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特殊,顾名思义自然是问题较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大多都不爱学习,爱打架、捣乱、欺负同学。但是所谓特殊生也通常是智商较高的一个学生群,所以想法和主意非常多,那么为人师的我们就需要拥有主动权,掌握教育此类学生的策略。
一、冷眼静观,寻找症结。
要细心观察班级内的个别生的行为,寻找导致其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他们在做出此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1.家庭因素
有的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多种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娇生惯养,使其从小养成了贪图享乐、不爱劳动、颐指气使的习惯;学习、生活得过且过,没有奋斗目标;相反,有些家庭因相对贫困,一些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自卑、孤僻甚至自闭、逆反的性格,从而不利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还有些学生因家庭破裂,父母离异,使其受到心灵创伤,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緊张。缺乏关爱和管教而染上不良习气;有的家长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甚至怂恿孩子只要不被欺负就行,打伤了别人爸爸负责;有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祖辈疼爱孙代,往往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2.生理疾病所造成的行为异常
如: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等,此类疾病会引起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出现许多异于常人,甚至是常人理解与想象不到的行为和想法。经过观察,我将班级的个别生分为二类:缺乏关爱类;生理疾病类。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我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二、寻找教育契机,对症下药。
1.这两类学生都适用的一条共性策略:施以母爱,熔化孩子心中的孤寂。
爱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当老师面对孩子时,关爱更是其中一味最柔和的添加剂,它能影响孩子的内心发展,更能造就孩子一生的成就。缺乏关爱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的是脆弱、暴力、粘人。我班的阳阳就是缺乏爱的孩子,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又要承担生活的压力,对孩子的照顾欠缺,这时女性班主任就可以发挥母爱的力量,补充孩子内心的空白。
“老师,我肚子疼。”“老师,我眼睛疼。”每天都来找我告诉我他有一个地方疼。终于,有一天,我不解得问道:“你为什么每天都有一个部位疼呢?”
我开始观察他,他又来告诉我他头疼的时候,我关心的问道:“告诉妈妈了吗,今天风大,是不是吹到了,疼得厉害吗?”他嗯了一声,回到了座位。下课后,他告诉我:“妈妈从来不管我,我没告诉她。”听了孩子这句话,一股酸楚涌上心头,孩子每天总缠着我是缺乏爱——母爱。
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中,没有温暖没有爱。这一切都解释了他为什么爱打架,为什么不遵守纪律。他不想做坏孩子,是冷漠的家庭将孩子推向坏得方向,这能怪孩子吗?孩子这张白纸被家长的冷漠染黑了,老师该怎么办呢?
像母亲一样给他爱。让他向我撒娇,让他在我面前耍赖,我每天给他系围脖,保管他身上的零花钱,时间就这样在每件小事中溜走了,他打架的次数少了,笑容多了,我想孩子的心暖了。
爱是教育孩子的起点,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用情感去唤醒情感,让他们学会谅解、宽容和尊重。
2.对多动症这几个字“视而不见”,将多动变成长处。
近些年儿童多动症似乎成了流行病,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这个病,但当听说变成事实出现在眼前时,我还是会感到突然和手足无措。这也促使我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医学知识的学习,我采用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多动症这几个字“视而不见”,发挥他的所长——动。这样的孩子必然是让老师最费心费神的一类学生,因为他们的动会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同时这类孩子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为他们制定一些特殊的待遇,无疑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换来的很可能是他们用自己的(很可能是过激)的方式来对我们进行“报复”。所以,要用普通的态度对待他们,不要把他们当成病人,要让他成为班级中正常的一员,甚至是班干部中的一份子。
最好把他们最让人操心的“动”变成其长处。课堂上随意的走动可以变成纪律委员监督纪律的正常工作;可以让动转化成劳动为班级的清洁贡献力量;可以让他的动变成为协助老师工作时的勤快。本着这些想法,我让这个孩子成为了班级的纪律监督员,自习课上当他控制不住自己要动的时候,我就及时的告诉他:“帮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写字姿势”、“帮老师检查一下课间操的纪律”,他认真地完成了,因为只有我没有把他的动看成是特殊行为,与此同时,班级的纪律也非常好,他的流动检查对其他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当他控制不住自己时我还会说:“可以帮老师擦擦黑板吗?”“拿着扫帚扫扫地行吗?”他非常乐意,这正好符合了他的心意:可以离开座位动起来。
虽然这些方法没有减少他多余的动作,也没有使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明显的增长,但孩子的心灵健康了,他学会了努力接近其他同学,尽量控制自己。我班参加全校大合唱比赛时,因为他个子小被排在第一排,他那因为竭力克制而显得格外拘谨的肩膀让我感动,因为他正在使自己成为一名正常的学生而努力着。
儿童的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有效。如果说真有一种药能治疗孩子的毛病,那么“减少干预”和“自由的气氛”应该是最好的药。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殊学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使其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采取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冷眼静观,寻找症结。
