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的文化沟通和文化交流,中国必须重视方块汉字在祖国和在世界的传播。方块汉字的诞生和书体风格的演进,包蕴着华夏民族浓烈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中国文化品格,离开方块汉字,中国文化即成无本之木,无缘之水,方块汉字永远是全球文化的参与者。
[关键词] 文化交流方块汉字中国文化
今天,人类已经可以在地球之外回首观望自己世代居住的这个神秘可亲的蔚蓝色球体了,我们发现,它即开放又封闭。它的运行即迅猛又迟缓,这个星球上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血亲族缘和文化关联,它们需要认同各自的群体和找到凝聚全族同时又与外族沟通的力量,他们别无选择地挑选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独特文化。而如今,世界进入到以经济为背景的全球化时代,各民族的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竞争,这是保存自身并发展自身最合理的历史选择。
我们华夏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文明和最为众多的族类和人群,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正进行主动的文化开放,目前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重视汉文字语言在祖国和在世界的交流和传播。无论今天现代化传媒技术已如何迅速和便捷。中华民族也决不能弱化对汉文字书写与方式的传承。中国古老神秘的方块汉字,千万年来积淀了我们最丰富的智慧和最雄强的生命,是其他民族文化无法替代的,是要加以认真保护和珍惜的,是我们独树一帜的重要财富。我们永远不能放弃以方块汉字作为根基与世界对话。天苍地老的方块汉字,不仅是中国沉思的历史,是华夏古文化的印记,而且是文学、是书法、是独特的线的艺术。方块汉字的诞生和演进,包蕴着中国人深沉的宇宙感和人生感,它体现出浓烈的中国哲学意味,丰富的中国美学思想和独特的中国文化品格,是华夏民族从历史通往未来的见证。
我们知道。汉字是与青铜时代一并发达成熟的。在其创造时期已具有美的性质,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原则。它以图画为基础。来自对于对象概括性的模拟写实,并从一开始就蕴含“指事”、“会意”的成分。一个汉字是一个独立的方块,它的字形结构“高下连屋。似高台重宇”,笔画的整齐,匀称。协调的布局。类似建筑引起的艺术造型效果和美感。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卜书中赞美汉字的形体说:“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竞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闻一多先生也曾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在《诗的格律》中特别提出中国新诗具有“建筑的美”,认为汉字在视觉上引起的具体印象增加了新诗作为空间艺术的特点,以此优于西文创作的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方块汉字是有生命的,它是华夏文化的灵魂,方块汉字在其演进的过程中,早以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成为中华民族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了,它不仅是给耳朵听的。更是写给眼睛看的。我国家喻户晓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那“白日”与“黄河”等字暗示的色彩感,那“河”、“海”、“流”共同偏旁所形成的“水汪汪”感,还有那象形的“山”字所包蕴的耸立、垂直、坚硬感,是哪一种文字可以替代的呢?汉字写成的诗如经翻译。必定大打折扣,其中尤其包括视觉方面的损失!所以方块汉字从诞生到历经各朝各代,以其结构的疏密,点划的轻重,行笔的缓急。逐渐超越了形体模拟的笔画。终于形成净化的线条——书法美。甲骨、金文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书法美成为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汉字书体风格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文化积淀和发展的过程。方块汉字看去有形,读来有声,思之有意,它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和想象以无穷的意义。从秦开始,中国更将诗文刻与石头上,以求其地老天荒,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又将自己的汉字刻于名山大川的摩崖刻石上,使之成为横谷寰宇的环境艺术和空间艺术。刻石文字中不乏铭功、道德、记事、篆言、抒情写意的内容,以这种方式留存下来的大量方块汉字,至今仍对现代人的心理空间产生巨大影响,它所带来的巍峨和粗旷雄伟之感,可以说是中国人特定情景下自我表现和自我强化欲望的外化,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是华夏民族的自我尊严感和自我崇敬的使命感。
中国人历来推崇诗、书、画、印为一体,其中方块汉字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基础,离开方块汉字。中国文化即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虽然时至今日,汉字已古迹斑斑,但却永远不会成为一种历史的陈迹和化石,它永远具有现实感、开放感和未来意义,永远感染和激励新世纪的人们。所以我们认为在文化开放的今天、在宏扬中国民族文化的今天、在与世界对话日益频繁的今天,方块汉字应该是全球文化的重要参予者。
