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优势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对初学者来说,比较优势原理是一个学习难点。文章在简明表述比较优势原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采取六个方面的有效措施抓好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比较优势原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比较优势原理。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19-02
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许多本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选用的教材,比较优势原理在该教材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经济学原理,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阐明市场主体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内容。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市场主体的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弄清交换为什么会发生的道理,能促进学生对市场本质和经济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一、比较优势原理的教材解析
比较优势原理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第3章的内容,紧接在“经济学十大原理”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两章内容之后。“经济学十大原理”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分别阐述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思考方法,在这两章内容之后讲解比较优势原理,体现了曼昆对该原理重要性的认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善于以平常的事例来阐明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在第3章中他以一个现代经济寓言说明了贸易的好处,然后讲解了生产可能性和机会成本等概念,分析了比较优势与贸易的关系。总体上看,曼昆对比较优势原理的介绍是全面的,但相对显得松散,对于刚学经济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还难以从教材中把握比较优势原理。原因在于曼昆的叙述方式在体现经济学趣味性的同时,没有对概念之间的逻辑性有明确的交代。因此,教师在讲解比较优势原理时,要重点阐明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这是确保学生明白比较优势原理的关键。
二、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表述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表述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一是结合教材题设,运用数例来阐述比较优势的内容;二是明确具体步骤,勾勒比较优势原理的逻辑结构。
教材中假设世界上只有两种物品——牛肉和土豆,两个人——牧牛人和农民,生产1盎司牛肉,牧牛人和农民分别需要20分钟和60分钟,生产1盎司土豆,牧牛人和农民分别需要10分钟和15分钟。
据此题设,显然在牛肉和土豆的生产效率上,牧牛人都要高于农民,也即牧牛人有绝对优势。但在现实中,交换仍能发生,原因在于双方各有比较优势。我们具体按以下步骤来阐述比较优势原理。
第1步,画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在既定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假定牧牛人和农民工作1天(以8小时计算),投入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那么牧牛人可生产24盎司牛肉和48盎司土豆,农民可生产8盎司牛肉和32盎司土豆。据此,牧牛人和农民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
第2步,确定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根据牧牛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牧牛人每天为了得到24盎司牛肉,他必须放弃48盎司土豆,也就是说,牧牛人得到1盎司牛肉,就必须放弃2盎司土豆,即牧牛人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是2盎司土豆。同理可得,牧牛人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是1/2盎司牛肉。类似地,农民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是4盎司土豆,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是1/4盎司牛肉。牧牛人和农民的机会成本具体列表如下。
第3步,确定比较优势。
根据机会成本确定比较优势,谁的机会成本低,谁就有比较优势。根据表1第2列的数据,牧牛人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农民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因此在生产牛肉上,牧牛人有比较优势。根据表1第3列的数据,农民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要低于牧牛人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因此在生产土豆上,农民有比较优势。
第4步,确定专业化生产分工。
专业化生产分工是根据比较优势来确定的。因为牧牛人有生产牛肉的比较优势,因此经济中就由牧牛人来生产牛肉。同理,因为农民有生产土豆的比较优势,因此经济中就由农民来生产土豆。
第5步,确定贸易价格。
1盎司牛肉所能换到的土豆在牧牛人和农民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之间,也就是说,专业生产牛肉的牧牛人每生产1盎司牛肉,可以换得农民生产的2-4盎司土豆。同理,1盎司土豆所能换到的牛肉在牧牛人和农民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之间,也就是说,专业生产土豆的农民每生产1盎司土豆,可以换得牧牛人生产的1/4-1/2盎司牛肉。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确定的交换价格是一个范围,超越这个范围,交换只有利于其中一方,另一方必定受损。这也就意味着,在自愿的情况下,这种交换必定因另一方的退出而不能达成。
三、比较优势原理的课堂教学实现
要让比较优势原理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在课堂教学实践上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导入环节,讲好贸易好处的故事。讲好贸易好处的故事,重在给学生对经济中广泛存在的交换现象一个基本的经济学价值判断。一方面,教师应简要回顾英国19世纪上半叶英国《谷物法》的制定和废止历史,以历史事实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用身边的例子来比较无贸易与有贸易时的福利差别,使学生对抽象的比较优势原理有切实的感受。