要细心观察班级内的个别生的行为,寻找导致其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他们在做出此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1.家庭因素
有的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多种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娇生惯养,使其从小养成了贪图享乐、不爱劳动、颐指气使的习惯;学习、生活得过且过,没有奋斗目标;相反,有些家庭因相对贫困,一些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自卑、孤僻甚至自闭、逆反的性格,从而不利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还有些学生因家庭破裂,父母离异,使其受到心灵创伤,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緊张。缺乏关爱和管教而染上不良习气;有的家长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甚至怂恿孩子只要不被欺负就行,打伤了别人爸爸负责;有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祖辈疼爱孙代,往往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2.生理疾病所造成的行为异常
如: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等,此类疾病会引起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出现许多异于常人,甚至是常人理解与想象不到的行为和想法。经过观察,我将班级的个别生分为二类:缺乏关爱类;生理疾病类。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我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二、寻找教育契机,对症下药。
1.这两类学生都适用的一条共性策略:施以母爱,熔化孩子心中的孤寂。
爱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当老师面对孩子时,关爱更是其中一味最柔和的添加剂,它能影响孩子的内心发展,更能造就孩子一生的成就。缺乏关爱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的是脆弱、暴力、粘人。我班的阳阳就是缺乏爱的孩子,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又要承担生活的压力,对孩子的照顾欠缺,这时女性班主任就可以发挥母爱的力量,补充孩子内心的空白。
“老师,我肚子疼。”“老师,我眼睛疼。”每天都来找我告诉我他有一个地方疼。终于,有一天,我不解得问道:“你为什么每天都有一个部位疼呢?”
我开始观察他,他又来告诉我他头疼的时候,我关心的问道:“告诉妈妈了吗,今天风大,是不是吹到了,疼得厉害吗?”他嗯了一声,回到了座位。下课后,他告诉我:“妈妈从来不管我,我没告诉她。”听了孩子这句话,一股酸楚涌上心头,孩子每天总缠着我是缺乏爱——母爱。
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中,没有温暖没有爱。这一切都解释了他为什么爱打架,为什么不遵守纪律。他不想做坏孩子,是冷漠的家庭将孩子推向坏得方向,这能怪孩子吗?孩子这张白纸被家长的冷漠染黑了,老师该怎么办呢?
像母亲一样给他爱。让他向我撒娇,让他在我面前耍赖,我每天给他系围脖,保管他身上的零花钱,时间就这样在每件小事中溜走了,他打架的次数少了,笑容多了,我想孩子的心暖了。
爱是教育孩子的起点,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用情感去唤醒情感,让他们学会谅解、宽容和尊重。
2.对多动症这几个字“视而不见”,将多动变成长处。
近些年儿童多动症似乎成了流行病,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这个病,但当听说变成事实出现在眼前时,我还是会感到突然和手足无措。这也促使我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医学知识的学习,我采用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多动症这几个字“视而不见”,发挥他的所长——动。这样的孩子必然是让老师最费心费神的一类学生,因为他们的动会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同时这类孩子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为他们制定一些特殊的待遇,无疑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换来的很可能是他们用自己的(很可能是过激)的方式来对我们进行“报复”。所以,要用普通的态度对待他们,不要把他们当成病人,要让他成为班级中正常的一员,甚至是班干部中的一份子。
最好把他们最让人操心的“动”变成其长处。课堂上随意的走动可以变成纪律委员监督纪律的正常工作;可以让动转化成劳动为班级的清洁贡献力量;可以让他的动变成为协助老师工作时的勤快。本着这些想法,我让这个孩子成为了班级的纪律监督员,自习课上当他控制不住自己要动的时候,我就及时的告诉他:“帮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写字姿势”、“帮老师检查一下课间操的纪律”,他认真地完成了,因为只有我没有把他的动看成是特殊行为,与此同时,班级的纪律也非常好,他的流动检查对其他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当他控制不住自己时我还会说:“可以帮老师擦擦黑板吗?”“拿着扫帚扫扫地行吗?”他非常乐意,这正好符合了他的心意:可以离开座位动起来。
虽然这些方法没有减少他多余的动作,也没有使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明显的增长,但孩子的心灵健康了,他学会了努力接近其他同学,尽量控制自己。我班参加全校大合唱比赛时,因为他个子小被排在第一排,他那因为竭力克制而显得格外拘谨的肩膀让我感动,因为他正在使自己成为一名正常的学生而努力着。
儿童的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有效。如果说真有一种药能治疗孩子的毛病,那么“减少干预”和“自由的气氛”应该是最好的药。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殊学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使其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采取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