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小提琴的音乐创造和演奏手法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在汲取外来技巧上求深知透解,恰当发扬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探索与追求。通过这些作品的演奏,均可见到其中与民族音乐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们既让我们感受到作曲家、演奏家对民族题材、民族风俗、民族风格,民族乐器演奏手法等多样民族因素的吸收与运用,又为我们展现其力图“走出西方”的共同追求。
一、小提琴音乐创作素材的民族化
从第一批中国小提琴乐曲的诞生至今的几十年间,我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公开发行出版的小提琴作品,决不少于500首。这些作品与民族民间音乐都有着相当的联系。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人们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产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素材的主要源泉。这种利用民族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方式,使其小提琴等外来音乐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非常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形态的各个领域广泛选取素材。有直接引用民族音乐曲调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加以展开的;有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有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全曲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的。
1 以一个基本完整的民族音乐曲调构架作品,再技术自如地融合各种音乐语汇,以获得音乐性格与内涵的进一步深化。这一创作方式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直接认同与吸收。
在马思聪《绥远组曲》、《第一回旋曲》、《跳龙灯》、《跳元宵》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完整的民歌音调在音乐创作中直接借鉴。还有根据粤北民歌《落水天》写成的《翻身的牧童》、根据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改编的《陇东舞曲》、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写的《沂蒙山之歌》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将基本完整的地方民歌作为创作主体,通过旋律变奏、织体变换以及性格延展等方式,获得更加生动、完整的音乐形象。
2 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种创作思维的运用。
根据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采用古筝曲而作的《渔舟唱晚》、根据二胡曲改编的《江河水》、根据京剧《智取威虎山》唱段改编的《迎来春色换人间》、根据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中的歌舞音乐改编的《仇恨怒火燃胸怀》、《快乐女战士》等等。
3,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
马思聪的小提琴曲《牧歌》,就是用绥远民族《耍女婿》中的一个乐句进行发展,在保留原民歌抒情性的基础上,将扩展成方整的上下乐句结构的旋律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协奏曲《王昭君》中,直接汲取了粤剧中红线女演唱《昭君出塞》中的一个片段,来刻划王昭君出塞后细腻的感情涟漪。此外,独奏曲《村里的晚会》、协奏曲《梁祝》等作品,也是结合民族音乐作品中原型旋律的片段来进行糅合、变化、发展的佳作。
二、对民族器乐特有音响与演奏手法的模仿、借鉴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乐器,它们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为了寻求与民族音乐有更好的契合点,在小提琴音乐中,许多作品模仿、借鉴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音色与韵味,并使之与小提琴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小提琴音乐语言。
在《梁祝》协奏曲中,多处借鉴了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并将它们与小提琴技巧融合在一起,充分显示出纯朴、幽思、缠绵悱恻的仙乐般的意境。其中第二插部,小提琴模仿了古筝刮奏中轻快、流畅的音调,而伴奏弦乐则以拨弦模仿琵琶的拨奏。展开部中,小提琴模仿琵琶扫弦的音响效果,奏出祝英台与封建势力反抗的激烈场面。在楼台会里,小提琴模拟二胡演奏手法,运用大量的小三度装饰滑音和慢速的半音滑音,使旋律呈现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催人泪下。同时,乐曲还学习京胡、二胡手法中的“抖弓”,增强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与民族风格的体现。莫日格吉勒图《那达幕盛会》的引子,先以明亮的装饰音和琶音演奏模仿笛子清脆、高亢的音响,再运用小提琴柔和的低音区与纯五度、纯八度和声,加上小三度颤音,模拟出马头琴的音色效果,旋律优美动人,把人带人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它具有鲜明的蒙族“长调”的音乐特色。《马车歌》中,借鉴了板胡、二胡等民族拉弦乐器的滑音奏法。《手鼓舞》中,对维吾尔族代表性乐器手鼓的音响进行了模拟等等。这些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创作,以其惟妙惟肖的音响效果,为之烙上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和特色。
