工作室经社团登记成为社会组织,有些通过获得政府资助服务项目运转。
(五)工作室的党员参与状况。目前,长宁区132个工作室中90%以上的工作室由党员发动成立或成为工作室的骨干,凝聚了一批工作室党员领衔人物,成为社会领军人才的重要来源;形成了一支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的骨干队伍。据统计,目前定期参与工作室活动的党员800余名,不定期工作室活动的党员1000余名。同时,吸引了一大批热心参与工作室志愿服务的积极分子。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志愿活动的重要引领者、示范者和参与者,为“凝聚力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工作室的志愿服务活动已辐射到全市近10个区。
二、工作室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践成效
基层社会建设的推进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作室的参与为基层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动力元素,成为基层社会建设一支重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初步显示了一定的实践成果。
(一)工作室在协助政府具体管理社会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管理任务、社会矛盾和群众诉求凸显期。工作室以其专业水平、志愿服务、贴近群众等优势,参与社会管理事务,回应群众诉求,赢得党组织、政府、群众的认同,成为化解矛盾、协调利益的重要参与者。
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管理事务,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助手。工作室直接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群众诉求,成为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工作室在一线了解、表达或者代理群众意愿和诉求,成为掌握社情民意、制定政策的“触角和参谋”。
(二)工作室在提供公共服务、开展公益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群众的思想多元、需求多样、利益多变,越来越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公益服务。工作室就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公共服务的组织载体,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工作室是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是政府资助服务项目的有力承接者。工作室不断满足了群众对专业化、多元化服务的需要,在为群众提供法律、心理、理财、就业咨询与指导等专业服务上发挥了有效作用。工作室满足了人们对兴趣爱好、团队活动,参与公益、奉献社会的愈发强烈的需求。 (三)工作室在促进社区共治、推动党组织引领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室是“社会人”变为“组织人”,推进社会的再组织化,动员公众参与社区共治的有效形式,是党组织引领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工作室是组织社会、完善社区共治格局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员领衔,工作室把一批志愿者骨干、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凝聚起来,建立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活动和工作关系,实现了对“社会人”的一种组织化动员和联系,使其成员有了组织归属感;党组织积极引导工作室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成为公众参与社区共治、完善社区共治格局的重要力量,奏响了一曲曲“党员引领、公众参与、社区共治”的和谐音符。
工作室是党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阵地。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一方面,联系、服务、凝聚了一批工作室负责人等“高精尖”的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双向培养”(把工作室的党员培养成骨干,把工作室骨干培养成党员)等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一支既有专业优势又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人才。
工作室是党组织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的重要手段。利用工作室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能力,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凝聚人心的工作,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一家做”向发动社会力量“大家做”的拓展。
工作室是加强党群联系、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重要途径。运用工作室的专业化力量,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为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开辟了新的渠道,进一步彰显了党的先进性。
三、工作室的特点和动因分析
长宁区的工作室是以党员为主体,以公益、志愿活动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目的的群众组织或团队,是开展志愿服务与党建工作的结合体,也是发挥专业技术和社会效应的实践体。
(一)工作室的特点。一是党建引领,工作室90%以上由党员发起成立或担任骨干,有些还是居民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运用其号召力和影响力,发挥党建引领在工作室的培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志愿性,工作室是自愿的、不为赢利和报酬而参与社会活动的组织,是自愿性与公益性的结合。三是专业性,工作室的志愿者通常有一技之长,热衷于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金融理财、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专业服务。四是开放性,工作室的准入标准没有严格的限制,成员多为兼职,面向所有群众提供服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二)工作室发展的动因分析。工作室的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工作室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提高党在社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志愿者政治信仰、价值实现及奉献社会的内在需求。
首先,工作室是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的战略要求。新时期党执政的重要空间在社会,党执政的基础也在社会。以党建为引领,从工作室做起,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加强基层社会建设,探索党、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不断提高党融入社会、组织社会、带动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引领社会建设的需要。
其次,工作室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快速转型,物业管理、城市动拆迁等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矛盾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工作室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把社会矛盾处理在萌芽阶段,实现政府与社会、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工作室是公益性社会组织的重要来源。在社会再组织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工作室培育、引领社会组织发展,成为基层社会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小政府、大社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迫切需要工作室成为政府职能的拓展和延伸,为创建“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社会管理成本,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更多的公民支持”的和谐社会提供新的载体、平台和窗口。
