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又称为“美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属阅读教学范畴。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入的141篇作品中,现代散文就有29篇,占比为21%。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注重意象的选择和细节的刻画,因而教学难度偏大,不能将其他体裁课文的教学方法用于散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则适合散文文体的特点。我国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先行者、小学特级语文教师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
寻根溯源,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特征
形象创设的真切具体。形象的创设并非教具的粗糙展示,或是教师个人的经验叙述。情境教学法讲求创设情境和形象的真实性、真切度,将看似虚拟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明确,以简单明了的形态和一些暗示手段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所以对于照片、音频等教学工具,提倡合理利用,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以此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情激发的深刻有度。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敏的感知度,情感的体验日益丰富,渴望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认同感。感情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感情一旦顺利投射到学习上,学习主动性便会大大提升。情境教学法讲求在已经创设好的情境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并将此作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从而到达一种情境交融的境界。但同时也注重情感的收放有度,情感体验丰富到位而并非夸张泛滥。
意境营造的深远立体。情境教学之所以命名为“情境”而非“情景”,是因为“境”比“景”的视野更开阔,更具空间感。“景”更多表示一幅孤立的画面,而“境”的空间性使得其更具深度和广度。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不是某个固定的“景”,而是宽广悠远的“境”。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出的意境,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立体化,与教师共同构建起一个既贴近生活又符合文本的新的意境。
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现当代散文时,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2]。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四时美景”,包括《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这三篇写景抒情类散文。在单元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出“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这说明,情境教学法的特征和教学原则是与课标要求高度契合的,在散文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契合散文文体特点。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一方面指结构随意灵活,另一方面指取材繁多凌乱;“神聚”在于立意深远,不为结构所禁锢,繁多的选材实则是在表现同一个主题。第二个特点是“写真抒情”。“写真”指散文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均是切实存在的;“抒情”则是“写真”的目的。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凝练。即看似散乱无章,行笔随意,实则字斟句酌,富有音乐美。散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应充满感情美和艺术性,除了常见的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外,还应重点运用与散文文体特征相符合的情境教学法。
适应中学生学情需要。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乐于接受抒情、陈述性文章。这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统编版所选用的29篇现代散文中,以叙事、抒情性散文为主,而议论性散文最少。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呈现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整体的趋势。而情境教学法,正是将教学内容置于具体情境之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寻求经验的认同,符合中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
情境教学法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联系生活,寻求情境认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而“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更是成为大众共识。这里的生活,首先应当指“现实生活”,包括日常活动,特殊体验等。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首先应注意要符合初中生生活特点,有针对性地让所抛出的问题回到学生身边。其次应在后续对问题的答疑解惑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针对“冬天”这个学生习以为常的季节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在进行具体的文本析读时,为进一步体会文本描写的景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置针对性问题。
媒体辅助,模拟文本情境。首先,运用图画展示情境。作为最普遍的情境展示工具,图画以其便易性、直观性得以应用于阅读教学之中。因为作者进行创作的过程就是其个人回忆的再加工过程,将生活图景通过文字呈现,而读者在阅读时则是将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教师运用图画展示情境,使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作者的感受,从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无论是父亲慈祥的背影,还是一排排挺拔的小白杨,还是幽静古朴的三味书屋,都能通过图片进行直观的展示。图片展示不仅适用于写景散文,同样也适用于抒情性散文,关键在于图片选用应切题生动,展示时间应恰当适宜。其次,运用视频走进情境。较之于图片,视频的直观性更强,所以当教师面临一些图片难以展示的情境时,可以灵活运用视频。但是要注意,运用视频并不等于教师放任课堂不管。首先应注意合理选择视频,不宜过长或脱离文本内容;其次应创造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强化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本。比如《雨的四季》这篇文章,通过视频展现显然更合适:露水被小草托起,在阳光下闪耀光芒,忽一下滴入草丛;少女眼神清澈,一滴泪珠划过脸庞。这样的视频能恰当地展示文本情境,更能让学生体会春雨的娇美。最后,运用音乐融入情境。人类的情感丰富而复杂,音乐作为一个有声无形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能反映这些情感,另一方面也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虽然作者本人的感情具有私密性,但有了音乐这个媒介,学生便能通过乐曲所创造的情境走进文本。音乐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表现,所以老师在运用音乐进行教学时,首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根据自身所把握到的文本思想感情,选择在基调、意境等方面符合具体篇目散文意蕴的音乐。例如,在学习散文《安塞腰鼓》时,可以选择气势磅礴的腰鼓音乐;在教学《荷塘月色》的自主阅读部分时,可选用舒伯特的《小夜曲》,悠扬婉转,自然愉悦。