从我国小提琴音乐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渐渗透到包括小提琴在内的对未来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将继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徇丽多彩的民族土壤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作品,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
一、小提琴音乐创作素材的民族化
从第一批中国小提琴乐曲的诞生至今的几十年间,我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公开发行出版的小提琴作品,决不少于500首。这些作品与民族民间音乐都有着相当的联系。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人们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产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素材的主要源泉。这种利用民族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方式,使其小提琴等外来音乐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非常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形态的各个领域广泛选取素材。有直接引用民族音乐曲调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加以展开的;有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有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全曲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的。
1 以一个基本完整的民族音乐曲调构架作品,再技术自如地融合各种音乐语汇,以获得音乐性格与内涵的进一步深化。这一创作方式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直接认同与吸收。
在马思聪《绥远组曲》、《第一回旋曲》、《跳龙灯》、《跳元宵》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完整的民歌音调在音乐创作中直接借鉴。还有根据粤北民歌《落水天》写成的《翻身的牧童》、根据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改编的《陇东舞曲》、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写的《沂蒙山之歌》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将基本完整的地方民歌作为创作主体,通过旋律变奏、织体变换以及性格延展等方式,获得更加生动、完整的音乐形象。
2 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种创作思维的运用。
根据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采用古筝曲而作的《渔舟唱晚》、根据二胡曲改编的《江河水》、根据京剧《智取威虎山》唱段改编的《迎来春色换人间》、根据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中的歌舞音乐改编的《仇恨怒火燃胸怀》、《快乐女战士》等等。
3,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
马思聪的小提琴曲《牧歌》,就是用绥远民族《耍女婿》中的一个乐句进行发展,在保留原民歌抒情性的基础上,将扩展成方整的上下乐句结构的旋律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协奏曲《王昭君》中,直接汲取了粤剧中红线女演唱《昭君出塞》中的一个片段,来刻划王昭君出塞后细腻的感情涟漪。此外,独奏曲《村里的晚会》、协奏曲《梁祝》等作品,也是结合民族音乐作品中原型旋律的片段来进行糅合、变化、发展的佳作。
二、对民族器乐特有音响与演奏手法的模仿、借鉴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乐器,它们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为了寻求与民族音乐有更好的契合点,在小提琴音乐中,许多作品模仿、借鉴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音色与韵味,并使之与小提琴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小提琴音乐语言。
在《梁祝》协奏曲中,多处借鉴了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并将它们与小提琴技巧融合在一起,充分显示出纯朴、幽思、缠绵悱恻的仙乐般的意境。其中第二插部,小提琴模仿了古筝刮奏中轻快、流畅的音调,而伴奏弦乐则以拨弦模仿琵琶的拨奏。展开部中,小提琴模仿琵琶扫弦的音响效果,奏出祝英台与封建势力反抗的激烈场面。在楼台会里,小提琴模拟二胡演奏手法,运用大量的小三度装饰滑音和慢速的半音滑音,使旋律呈现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催人泪下。同时,乐曲还学习京胡、二胡手法中的“抖弓”,增强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与民族风格的体现。莫日格吉勒图《那达幕盛会》的引子,先以明亮的装饰音和琶音演奏模仿笛子清脆、高亢的音响,再运用小提琴柔和的低音区与纯五度、纯八度和声,加上小三度颤音,模拟出马头琴的音色效果,旋律优美动人,把人带人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它具有鲜明的蒙族“长调”的音乐特色。《马车歌》中,借鉴了板胡、二胡等民族拉弦乐器的滑音奏法。《手鼓舞》中,对维吾尔族代表性乐器手鼓的音响进行了模拟等等。这些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创作,以其惟妙惟肖的音响效果,为之烙上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和特色。
从我国小提琴音乐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渐渗透到包括小提琴在内的对未来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将继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徇丽多彩的民族土壤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作品,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