再次,志愿者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追求是工作室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作室为志愿者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搭建了社会舞台。一是自我价值的需要,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许多志愿者通过工作室,追求信仰观念和社会认同的实现,弥补个人生活经历的遗憾,增加社会交往的渠道,寻求情感上的慰藉,用一技之长投身公益等,以志愿服务获得精神上的利益。二是回馈社会的需要,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后,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回馈社会;在自身发展中得到了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念回报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三是党员服务群众的需要,许多党员志愿者,将工作室作为追求政治信仰、体现先进性的社会渠道,旨在将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视为服务群众、“亮”党员身份的体现,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面对社区新情况新问题,主动探索建立工作室为群众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探索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
四、加强工作室建设的若干思考
工作室历经10多年的发展,成为长宁基层社会建设的一朵奇葩。但与基层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需求的不断增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适应工作室发展所需的专业性、领军型社会工作人才不多,对社会工作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育激励措施还比较缺乏,志愿者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壮大;二是工作室发展中可用的资源比较缺乏,党建资源支撑有待深化,行政资源支撑有待强化,社会资源支撑有待扩大。三是工作室参与社会建设的项目还不多,政府直接资助的服务项目还很有限。四是规范管理工作室的水平有待提高,促进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胡锦涛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长宁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创新社会力量培育机制,拓展运用专业性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加大对各类志愿者工作室的扶持力度。” 为此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协同,以培育发展为前提、能力建设为核心、发挥作用为根本目的,推动工作室健康有序发展。
(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工作室。一是以公益为重点,明确工作室培育发展的目标。要站在党的工作延伸线上,站在民众需求的聚焦点上,站在社会公益的提前量上,突出行业性、专业性,大力培育发展工作室。鼓励发展公益慈善类工作室,引导开展医疗、教育、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发挥其在安老扶弱、助残养孤、扶危济困、救助赈灾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发展行业性专业工作室,推动按章自律、独立运作、民主决策、规范有序的物业等行业性工作室的发展;引导发展文化建设类工作室,培育一批群众文化团队类工作室;大力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工作室转化为公益性社会组织,成为长宁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来源。
二是以政策为引导,创造有利于工作室培育发展的环境。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公共服务项目转移为途径、财政投入为支撑、政策扶持为方向、社会资助为号召,构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培育发展环境。建立购买服务机制,制定实施相关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工作室及其孵化的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招标。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探索建立工作室发展基金,指导和帮助工作室对创新性公益项目的研发、规划及实施;扩大政府资助服务项目,委托工作室实施服务;探索建立公益招投标机制,推动区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公共服务项目。落实优惠措施,对工作室的场地租金、日常经费开支等费用,提供政府资金补贴等。
三是以合力为推动,扶助工作室成长。发挥工、青、妇,“凝聚力工程”学会、社会组织联合会及街镇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志愿者协会等枢纽性服务平台的工作和资源优势作用,使其成为工作室培育发展的“孵化基地”;发挥教育、卫生、国资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运用其现有的资源和项目优势,培育发展一批有行业特色的工作室,引导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满足民生需求中不断成长,创造条件帮助工作室不断成熟并经注册登记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形成从工作室到社会组织的长宁模式,成为长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重要来源。
(二)以加强建设为核心,增强工作室参与社会建设的功能。一是加强工作室党建工作。要高度重视工作室的培育、发展与管理。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有效性”的要求,逐步完善工作室党建工作体系,以推进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为抓手,在区委组织部的总牵头下,联合“凝聚力工程”学会、党员服务中心、社会组织联合会及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业务主管单位、街镇、挂靠单位及成员单位的属条、属块、属业党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就地活动的特点,分层分类推进党建联建,推进组织和工作覆盖,增强工作室党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加强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探索核准登记制度,支持和引导组织形式相同、业务范围相近的工作室,通过资源整合和互补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条件,登记注册成为社会组织法人。扶持和鼓励不符合现行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条件的工作室,进入孵化基地,实行备案登记。加强规范管理建设,制定志愿者工作室规范化建设试行标准,订立服务制度,建立服务档案。明确工作室定点、定时、定人、定内容的“四定”服务,制作分类、分点、分时的工作制度表。适应开展工作室服务绩效、项目受益、资金使用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评估。注重服务指导,发挥大口、系统、街镇及工青妇对工作室的指导服务作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动工作室项目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自主运作,动员社会捐赠,扩大居民参与,营造社会关注、支持工作室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工作室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工作室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的选拔培养,建立工作室领军人物和专家人才库,开展工作室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设立工作室社会工作人才评选奖项,形成“十佳”工作室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百名工作室社会工作骨干人才,成为长宁区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来源。建立工作室志愿者服务激励办法,吸引一批专业志愿者到工作室来,提高工作室的专业化水平。扩大工作室志愿者队伍的数量,建立一支数千名工作室志愿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让数万群众受益。