二是在新课讲授环节,讲出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旨在阐明为什么贸易会给交换双方带来好处,这是比较优势原理的核心内容所在。要清晰地阐明反映比较优势原理逻辑结构的五个步骤,使学生获得比较优势原理知识的可操控感,消除对比较优势原理混乱的理解。 三是在知识巩固环节,精练精讲比较优势原理应用题。要结合新课讲授内容,出好比较优势原理应用题,加深学生对比较优势原理内在逻辑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和教师有针对性的评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优势原理应用题的课堂讲练,使学生明白自己在理解比较优势原理时的问题所在,达到准确理解比较优势原理的效果。
四是在课堂总结环节,概括好比较优势原理的知识点。可按“学生为主、教师补充”的方式,概括出比较优势原理的重点和难点。尤其要点明选用机会成本指标来确定比较优势的原因,消除学生对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解盲点;要强调比较优势原理中贸易价格范围的存在性,防止学生对比较优势原理的滥用。
五是在整个课堂教学期间,注重把握好比较优势原理讲解的灵活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水平出发,灵活调整比较优势原理讲解的深入程度和进度,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控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对比较优势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六是重视课后作业环节,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针对一般学生,可布置做1-2道曼昆《经济学原理》中的“问题与应用”题,这类题目既有与教材中例题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应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比较优势原理知识。针对少数对比较优势原理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可布置探究性作业,特别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这些学生去探索比较优势原理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上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对比较优势原理有更深刻的发现,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
四、结语
比较优势原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且其逻辑结构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并非轻易就能发现,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我们通过一个数例,用画出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机会成本、确定比较优势、确定专业化生产分工和确定贸易价格5个步骤来刻画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通过讲好贸易好处的故事、讲出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精练精讲比较优势原理应用题、概括好比较优势原理的知识点、注重把握好比较优势原理知识讲解的灵活度、重视课后作业布置六个方面的举措,来实现比较优势原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比较优势原理。
[ 参 考 文 献 ]
[1]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尹伯成.亚当·斯密没有提出比较优势原理[J].唯实,1988,(4).
[3] 周加来.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 钱耀军,李娴.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当代经济,2015(19).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19-02
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许多本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选用的教材,比较优势原理在该教材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经济学原理,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阐明市场主体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内容。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市场主体的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弄清交换为什么会发生的道理,能促进学生对市场本质和经济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一、比较优势原理的教材解析
比较优势原理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第3章的内容,紧接在“经济学十大原理”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两章内容之后。“经济学十大原理”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分别阐述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思考方法,在这两章内容之后讲解比较优势原理,体现了曼昆对该原理重要性的认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善于以平常的事例来阐明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在第3章中他以一个现代经济寓言说明了贸易的好处,然后讲解了生产可能性和机会成本等概念,分析了比较优势与贸易的关系。总体上看,曼昆对比较优势原理的介绍是全面的,但相对显得松散,对于刚学经济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还难以从教材中把握比较优势原理。原因在于曼昆的叙述方式在体现经济学趣味性的同时,没有对概念之间的逻辑性有明确的交代。因此,教师在讲解比较优势原理时,要重点阐明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这是确保学生明白比较优势原理的关键。
二、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表述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表述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一是结合教材题设,运用数例来阐述比较优势的内容;二是明确具体步骤,勾勒比较优势原理的逻辑结构。
教材中假设世界上只有两种物品——牛肉和土豆,两个人——牧牛人和农民,生产1盎司牛肉,牧牛人和农民分别需要20分钟和60分钟,生产1盎司土豆,牧牛人和农民分别需要10分钟和15分钟。
据此题设,显然在牛肉和土豆的生产效率上,牧牛人都要高于农民,也即牧牛人有绝对优势。但在现实中,交换仍能发生,原因在于双方各有比较优势。我们具体按以下步骤来阐述比较优势原理。