读写结合,充分涵泳情境。一方面,以读引写。在散文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种种情境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较之于图片视频展示,联系生活想象等方法,“读”能更多地将知识学习权交给学生,更具传统感。读得到位便自然能有所感悟,然后再适当布置写作任务,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技巧等就会自然地为学生所掌握。在具体课文中,通过重复的“读”达到体悟效果,如初读课文时的默读,整体感悟时的听录音跟读,再读课文时的重点句段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重复阅读类似的文本时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表现手法,进而灵活运用到实际写作之中。另一方面,以写促读。阅读最终指向写作能力的提升,而写作水平也代表着阅读质量的高低。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听、说、读、写是综合发展的,一旦阅读达到一定水平,写作就不会特别差。反之,写作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后的主动输出,能对原有阅读文本产生更深刻的启示。这便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是任务强化的结果。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可以采用情境化的方式,比如在学习状物抒情类散文时,可以让学生自选景物、事物,仿照课文写一个小片段。以此,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细致观察写出富有真情实意的片段。
情境教学法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与散文文體特征还是学生学习特征都有着极高的契合度,较之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具艺术性。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并不是机械的,应当在符合具体课文特点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合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本文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剖视还比较浅显,所提出的应用策略也存有不足之处。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始终是广泛且具有绝对优势的,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值得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理论研究以及推广运用。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 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J]. 教育研究, 1997(3):33-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5.
寻根溯源,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特征
形象创设的真切具体。形象的创设并非教具的粗糙展示,或是教师个人的经验叙述。情境教学法讲求创设情境和形象的真实性、真切度,将看似虚拟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明确,以简单明了的形态和一些暗示手段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所以对于照片、音频等教学工具,提倡合理利用,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以此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情激发的深刻有度。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敏的感知度,情感的体验日益丰富,渴望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认同感。感情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感情一旦顺利投射到学习上,学习主动性便会大大提升。情境教学法讲求在已经创设好的情境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并将此作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从而到达一种情境交融的境界。但同时也注重情感的收放有度,情感体验丰富到位而并非夸张泛滥。
意境营造的深远立体。情境教学之所以命名为“情境”而非“情景”,是因为“境”比“景”的视野更开阔,更具空间感。“景”更多表示一幅孤立的画面,而“境”的空间性使得其更具深度和广度。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不是某个固定的“景”,而是宽广悠远的“境”。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出的意境,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立体化,与教师共同构建起一个既贴近生活又符合文本的新的意境。
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现当代散文时,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2]。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四时美景”,包括《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这三篇写景抒情类散文。在单元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出“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这说明,情境教学法的特征和教学原则是与课标要求高度契合的,在散文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契合散文文体特点。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一方面指结构随意灵活,另一方面指取材繁多凌乱;“神聚”在于立意深远,不为结构所禁锢,繁多的选材实则是在表现同一个主题。第二个特点是“写真抒情”。“写真”指散文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均是切实存在的;“抒情”则是“写真”的目的。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凝练。即看似散乱无章,行笔随意,实则字斟句酌,富有音乐美。散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应充满感情美和艺术性,除了常见的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外,还应重点运用与散文文体特征相符合的情境教学法。