(三)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促进工作室长效可持续发展。一是探索建立社区创新实践区。依托华阳“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品牌效应和其丰富的公益服务资源,试点建立“长宁社会组织社区创新实践区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探索工作室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动员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创新工作室孵化和服务形式,形成政府资助、企业赞助、公民捐助、工作室自助的长宁工作室发展模式。
二是加快工作室品牌化建设。借鉴企业运作模式,设计工作室形象标识,运用汪萍创新工作室等资源,利用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平台,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工作室组织化、专业化组织运作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工作室的品牌公信力,成为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的为民服务中心,宣传政策、推动发展的信息发布中心,指导协调、快速预警的群团活动协调中心,承接项目、组织评估的政府购买服务受理中心,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社会活动中心。
■ 责任编辑:古悦
[关键词]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发展;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3-0029-04
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适应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趋势,坚持以党建带动社会建设,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创新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培育扶持了一批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补充社区服务的各类党员志愿者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为长宁区基层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一道亮丽风景线。区委组织部联合区社工委、区民政局、区委党校等部门组成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工作室的基本概况
(一)工作室的数量和分布。目前,长宁区共有工作室132个,涉及社会管理、矛盾调解、文化建设和公益服务等领域,覆盖全区所有街镇和工青妇、政法系统等部门,其中以街镇居多。
(二)工作室的发展历程。从1995年6月第一个志愿者工作室——芙蓉花苑业委会工作室建立以来,工作室的建设走过了17年的历程。调查显示,随着区域化大党建工作的深化,工作室的培育发展纳入党员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2009年首次评选命名11个区级工作室),自2005年起,工作室逐年大幅度增长,2007、2008年增幅最多。
(三)工作室的服务内容。一是社会管理类(7个)。此类工作室承接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中社会管理的一些事务,成为协助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参与者。
二是矛盾调解类(12个)。此类工作室适应社会矛盾高发期急需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的需要,致力于开展信访代理、调处民事纠纷和群体矛盾,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服务等,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区和谐。
三是公益服务类(90个)。此类工作室凸显“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具有专业技能特长和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党员发挥才能、回馈社会搭建组织化的平台。该类工作室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68%)。
四是文化建设类(23个)。此类工作室通过满足群众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丰富文化活动,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凝聚周围群众,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
(四)工作室的培育发展类型。一是特色转型类型。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对党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居民区党建“一居一特”为基础,以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为领衔,建立社区党建特色工作室。通过完善基础条件,规范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注册为民办非企单位,成为政府资助服务项目的承接者。
二是组织培育类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一批以“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企业业主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团体,他们思想活跃、富有专长、责任性强、乐于公益,各街镇综合党委因势利导,建立以“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员个人名字或以服务项目命名的工作室。随着工作室影响力的扩大,孵化产生了一批民办非企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三是团队组建类型。街道、居民区党组织发现、培育、引导一批活跃在社区的具有专业特长的在职、退休党员,组建“居民身边的工作室”,为居民提供最贴近、最方便、最及时的服务,凝聚周边群众,成为社区群众活动团队的发动者。在基层党组织的大力培育下,目前,全区84个工作室中有10个工作室经社团登记成为社会组织,有些通过获得政府资助服务项目运转。
(五)工作室的党员参与状况。目前,长宁区132个工作室中90%以上的工作室由党员发动成立或成为工作室的骨干,凝聚了一批工作室党员领衔人物,成为社会领军人才的重要来源;形成了一支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的骨干队伍。据统计,目前定期参与工作室活动的党员800余名,不定期工作室活动的党员1000余名。同时,吸引了一大批热心参与工作室志愿服务的积极分子。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志愿活动的重要引领者、示范者和参与者,为“凝聚力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工作室的志愿服务活动已辐射到全市近10个区。
二、工作室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践成效
基层社会建设的推进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作室的参与为基层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动力元素,成为基层社会建设一支重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初步显示了一定的实践成果。
(一)工作室在协助政府具体管理社会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管理任务、社会矛盾和群众诉求凸显期。工作室以其专业水平、志愿服务、贴近群众等优势,参与社会管理事务,回应群众诉求,赢得党组织、政府、群众的认同,成为化解矛盾、协调利益的重要参与者。
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管理事务,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助手。工作室直接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群众诉求,成为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工作室在一线了解、表达或者代理群众意愿和诉求,成为掌握社情民意、制定政策的“触角和参谋”。
