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去年秋季,我县开始尝试“学案式教学”。老师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这正符合这一教学需要。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案”呢?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学习的文本。而“学案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给学生设计好的学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学生则以学案为载体,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
一、“学案式教学”的课堂组织过程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案式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语文的特点,“学案式教学”的课堂流程一般为:自主预习——精讲点拨(研学)——当堂反馈——拓展延伸四个基本环节。当然,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其具体操作流程也有所不同。
(一)自主预习
先由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等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实现任务的途径,在了解目标和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认真地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梳理、感悟,完成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对于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或标记或整理,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提供素材。
(二)精讲点拨
教师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同时,要收集好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然后迅速理顺这些问题以便进行精讲。精讲的形式有多种,或者教师进行点拨或者学生进行讲解。最后一般有后进生进行归纳,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当堂反馈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研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反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拓展延伸
现在的中考中对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要靠平时多接触,多训练。由于现实的教学课时和教材篇幅有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学案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并配以相关的思考题,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点拨,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标和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活学活用,很好地体现了学案课堂延续和补充的功能。
二、“学案式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尽管学案式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我们以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学案式教学”中的困惑
1.个别老师教学观念无法转变,他们在课堂中完全抛弃学案,仅将学案当做课堂练习或课下训练试题,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2.有的老师完全没有责任感,他们为了省事,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一律是学案一发,任其学习。有的老师则方法单一,课堂上完全以学案为主,将一篇篇生动、形象的文章变成一堂堂课时训练,不管什么文章,学案一做,答案一讲,万事大吉。
3.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4.大量印发资料,造成资源浪费。
(二)对“学案式教学”的几点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教学改革更要求我们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因此,由“教案”变“学案”,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会学,用“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2.正确把握学案式教学的目的和原则,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案式教学”教师是领航人。要想在学案式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自己要把工夫下在课前,因此,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要预设到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或在哪里遇到困难,应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要求,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要经常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提升,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3.教师在学案设计时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字里行间有其独特的情感。因此,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感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文化品位。
4.合理调节印发资料与运用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学案”还刚刚起步的阶段,印发资料是一种普遍的手段。为了节约资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合理调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达到教学效果,只要我们领悟了学案编写的思想,就能让这种方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当然,“学案”教学法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地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案”呢?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学习的文本。而“学案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给学生设计好的学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学生则以学案为载体,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
一、“学案式教学”的课堂组织过程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案式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语文的特点,“学案式教学”的课堂流程一般为:自主预习——精讲点拨(研学)——当堂反馈——拓展延伸四个基本环节。当然,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其具体操作流程也有所不同。
(一)自主预习
先由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等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实现任务的途径,在了解目标和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认真地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梳理、感悟,完成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对于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或标记或整理,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提供素材。
(二)精讲点拨
教师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同时,要收集好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然后迅速理顺这些问题以便进行精讲。精讲的形式有多种,或者教师进行点拨或者学生进行讲解。最后一般有后进生进行归纳,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当堂反馈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研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反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拓展延伸
现在的中考中对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要靠平时多接触,多训练。由于现实的教学课时和教材篇幅有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学案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并配以相关的思考题,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点拨,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标和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活学活用,很好地体现了学案课堂延续和补充的功能。
二、“学案式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尽管学案式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我们以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学案式教学”中的困惑
1.个别老师教学观念无法转变,他们在课堂中完全抛弃学案,仅将学案当做课堂练习或课下训练试题,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2.有的老师完全没有责任感,他们为了省事,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一律是学案一发,任其学习。有的老师则方法单一,课堂上完全以学案为主,将一篇篇生动、形象的文章变成一堂堂课时训练,不管什么文章,学案一做,答案一讲,万事大吉。
3.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4.大量印发资料,造成资源浪费。
(二)对“学案式教学”的几点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教学改革更要求我们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因此,由“教案”变“学案”,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会学,用“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2.正确把握学案式教学的目的和原则,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案式教学”教师是领航人。要想在学案式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自己要把工夫下在课前,因此,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要预设到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或在哪里遇到困难,应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要求,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要经常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提升,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3.教师在学案设计时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字里行间有其独特的情感。因此,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感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文化品位。
4.合理调节印发资料与运用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学案”还刚刚起步的阶段,印发资料是一种普遍的手段。为了节约资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合理调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达到教学效果,只要我们领悟了学案编写的思想,就能让这种方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当然,“学案”教学法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地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