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 要]本文通过剖析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历程,分析其管理和运行机制,总结了上海科技资源共享工作的经验,指出地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共享工作只有立足于本地科技、经济发展特点,具备扎实的基础,本着务实的精神,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条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近年来,上海科技资源共享工作紧紧围绕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展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探究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从规划、组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分析平台建设内容部署,追溯平台建设以点带面、不断推进的历程,透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和运行机制、与国家层面平台总体规划相衔接以及平台自我完善的过程等,对于兄弟省市平台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建立于2004年7月,目前,包含了10个方面内容,也称之为4、3、2、1结构模式,即4个科技基础条件服务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仪器设施公用系统、资源条件保障系统),3个专业技术服务系统(试验基地协作系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行业检测服务系统),2个成果转化服务系统(技术转移服务系统、创业孵化服务系统)和1个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无论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整体构架的搭建,还是其中每一部分内容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其中共享理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从生物医药平台的建设可见一斑。
生物医药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筹备组织工作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增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996年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和上海市政府发起,中科院参加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启动。科技部还批准建立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南方基因组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新药研究机构,上海市政府通过市科委参与,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了这些中心的建设工作。
生物医药的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全力配合,涵盖了基础创新、临床研究、应用开发、工艺设计优化等研发的不同环节。为此,上海又有序地布局了南方模式动物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通过扶持和引进,在国内率先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在有序布局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上海市科委重点着眼于新药研发和为新药创新服务两个能力的建设、研究和推进工作。
目前,与生物医药有关的13个中心均已纳入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一方面实现了生物医药资源和人才的共享,为创新创业企业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平台主任联谊会的方式,定期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凝炼出重大的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并进行分工合作。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尤其是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医药企业合作,规范创新平台的科研活动,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通过“九五”和“十五”10年间不懈的努力,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生物医药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功能发挥”的3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框架体系。
2 求实的精神
上海的科技资源整合工作是从一网两库起步,逐步发展成现在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一网是指“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及专业服务协作网”,主要是通过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设施的开放与共享,提供科研开发、检测分析、委托研究和技术转移等相关的专业服务,增进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的良性互动;两库则是“科技基础数据库”和“科技文献资源库”,主要通过开发、集成和开放一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化学化工、资源环境等专业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及技术标准、专利、图书等文献资源库,为科研及创新创业提供各类科技数据与信息支撑。
选择一网两库作为平台建设的起点,原因在于,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协作网是科技部1997年启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旨在通过大型科学仪器的协作共用,有效调剂科研仪器资源,提高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上海拥有丰富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先期开展大型科学仪器的共建共享,一方面切实提高了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利用率,一方面为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在机制、管理和运行等方面摸索经验。“科技文献资源库”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包括科技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以及专利、标准等科技信息的需求。科技文献资源是科研工作所需的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之一,通过整合在沪的28家图书馆、信息机构的科技文献资源,使得科技工作者获取科技信息的过程更加便捷,大大节省了科研工作者用于文献调研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利于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的实施。“科技基础数据库”主要涉及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化学化工和资源环境的内容,这些都是上海的重点科研领域,同时具有良好的科技资源和人才队伍储备,数据库的建设既有坚实的基础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另外,就化学化工领域而言,上海拥有以化学化工为学科重点的华东理工大学教学科研资源、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上海金山石化、高桥石化等化工企业,既有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又有工业生产现实需求,具备了化学化工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需求和条件,同时具备人才输出源头和需求渠道,因此,在上海首先开展化学化工领域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助于加强化学化工领域产学研结合服务链条,理顺从科研到产业化的供求关系,从中摸索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从而为其他领域的资源整合共享积累提供借鉴经验。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中,紧密结合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部署,构建专业技术转移网络。组织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有机所、华谊集团、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区科委等单位共建上海能源化工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增强产学研协同攻关能力,优化产学研技术转移协作环境,加快技术转移速度,提高本市能源与石油化工的成果转化效率。
同样,上海是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力量最强的地区之一,拥有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10多所高校,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药物所、植物生理生态所及其他部委、地方的30多家专业研究机构。率先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科技资源的整合,既有助于该领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带动其他领域 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
上述两个领域科技资源共享的探索,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 务实地发展