(二)工作室在提供公共服务、开展公益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群众的思想多元、需求多样、利益多变,越来越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公益服务。工作室就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公共服务的组织载体,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工作室是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是政府资助服务项目的有力承接者。工作室不断满足了群众对专业化、多元化服务的需要,在为群众提供法律、心理、理财、就业咨询与指导等专业服务上发挥了有效作用。工作室满足了人们对兴趣爱好、团队活动,参与公益、奉献社会的愈发强烈的需求。 (三)工作室在促进社区共治、推动党组织引领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室是“社会人”变为“组织人”,推进社会的再组织化,动员公众参与社区共治的有效形式,是党组织引领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工作室是组织社会、完善社区共治格局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员领衔,工作室把一批志愿者骨干、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凝聚起来,建立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活动和工作关系,实现了对“社会人”的一种组织化动员和联系,使其成员有了组织归属感;党组织积极引导工作室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成为公众参与社区共治、完善社区共治格局的重要力量,奏响了一曲曲“党员引领、公众参与、社区共治”的和谐音符。
工作室是党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阵地。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一方面,联系、服务、凝聚了一批工作室负责人等“高精尖”的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双向培养”(把工作室的党员培养成骨干,把工作室骨干培养成党员)等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一支既有专业优势又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人才。
工作室是党组织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的重要手段。利用工作室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能力,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凝聚人心的工作,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一家做”向发动社会力量“大家做”的拓展。
工作室是加强党群联系、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重要途径。运用工作室的专业化力量,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为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开辟了新的渠道,进一步彰显了党的先进性。
三、工作室的特点和动因分析
长宁区的工作室是以党员为主体,以公益、志愿活动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目的的群众组织或团队,是开展志愿服务与党建工作的结合体,也是发挥专业技术和社会效应的实践体。
(一)工作室的特点。一是党建引领,工作室90%以上由党员发起成立或担任骨干,有些还是居民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运用其号召力和影响力,发挥党建引领在工作室的培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志愿性,工作室是自愿的、不为赢利和报酬而参与社会活动的组织,是自愿性与公益性的结合。三是专业性,工作室的志愿者通常有一技之长,热衷于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金融理财、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专业服务。四是开放性,工作室的准入标准没有严格的限制,成员多为兼职,面向所有群众提供服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二)工作室发展的动因分析。工作室的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工作室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提高党在社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志愿者政治信仰、价值实现及奉献社会的内在需求。
首先,工作室是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的战略要求。新时期党执政的重要空间在社会,党执政的基础也在社会。以党建为引领,从工作室做起,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加强基层社会建设,探索党、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不断提高党融入社会、组织社会、带动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引领社会建设的需要。
其次,工作室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快速转型,物业管理、城市动拆迁等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矛盾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工作室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把社会矛盾处理在萌芽阶段,实现政府与社会、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工作室是公益性社会组织的重要来源。在社会再组织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工作室培育、引领社会组织发展,成为基层社会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小政府、大社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迫切需要工作室成为政府职能的拓展和延伸,为创建“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社会管理成本,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更多的公民支持”的和谐社会提供新的载体、平台和窗口。
再次,志愿者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追求是工作室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作室为志愿者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搭建了社会舞台。一是自我价值的需要,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许多志愿者通过工作室,追求信仰观念和社会认同的实现,弥补个人生活经历的遗憾,增加社会交往的渠道,寻求情感上的慰藉,用一技之长投身公益等,以志愿服务获得精神上的利益。二是回馈社会的需要,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后,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回馈社会;在自身发展中得到了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念回报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三是党员服务群众的需要,许多党员志愿者,将工作室作为追求政治信仰、体现先进性的社会渠道,旨在将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视为服务群众、“亮”党员身份的体现,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面对社区新情况新问题,主动探索建立工作室为群众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探索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
四、加强工作室建设的若干思考