第1步,画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在既定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假定牧牛人和农民工作1天(以8小时计算),投入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那么牧牛人可生产24盎司牛肉和48盎司土豆,农民可生产8盎司牛肉和32盎司土豆。据此,牧牛人和农民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
第2步,确定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根据牧牛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牧牛人每天为了得到24盎司牛肉,他必须放弃48盎司土豆,也就是说,牧牛人得到1盎司牛肉,就必须放弃2盎司土豆,即牧牛人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是2盎司土豆。同理可得,牧牛人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是1/2盎司牛肉。类似地,农民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是4盎司土豆,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是1/4盎司牛肉。牧牛人和农民的机会成本具体列表如下。
第3步,确定比较优势。
根据机会成本确定比较优势,谁的机会成本低,谁就有比较优势。根据表1第2列的数据,牧牛人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农民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因此在生产牛肉上,牧牛人有比较优势。根据表1第3列的数据,农民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要低于牧牛人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因此在生产土豆上,农民有比较优势。
第4步,确定专业化生产分工。
专业化生产分工是根据比较优势来确定的。因为牧牛人有生产牛肉的比较优势,因此经济中就由牧牛人来生产牛肉。同理,因为农民有生产土豆的比较优势,因此经济中就由农民来生产土豆。
第5步,确定贸易价格。
1盎司牛肉所能换到的土豆在牧牛人和农民生产1盎司牛肉的机会成本之间,也就是说,专业生产牛肉的牧牛人每生产1盎司牛肉,可以换得农民生产的2-4盎司土豆。同理,1盎司土豆所能换到的牛肉在牧牛人和农民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之间,也就是说,专业生产土豆的农民每生产1盎司土豆,可以换得牧牛人生产的1/4-1/2盎司牛肉。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确定的交换价格是一个范围,超越这个范围,交换只有利于其中一方,另一方必定受损。这也就意味着,在自愿的情况下,这种交换必定因另一方的退出而不能达成。
三、比较优势原理的课堂教学实现
要让比较优势原理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在课堂教学实践上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导入环节,讲好贸易好处的故事。讲好贸易好处的故事,重在给学生对经济中广泛存在的交换现象一个基本的经济学价值判断。一方面,教师应简要回顾英国19世纪上半叶英国《谷物法》的制定和废止历史,以历史事实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用身边的例子来比较无贸易与有贸易时的福利差别,使学生对抽象的比较优势原理有切实的感受。
二是在新课讲授环节,讲出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旨在阐明为什么贸易会给交换双方带来好处,这是比较优势原理的核心内容所在。要清晰地阐明反映比较优势原理逻辑结构的五个步骤,使学生获得比较优势原理知识的可操控感,消除对比较优势原理混乱的理解。 三是在知识巩固环节,精练精讲比较优势原理应用题。要结合新课讲授内容,出好比较优势原理应用题,加深学生对比较优势原理内在逻辑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和教师有针对性的评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优势原理应用题的课堂讲练,使学生明白自己在理解比较优势原理时的问题所在,达到准确理解比较优势原理的效果。
四是在课堂总结环节,概括好比较优势原理的知识点。可按“学生为主、教师补充”的方式,概括出比较优势原理的重点和难点。尤其要点明选用机会成本指标来确定比较优势的原因,消除学生对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解盲点;要强调比较优势原理中贸易价格范围的存在性,防止学生对比较优势原理的滥用。
五是在整个课堂教学期间,注重把握好比较优势原理讲解的灵活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水平出发,灵活调整比较优势原理讲解的深入程度和进度,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控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对比较优势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六是重视课后作业环节,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针对一般学生,可布置做1-2道曼昆《经济学原理》中的“问题与应用”题,这类题目既有与教材中例题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应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比较优势原理知识。针对少数对比较优势原理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可布置探究性作业,特别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这些学生去探索比较优势原理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上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对比较优势原理有更深刻的发现,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
四、结语
比较优势原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且其逻辑结构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并非轻易就能发现,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我们通过一个数例,用画出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机会成本、确定比较优势、确定专业化生产分工和确定贸易价格5个步骤来刻画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通过讲好贸易好处的故事、讲出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在逻辑、精练精讲比较优势原理应用题、概括好比较优势原理的知识点、注重把握好比较优势原理知识讲解的灵活度、重视课后作业布置六个方面的举措,来实现比较优势原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比较优势原理。
[ 参 考 文 献 ]
[1]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尹伯成.亚当·斯密没有提出比较优势原理[J].唯实,1988,(4).
[3] 周加来.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 钱耀军,李娴.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当代经济,2015(1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