层次分明、分工有序的组织结构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顺利开展的强有力保障。目前,上海市已经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多层次、分工有序的组织架构。市政府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最高领导机构;市科委是平台建设的牵头单位,由市发改委、市经委、市教委、市建委、市农委、财政局、卫生局、环保局、质监局、知识产权局、上海图书馆、上海海关、气象局、中科院上海分院、上科院等相关委办局领导组成“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协调小组”,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总体指导及跨部门的整体协调工作;市科委下设“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负责组织制定平台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切实推进平台建设;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受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的直接领导,具体实施平台的建设、运行、监督、管理工作;专业化服务则交由社会承担。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一是政府组织引导,市场运作调节;二是以资源引资源,以品牌引资源;三是有强大的后台服务支撑;四是引导社会参与,改善创新环境,引导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和参与度。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既集中又分散。集中是指,名称是统一的,无论是专业领域的,如生物医药、化学化工,还是科技基础条件的,如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科技文献等,或者成果转化环节的,都一并归入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名称一致,对内相互协调。分散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的不同特点,采用各具特色的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方式。这种既统一又分散、既高度集成又相对独立的资源整合、管理模式极大地吸引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创新主体、科研和创业人员向统一的创新中心地带集聚,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全国几乎各省市、各地方、各部门都在积极开展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平台建设工作,尽管建设内容、建设任务各有侧重,但都是本着“整合、共享、完善、提高”建设原则来进行的。科技条件平台从筹划到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都要经历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摸索前进、总结提高的过程。平台建成之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将是:如何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如何真正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如何在运行服务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特别是如何促进产学研互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建平台不易,维护平台并使之持续、健康发展更难,有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有待研究,有许多难以预见的困难需要克服,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必须面对,任重而道远。
作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开展的平台建设,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本地资源优势是什么?本地科技、经济特点是怎样的?已有的工作基础是什么?周边省市或国家层面的平台建设中有哪些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作为科技部门,是否有能力协调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如何争取上级机构统领并协调与平台建设有关的各方的利益关系?如何切实可行地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现象?等等。只有很好地思考并回答了这些问题,平台建设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才有可能得以长久发展。
上海平台建设的经验值得兄弟省市参考,上海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是各个平台建设部门都将面对的。但只要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信念不变,科技创新的精神不垮,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全国的科技资源共享事业都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摘 要]本文通过剖析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历程,分析其管理和运行机制,总结了上海科技资源共享工作的经验,指出地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共享工作只有立足于本地科技、经济发展特点,具备扎实的基础,本着务实的精神,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条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近年来,上海科技资源共享工作紧紧围绕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展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探究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从规划、组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分析平台建设内容部署,追溯平台建设以点带面、不断推进的历程,透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和运行机制、与国家层面平台总体规划相衔接以及平台自我完善的过程等,对于兄弟省市平台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建立于2004年7月,目前,包含了10个方面内容,也称之为4、3、2、1结构模式,即4个科技基础条件服务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仪器设施公用系统、资源条件保障系统),3个专业技术服务系统(试验基地协作系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行业检测服务系统),2个成果转化服务系统(技术转移服务系统、创业孵化服务系统)和1个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无论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整体构架的搭建,还是其中每一部分内容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其中共享理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从生物医药平台的建设可见一斑。
生物医药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筹备组织工作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增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996年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和上海市政府发起,中科院参加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启动。科技部还批准建立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南方基因组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新药研究机构,上海市政府通过市科委参与,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了这些中心的建设工作。
生物医药的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全力配合,涵盖了基础创新、临床研究、应用开发、工艺设计优化等研发的不同环节。为此,上海又有序地布局了南方模式动物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通过扶持和引进,在国内率先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在有序布局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上海市科委重点着眼于新药研发和为新药创新服务两个能力的建设、研究和推进工作。
目前,与生物医药有关的13个中心均已纳入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一方面实现了生物医药资源和人才的共享,为创新创业企业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平台主任联谊会的方式,定期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凝炼出重大的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并进行分工合作。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尤其是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医药企业合作,规范创新平台的科研活动,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通过“九五”和“十五”10年间不懈的努力,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生物医药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功能发挥”的3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框架体系。
2 求实的精神