工作室历经10多年的发展,成为长宁基层社会建设的一朵奇葩。但与基层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需求的不断增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适应工作室发展所需的专业性、领军型社会工作人才不多,对社会工作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育激励措施还比较缺乏,志愿者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壮大;二是工作室发展中可用的资源比较缺乏,党建资源支撑有待深化,行政资源支撑有待强化,社会资源支撑有待扩大。三是工作室参与社会建设的项目还不多,政府直接资助的服务项目还很有限。四是规范管理工作室的水平有待提高,促进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胡锦涛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长宁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创新社会力量培育机制,拓展运用专业性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加大对各类志愿者工作室的扶持力度。” 为此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协同,以培育发展为前提、能力建设为核心、发挥作用为根本目的,推动工作室健康有序发展。
(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工作室。一是以公益为重点,明确工作室培育发展的目标。要站在党的工作延伸线上,站在民众需求的聚焦点上,站在社会公益的提前量上,突出行业性、专业性,大力培育发展工作室。鼓励发展公益慈善类工作室,引导开展医疗、教育、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发挥其在安老扶弱、助残养孤、扶危济困、救助赈灾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发展行业性专业工作室,推动按章自律、独立运作、民主决策、规范有序的物业等行业性工作室的发展;引导发展文化建设类工作室,培育一批群众文化团队类工作室;大力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工作室转化为公益性社会组织,成为长宁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来源。
二是以政策为引导,创造有利于工作室培育发展的环境。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公共服务项目转移为途径、财政投入为支撑、政策扶持为方向、社会资助为号召,构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培育发展环境。建立购买服务机制,制定实施相关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工作室及其孵化的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招标。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探索建立工作室发展基金,指导和帮助工作室对创新性公益项目的研发、规划及实施;扩大政府资助服务项目,委托工作室实施服务;探索建立公益招投标机制,推动区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公共服务项目。落实优惠措施,对工作室的场地租金、日常经费开支等费用,提供政府资金补贴等。
三是以合力为推动,扶助工作室成长。发挥工、青、妇,“凝聚力工程”学会、社会组织联合会及街镇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志愿者协会等枢纽性服务平台的工作和资源优势作用,使其成为工作室培育发展的“孵化基地”;发挥教育、卫生、国资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运用其现有的资源和项目优势,培育发展一批有行业特色的工作室,引导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满足民生需求中不断成长,创造条件帮助工作室不断成熟并经注册登记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形成从工作室到社会组织的长宁模式,成为长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重要来源。
(二)以加强建设为核心,增强工作室参与社会建设的功能。一是加强工作室党建工作。要高度重视工作室的培育、发展与管理。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有效性”的要求,逐步完善工作室党建工作体系,以推进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为抓手,在区委组织部的总牵头下,联合“凝聚力工程”学会、党员服务中心、社会组织联合会及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业务主管单位、街镇、挂靠单位及成员单位的属条、属块、属业党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就地活动的特点,分层分类推进党建联建,推进组织和工作覆盖,增强工作室党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加强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探索核准登记制度,支持和引导组织形式相同、业务范围相近的工作室,通过资源整合和互补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条件,登记注册成为社会组织法人。扶持和鼓励不符合现行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条件的工作室,进入孵化基地,实行备案登记。加强规范管理建设,制定志愿者工作室规范化建设试行标准,订立服务制度,建立服务档案。明确工作室定点、定时、定人、定内容的“四定”服务,制作分类、分点、分时的工作制度表。适应开展工作室服务绩效、项目受益、资金使用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评估。注重服务指导,发挥大口、系统、街镇及工青妇对工作室的指导服务作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动工作室项目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自主运作,动员社会捐赠,扩大居民参与,营造社会关注、支持工作室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工作室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工作室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的选拔培养,建立工作室领军人物和专家人才库,开展工作室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设立工作室社会工作人才评选奖项,形成“十佳”工作室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百名工作室社会工作骨干人才,成为长宁区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来源。建立工作室志愿者服务激励办法,吸引一批专业志愿者到工作室来,提高工作室的专业化水平。扩大工作室志愿者队伍的数量,建立一支数千名工作室志愿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让数万群众受益。
(三)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促进工作室长效可持续发展。一是探索建立社区创新实践区。依托华阳“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品牌效应和其丰富的公益服务资源,试点建立“长宁社会组织社区创新实践区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探索工作室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动员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创新工作室孵化和服务形式,形成政府资助、企业赞助、公民捐助、工作室自助的长宁工作室发展模式。
二是加快工作室品牌化建设。借鉴企业运作模式,设计工作室形象标识,运用汪萍创新工作室等资源,利用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平台,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工作室组织化、专业化组织运作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工作室的品牌公信力,成为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的为民服务中心,宣传政策、推动发展的信息发布中心,指导协调、快速预警的群团活动协调中心,承接项目、组织评估的政府购买服务受理中心,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社会活动中心。
■ 责任编辑:古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