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转型与创新为我国体育注入了活力,我国体育具有了产业、商业等多重属性和价值。体育社会学迎来了走上学科前沿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目前的体育社会学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何将体育学改革与社会学研究进行深入探析,形成对中国社会转型及创新的独特贡献,是十九大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学改革 体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1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显而易见,体育事业是一项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中国梦神圣而光荣的伟大使命。体育强国,就要将体育教学与社会学紧密结合,将体育教育事业融入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大格局中进行改革与创新。
“社会化”是体育社会学的主题,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需要社会化的发展与自我改良,体育专业与体育教学本身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成员的参与度及认知度,让教育及改革得以健康有序地开展。
广义上讲,体育社会学隶属于社会学,其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夯实社会学的成果。作为体育院校开设的基础理论必修课,体育社会学的改革和发展与国家体育发展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体育社会化属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于体育的需求,还要形成一套清晰完整的理论体系,便于达成既定的改革成果。
一、我国体育社会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性过强
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逐渐步入新时期,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发展。这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科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得来的,是促使体育事业和学科创新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大院校对体育社会学普遍关注,也在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改革与创新。
体育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明确所要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所要考量的关键不是研究什么或者忽视什么,应该是用什么样的创新方法和标准作出调整和改变。
体育社会学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系统阐述,着重强调体育知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学习者最主要的目的是加深对体育社会价值的理解,让其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并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体育强国梦作贡献。
理论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实践,但目前体育社会学课程的知识点过于抽象难懂,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距甚远。如此一来,对于社会学基础薄弱、体育知识匮乏的学习者而言,无疑增添了学习的难度。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理念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更新,带来的不仅是体育学科的繁荣,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也愈加明显。加之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引申出来的问题,需要借助体育社会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完善,这就要求在完善和改进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予以跟进。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体育专业学习者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显然已经不够,更多地是通过学习和老师的传授获取到最新到知识,更多的是参与社会实践。从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的现状看,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者大部分情况下接受的是“被动学习”。如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及时进行调整,学习者就缺少对理论知识的体验与实践,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必然会被削弱。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绊脚石”。
二、体育社会学改革创新建议
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外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我国的体育社会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外相差较大,长期以来部门高校都不开设这门课,因此,我国在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也都较晚。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育现象。
1. 抓重点——对研究方法进行全局考量
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集调查、观察等方法为一体。对其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参考其他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其与社会实践的关联,防止与社会发展存在边缘化的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社会学的全局视角进行考量,在参考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性的分析、实际的参与等方式,对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空间进行全局评判,从根本上抓住改革的核心重点,达成革新的目的。
2.补短板——对研究内容多维度考量
对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多维度、多视角的展开。按照以往的经验,我国体育社会学存在单一性、局限性,致使学科发展缓慢。为此,可以从理论、政策、社会评价等多角度进行改进。体育教学和学科改进想要达成目标,首先应该分析当下的社会政策、理论支撑,这是为了确保改革能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互统一。其次还要厘清学习者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社会生产力等诸多因素,目的是取长补短。最后,要考量社会精神文明与体育之间存在的关联度,在十九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文化差异性不容忽视。不同地区的体育存在不同的特征,需要多维度地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深入探析,找到各自不同的发展特性,顺应学科的发展,夯实内容研究的基础。
3.情景互动——实践是第一生产力
诚然,学习者汲取并吸收知识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实践,体育专业教学同样如此。体育社会学的改革绝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生硬灌输,传授者应该与学习者建立情景互动,通过设置某一场景,将学习者置入生动的教学环境中。比如对社会体育届人士进行访谈、参观体育场所和设施、带领学习者去体育馆或健身场所做指导等。让学习者多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感知体育事业的魅力,让体育改革卓见成效。
总之,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体育强国梦的深入人心,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各种创新的因素会接连不断,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實践,标志体育社会学已步入新时代,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开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7.10.8
[2]田庆柱.当前形势下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状况之探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4):174-175.