上海的科技资源整合工作是从一网两库起步,逐步发展成现在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一网是指“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及专业服务协作网”,主要是通过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设施的开放与共享,提供科研开发、检测分析、委托研究和技术转移等相关的专业服务,增进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的良性互动;两库则是“科技基础数据库”和“科技文献资源库”,主要通过开发、集成和开放一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化学化工、资源环境等专业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及技术标准、专利、图书等文献资源库,为科研及创新创业提供各类科技数据与信息支撑。
选择一网两库作为平台建设的起点,原因在于,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协作网是科技部1997年启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旨在通过大型科学仪器的协作共用,有效调剂科研仪器资源,提高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上海拥有丰富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先期开展大型科学仪器的共建共享,一方面切实提高了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利用率,一方面为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在机制、管理和运行等方面摸索经验。“科技文献资源库”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包括科技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以及专利、标准等科技信息的需求。科技文献资源是科研工作所需的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之一,通过整合在沪的28家图书馆、信息机构的科技文献资源,使得科技工作者获取科技信息的过程更加便捷,大大节省了科研工作者用于文献调研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利于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的实施。“科技基础数据库”主要涉及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化学化工和资源环境的内容,这些都是上海的重点科研领域,同时具有良好的科技资源和人才队伍储备,数据库的建设既有坚实的基础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另外,就化学化工领域而言,上海拥有以化学化工为学科重点的华东理工大学教学科研资源、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上海金山石化、高桥石化等化工企业,既有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又有工业生产现实需求,具备了化学化工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需求和条件,同时具备人才输出源头和需求渠道,因此,在上海首先开展化学化工领域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助于加强化学化工领域产学研结合服务链条,理顺从科研到产业化的供求关系,从中摸索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从而为其他领域的资源整合共享积累提供借鉴经验。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中,紧密结合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部署,构建专业技术转移网络。组织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有机所、华谊集团、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区科委等单位共建上海能源化工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增强产学研协同攻关能力,优化产学研技术转移协作环境,加快技术转移速度,提高本市能源与石油化工的成果转化效率。
同样,上海是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力量最强的地区之一,拥有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10多所高校,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药物所、植物生理生态所及其他部委、地方的30多家专业研究机构。率先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科技资源的整合,既有助于该领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带动其他领域 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
上述两个领域科技资源共享的探索,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 务实地发展
层次分明、分工有序的组织结构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顺利开展的强有力保障。目前,上海市已经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多层次、分工有序的组织架构。市政府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最高领导机构;市科委是平台建设的牵头单位,由市发改委、市经委、市教委、市建委、市农委、财政局、卫生局、环保局、质监局、知识产权局、上海图书馆、上海海关、气象局、中科院上海分院、上科院等相关委办局领导组成“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协调小组”,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总体指导及跨部门的整体协调工作;市科委下设“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负责组织制定平台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切实推进平台建设;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受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的直接领导,具体实施平台的建设、运行、监督、管理工作;专业化服务则交由社会承担。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一是政府组织引导,市场运作调节;二是以资源引资源,以品牌引资源;三是有强大的后台服务支撑;四是引导社会参与,改善创新环境,引导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和参与度。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既集中又分散。集中是指,名称是统一的,无论是专业领域的,如生物医药、化学化工,还是科技基础条件的,如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科技文献等,或者成果转化环节的,都一并归入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名称一致,对内相互协调。分散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的不同特点,采用各具特色的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方式。这种既统一又分散、既高度集成又相对独立的资源整合、管理模式极大地吸引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创新主体、科研和创业人员向统一的创新中心地带集聚,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全国几乎各省市、各地方、各部门都在积极开展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平台建设工作,尽管建设内容、建设任务各有侧重,但都是本着“整合、共享、完善、提高”建设原则来进行的。科技条件平台从筹划到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都要经历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摸索前进、总结提高的过程。平台建成之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将是:如何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如何真正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如何在运行服务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特别是如何促进产学研互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建平台不易,维护平台并使之持续、健康发展更难,有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有待研究,有许多难以预见的困难需要克服,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必须面对,任重而道远。
作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开展的平台建设,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本地资源优势是什么?本地科技、经济特点是怎样的?已有的工作基础是什么?周边省市或国家层面的平台建设中有哪些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作为科技部门,是否有能力协调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如何争取上级机构统领并协调与平台建设有关的各方的利益关系?如何切实可行地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现象?等等。只有很好地思考并回答了这些问题,平台建设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才有可能得以长久发展。
上海平台建设的经验值得兄弟省市参考,上海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是各个平台建设部门都将面对的。但只要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信念不变,科技创新的精神不垮,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全国的科技资源共享事业都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