适应中学生学情需要。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乐于接受抒情、陈述性文章。这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统编版所选用的29篇现代散文中,以叙事、抒情性散文为主,而议论性散文最少。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呈现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整体的趋势。而情境教学法,正是将教学内容置于具体情境之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寻求经验的认同,符合中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
情境教学法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联系生活,寻求情境认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而“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更是成为大众共识。这里的生活,首先应当指“现实生活”,包括日常活动,特殊体验等。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首先应注意要符合初中生生活特点,有针对性地让所抛出的问题回到学生身边。其次应在后续对问题的答疑解惑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针对“冬天”这个学生习以为常的季节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在进行具体的文本析读时,为进一步体会文本描写的景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置针对性问题。
媒体辅助,模拟文本情境。首先,运用图画展示情境。作为最普遍的情境展示工具,图画以其便易性、直观性得以应用于阅读教学之中。因为作者进行创作的过程就是其个人回忆的再加工过程,将生活图景通过文字呈现,而读者在阅读时则是将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教师运用图画展示情境,使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作者的感受,从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无论是父亲慈祥的背影,还是一排排挺拔的小白杨,还是幽静古朴的三味书屋,都能通过图片进行直观的展示。图片展示不仅适用于写景散文,同样也适用于抒情性散文,关键在于图片选用应切题生动,展示时间应恰当适宜。其次,运用视频走进情境。较之于图片,视频的直观性更强,所以当教师面临一些图片难以展示的情境时,可以灵活运用视频。但是要注意,运用视频并不等于教师放任课堂不管。首先应注意合理选择视频,不宜过长或脱离文本内容;其次应创造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强化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本。比如《雨的四季》这篇文章,通过视频展现显然更合适:露水被小草托起,在阳光下闪耀光芒,忽一下滴入草丛;少女眼神清澈,一滴泪珠划过脸庞。这样的视频能恰当地展示文本情境,更能让学生体会春雨的娇美。最后,运用音乐融入情境。人类的情感丰富而复杂,音乐作为一个有声无形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能反映这些情感,另一方面也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虽然作者本人的感情具有私密性,但有了音乐这个媒介,学生便能通过乐曲所创造的情境走进文本。音乐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表现,所以老师在运用音乐进行教学时,首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根据自身所把握到的文本思想感情,选择在基调、意境等方面符合具体篇目散文意蕴的音乐。例如,在学习散文《安塞腰鼓》时,可以选择气势磅礴的腰鼓音乐;在教学《荷塘月色》的自主阅读部分时,可选用舒伯特的《小夜曲》,悠扬婉转,自然愉悦。
读写结合,充分涵泳情境。一方面,以读引写。在散文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种种情境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较之于图片视频展示,联系生活想象等方法,“读”能更多地将知识学习权交给学生,更具传统感。读得到位便自然能有所感悟,然后再适当布置写作任务,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技巧等就会自然地为学生所掌握。在具体课文中,通过重复的“读”达到体悟效果,如初读课文时的默读,整体感悟时的听录音跟读,再读课文时的重点句段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重复阅读类似的文本时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表现手法,进而灵活运用到实际写作之中。另一方面,以写促读。阅读最终指向写作能力的提升,而写作水平也代表着阅读质量的高低。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听、说、读、写是综合发展的,一旦阅读达到一定水平,写作就不会特别差。反之,写作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后的主动输出,能对原有阅读文本产生更深刻的启示。这便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是任务强化的结果。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可以采用情境化的方式,比如在学习状物抒情类散文时,可以让学生自选景物、事物,仿照课文写一个小片段。以此,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细致观察写出富有真情实意的片段。
情境教学法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与散文文體特征还是学生学习特征都有着极高的契合度,较之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具艺术性。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并不是机械的,应当在符合具体课文特点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合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本文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剖视还比较浅显,所提出的应用策略也存有不足之处。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始终是广泛且具有绝对优势的,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值得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理论研究以及推广运用。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 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J]. 教育研究, 1997(3):33-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