作者简介:张旭(1985.5-),男,民族:汉,吉林,博士,讲师,吉林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学改革 体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1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显而易见,体育事业是一项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中国梦神圣而光荣的伟大使命。体育强国,就要将体育教学与社会学紧密结合,将体育教育事业融入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大格局中进行改革与创新。
“社会化”是体育社会学的主题,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需要社会化的发展与自我改良,体育专业与体育教学本身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成员的参与度及认知度,让教育及改革得以健康有序地开展。
广义上讲,体育社会学隶属于社会学,其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夯实社会学的成果。作为体育院校开设的基础理论必修课,体育社会学的改革和发展与国家体育发展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体育社会化属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于体育的需求,还要形成一套清晰完整的理论体系,便于达成既定的改革成果。
一、我国体育社会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性过强
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逐渐步入新时期,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发展。这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科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得来的,是促使体育事业和学科创新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大院校对体育社会学普遍关注,也在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改革与创新。
体育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明确所要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所要考量的关键不是研究什么或者忽视什么,应该是用什么样的创新方法和标准作出调整和改变。
体育社会学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系统阐述,着重强调体育知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学习者最主要的目的是加深对体育社会价值的理解,让其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并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体育强国梦作贡献。
理论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实践,但目前体育社会学课程的知识点过于抽象难懂,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距甚远。如此一来,对于社会学基础薄弱、体育知识匮乏的学习者而言,无疑增添了学习的难度。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理念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更新,带来的不仅是体育学科的繁荣,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也愈加明显。加之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引申出来的问题,需要借助体育社会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完善,这就要求在完善和改进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予以跟进。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体育专业学习者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显然已经不够,更多地是通过学习和老师的传授获取到最新到知识,更多的是参与社会实践。从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的现状看,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者大部分情况下接受的是“被动学习”。如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及时进行调整,学习者就缺少对理论知识的体验与实践,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必然会被削弱。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绊脚石”。
二、体育社会学改革创新建议
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外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我国的体育社会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外相差较大,长期以来部门高校都不开设这门课,因此,我国在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也都较晚。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育现象。
1. 抓重点——对研究方法进行全局考量
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集调查、观察等方法为一体。对其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参考其他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其与社会实践的关联,防止与社会发展存在边缘化的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社会学的全局视角进行考量,在参考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性的分析、实际的参与等方式,对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空间进行全局评判,从根本上抓住改革的核心重点,达成革新的目的。
2.补短板——对研究内容多维度考量
对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多维度、多视角的展开。按照以往的经验,我国体育社会学存在单一性、局限性,致使学科发展缓慢。为此,可以从理论、政策、社会评价等多角度进行改进。体育教学和学科改进想要达成目标,首先应该分析当下的社会政策、理论支撑,这是为了确保改革能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互统一。其次还要厘清学习者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社会生产力等诸多因素,目的是取长补短。最后,要考量社会精神文明与体育之间存在的关联度,在十九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文化差异性不容忽视。不同地区的体育存在不同的特征,需要多维度地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深入探析,找到各自不同的发展特性,顺应学科的发展,夯实内容研究的基础。
3.情景互动——实践是第一生产力
诚然,学习者汲取并吸收知识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实践,体育专业教学同样如此。体育社会学的改革绝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生硬灌输,传授者应该与学习者建立情景互动,通过设置某一场景,将学习者置入生动的教学环境中。比如对社会体育届人士进行访谈、参观体育场所和设施、带领学习者去体育馆或健身场所做指导等。让学习者多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感知体育事业的魅力,让体育改革卓见成效。
总之,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体育强国梦的深入人心,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各种创新的因素会接连不断,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實践,标志体育社会学已步入新时代,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开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7.10.8
[2]田庆柱.当前形势下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状况之探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4):174-175.
作者简介:张旭(1985.5-),男,民族:汉,吉林,博士,讲师,吉林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