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自主作业意识;培养自主发展意识;落实学生学习自主权。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必须还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所谓求异,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等方面思考问题。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解除疑难问题。学生的提问如果有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热情鼓励,如果他们有不同看法,也应允许其保留,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有些问题,可以求同存异,不必强求学生一定接受教师的结论。
质疑是一种发现,发现是走向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使之享受发现的乐趣。对普通中学而言,教学的实施进程可以是:教师鼓励质疑,教师示范质疑,学生模仿质疑,最后以学生的主动质疑带动教学。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师生作长期的努力。
四、培养自主作业意识
自主作业是让学生变换角度,从被动作业转为主动作业,教师则让出一定的位置,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选择权、设计权。在传授新知识后,教师设计好作业,学生须不折不扣如数完成,然而稍一思考,就会觉得这种现状是不科学的。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要求我们教师给予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允许个别后进生少做一些他们力所不能及的题目。同样,要鼓励优秀生多做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思考题、附加题。虽说众口难调,而这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目标要求我们赋予学生一定的设计权。让学生学会设计作业是有意义的,他们要设计好作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知识,了解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体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且不谈学生所设计的作业有多少“可做性”,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创造性劳动,所得到的创造体验就是很有价值的。
五、培养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保证,主要表现为学习领域的拓宽和学科内容的精深。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清醒自觉地主持自己的发展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的自我发展。就教师这一方面的意识而言,需要我们了解其发展愿望、发展的能力及薄弱点,指导学生确定自主发展的起点和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操作模式,让发展创造的环节落实到位。自主发展是“参与”模式的突破和进步,是“教”、“学”关系的飞跃。
六、落实学生学习自主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是学习主体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的过程,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或扼杀;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2、实施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和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思考,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展,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挖掘,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生机与活力,学生就会愿学、乐学、会学语文,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必须还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所谓求异,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等方面思考问题。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解除疑难问题。学生的提问如果有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热情鼓励,如果他们有不同看法,也应允许其保留,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有些问题,可以求同存异,不必强求学生一定接受教师的结论。
质疑是一种发现,发现是走向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使之享受发现的乐趣。对普通中学而言,教学的实施进程可以是:教师鼓励质疑,教师示范质疑,学生模仿质疑,最后以学生的主动质疑带动教学。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师生作长期的努力。
四、培养自主作业意识
自主作业是让学生变换角度,从被动作业转为主动作业,教师则让出一定的位置,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选择权、设计权。在传授新知识后,教师设计好作业,学生须不折不扣如数完成,然而稍一思考,就会觉得这种现状是不科学的。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要求我们教师给予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允许个别后进生少做一些他们力所不能及的题目。同样,要鼓励优秀生多做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思考题、附加题。虽说众口难调,而这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目标要求我们赋予学生一定的设计权。让学生学会设计作业是有意义的,他们要设计好作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知识,了解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体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且不谈学生所设计的作业有多少“可做性”,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创造性劳动,所得到的创造体验就是很有价值的。
五、培养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保证,主要表现为学习领域的拓宽和学科内容的精深。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清醒自觉地主持自己的发展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的自我发展。就教师这一方面的意识而言,需要我们了解其发展愿望、发展的能力及薄弱点,指导学生确定自主发展的起点和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操作模式,让发展创造的环节落实到位。自主发展是“参与”模式的突破和进步,是“教”、“学”关系的飞跃。
六、落实学生学习自主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是学习主体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的过程,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或扼杀;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2、实施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和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思考,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展,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挖掘,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生机与活力,学生就会愿学、乐学、会学语文,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