[关键词] 文化交流方块汉字中国文化
今天,人类已经可以在地球之外回首观望自己世代居住的这个神秘可亲的蔚蓝色球体了,我们发现,它即开放又封闭。它的运行即迅猛又迟缓,这个星球上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血亲族缘和文化关联,它们需要认同各自的群体和找到凝聚全族同时又与外族沟通的力量,他们别无选择地挑选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独特文化。而如今,世界进入到以经济为背景的全球化时代,各民族的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竞争,这是保存自身并发展自身最合理的历史选择。
我们华夏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文明和最为众多的族类和人群,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正进行主动的文化开放,目前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重视汉文字语言在祖国和在世界的交流和传播。无论今天现代化传媒技术已如何迅速和便捷。中华民族也决不能弱化对汉文字书写与方式的传承。中国古老神秘的方块汉字,千万年来积淀了我们最丰富的智慧和最雄强的生命,是其他民族文化无法替代的,是要加以认真保护和珍惜的,是我们独树一帜的重要财富。我们永远不能放弃以方块汉字作为根基与世界对话。天苍地老的方块汉字,不仅是中国沉思的历史,是华夏古文化的印记,而且是文学、是书法、是独特的线的艺术。方块汉字的诞生和演进,包蕴着中国人深沉的宇宙感和人生感,它体现出浓烈的中国哲学意味,丰富的中国美学思想和独特的中国文化品格,是华夏民族从历史通往未来的见证。
我们知道。汉字是与青铜时代一并发达成熟的。在其创造时期已具有美的性质,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原则。它以图画为基础。来自对于对象概括性的模拟写实,并从一开始就蕴含“指事”、“会意”的成分。一个汉字是一个独立的方块,它的字形结构“高下连屋。似高台重宇”,笔画的整齐,匀称。协调的布局。类似建筑引起的艺术造型效果和美感。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卜书中赞美汉字的形体说:“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竞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闻一多先生也曾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在《诗的格律》中特别提出中国新诗具有“建筑的美”,认为汉字在视觉上引起的具体印象增加了新诗作为空间艺术的特点,以此优于西文创作的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方块汉字是有生命的,它是华夏文化的灵魂,方块汉字在其演进的过程中,早以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成为中华民族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了,它不仅是给耳朵听的。更是写给眼睛看的。我国家喻户晓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那“白日”与“黄河”等字暗示的色彩感,那“河”、“海”、“流”共同偏旁所形成的“水汪汪”感,还有那象形的“山”字所包蕴的耸立、垂直、坚硬感,是哪一种文字可以替代的呢?汉字写成的诗如经翻译。必定大打折扣,其中尤其包括视觉方面的损失!所以方块汉字从诞生到历经各朝各代,以其结构的疏密,点划的轻重,行笔的缓急。逐渐超越了形体模拟的笔画。终于形成净化的线条——书法美。甲骨、金文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书法美成为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汉字书体风格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文化积淀和发展的过程。方块汉字看去有形,读来有声,思之有意,它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和想象以无穷的意义。从秦开始,中国更将诗文刻与石头上,以求其地老天荒,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又将自己的汉字刻于名山大川的摩崖刻石上,使之成为横谷寰宇的环境艺术和空间艺术。刻石文字中不乏铭功、道德、记事、篆言、抒情写意的内容,以这种方式留存下来的大量方块汉字,至今仍对现代人的心理空间产生巨大影响,它所带来的巍峨和粗旷雄伟之感,可以说是中国人特定情景下自我表现和自我强化欲望的外化,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是华夏民族的自我尊严感和自我崇敬的使命感。
中国人历来推崇诗、书、画、印为一体,其中方块汉字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基础,离开方块汉字。中国文化即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虽然时至今日,汉字已古迹斑斑,但却永远不会成为一种历史的陈迹和化石,它永远具有现实感、开放感和未来意义,永远感染和激励新世纪的人们。所以我们认为在文化开放的今天、在宏扬中国民族文化的今天、在与世界对话日益频繁的今天,方块汉字应该是全球文化的重要参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