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那么现实的教学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曾对绍兴市越城区的师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概念认识不清,对教材知识的系统性缺乏认识,关于“语文知识”落实途径的认识存在偏差等。
语文知识,本体乃“语文课程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就是指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所需教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人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的总和。这些知识是在长期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静态知识,是语文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习得。但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了解和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不是掌握一些静态的知识成果,而是运用知识,将其转化为语文能力。2012—2014年,笔者和绍兴市越城区的全体初中语文教师一起,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知识框架的建构——学什么样的知识?
随着语文教学由语言分析本位向重视语感积累转向,语文知识不再等同于语言学知识体系的语音、词汇、句法等知识,而是重在“语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知识有四大品性,即综合性、非线性、生成性与基础性。不同文体的文本知识是不同的,同种文体因文本特质不同其文本知识也是不同的。
(一)记叙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根据教学的需要,记叙性文本可以区分为写作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主题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等。当然,一个文本可能具有多种特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针对《第一次真好》《台阶》《信客》三篇课文的教学,笔者试着建构了写作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1所示。
(二)说明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说明性文本的教学要彰显其个性特点,必须以《标准》为本,建构属于其自身的知识框架,倡导“随文而教”,有效拓展,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说明文的理趣和情趣。结合《奇妙的克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的教学,笔者建构了说明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2所示。
(三)议论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议论性文本的教学要适时引进作品背景、作家、言语等知识,同时考虑议论文这种特定的文体,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寻找并体悟论点,概括及比较论据,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落实相关的概念。结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谈骨气》等课文的教学,笔者建构了议论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3所示。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途径——怎样去学知识?
如何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落实语文知识呢?以下笔者以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和小说的教学为例作一探讨。
(一)诗歌教学
诗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文体,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笔者多是从单个作品中理出一些操作的方法,这里从《江雪》《乡愁》两首诗的教学入手,探讨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知识教学的途径,具体如表4所示。
(二)小说教学
大体上讲,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述为特色,另一类以描写为特色。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说的不同特质,灵活探寻有效的实施途径,适度渗透知识。以下笔者从《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变色龙》《孔乙己》等作品入手,探讨在小说教学中进行知识教学的途径,具体如表5所示。
三、语文知识的评价策略——用什么方式考查?
语文知识的考查应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查找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拟制目标评价测量表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符合各年级学生水平的考查内容,并拟制合理的目标评价测量表。目标评价测量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表6所示为“诗歌朗读——同桌对读互评表”。
(二)试卷分析
教师可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样分析,并研制“语文知识运用观察表”,对试卷每个板块各小题的答题情况作出评价。“语文知识运用观察表”应包括应得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得分率、难度系数等项目。
(三)微课评价
教师可采用微课的方式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如安排一次15分钟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内容包括教材内与教材外两个部分,以考查学生的阅读及识字量。又如开展“名著积累我最棒”活动,让学生呈现自己名著阅读的情况,并进行自评、互评。这一活动可以分组实践,同时研制阅读观测量表。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师须根据《标准》和教材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系统,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文知识,才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言语实践建构适合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本体乃“语文课程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就是指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所需教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人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的总和。这些知识是在长期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静态知识,是语文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习得。但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了解和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不是掌握一些静态的知识成果,而是运用知识,将其转化为语文能力。2012—2014年,笔者和绍兴市越城区的全体初中语文教师一起,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知识框架的建构——学什么样的知识?
随着语文教学由语言分析本位向重视语感积累转向,语文知识不再等同于语言学知识体系的语音、词汇、句法等知识,而是重在“语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知识有四大品性,即综合性、非线性、生成性与基础性。不同文体的文本知识是不同的,同种文体因文本特质不同其文本知识也是不同的。
(一)记叙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根据教学的需要,记叙性文本可以区分为写作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主题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等。当然,一个文本可能具有多种特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针对《第一次真好》《台阶》《信客》三篇课文的教学,笔者试着建构了写作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1所示。
(二)说明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说明性文本的教学要彰显其个性特点,必须以《标准》为本,建构属于其自身的知识框架,倡导“随文而教”,有效拓展,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说明文的理趣和情趣。结合《奇妙的克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的教学,笔者建构了说明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2所示。
(三)议论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建构
议论性文本的教学要适时引进作品背景、作家、言语等知识,同时考虑议论文这种特定的文体,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寻找并体悟论点,概括及比较论据,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落实相关的概念。结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谈骨气》等课文的教学,笔者建构了议论性文本的知识框架,如表3所示。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途径——怎样去学知识?
如何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落实语文知识呢?以下笔者以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和小说的教学为例作一探讨。
(一)诗歌教学
诗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文体,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笔者多是从单个作品中理出一些操作的方法,这里从《江雪》《乡愁》两首诗的教学入手,探讨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知识教学的途径,具体如表4所示。
(二)小说教学
大体上讲,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述为特色,另一类以描写为特色。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说的不同特质,灵活探寻有效的实施途径,适度渗透知识。以下笔者从《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变色龙》《孔乙己》等作品入手,探讨在小说教学中进行知识教学的途径,具体如表5所示。
三、语文知识的评价策略——用什么方式考查?
语文知识的考查应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查找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拟制目标评价测量表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符合各年级学生水平的考查内容,并拟制合理的目标评价测量表。目标评价测量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表6所示为“诗歌朗读——同桌对读互评表”。
(二)试卷分析
教师可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样分析,并研制“语文知识运用观察表”,对试卷每个板块各小题的答题情况作出评价。“语文知识运用观察表”应包括应得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得分率、难度系数等项目。
(三)微课评价
教师可采用微课的方式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如安排一次15分钟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内容包括教材内与教材外两个部分,以考查学生的阅读及识字量。又如开展“名著积累我最棒”活动,让学生呈现自己名著阅读的情况,并进行自评、互评。这一活动可以分组实践,同时研制阅读观测量表。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师须根据《标准》和教材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系统,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文知识,才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言语实践建构适合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