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女声”的末路狂欢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超级女声”(以下简称“超女”)将再次引爆今夏的激情。然而,由于娱乐商品的易碎性、边际效用的递减性和渐行渐远的狂欢性,“超女”的流行虽仍将持续若干时间,但作为娱乐节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存在,其长远发展并不乐观,生命力的长度和韧度有待考验,今年是其转折时期的“拐点”。
  
  “超女”VS玻璃樽
   娱乐商品的易碎性
  
  娱乐商品的传播就像玻璃樽一样容易被摔碎,“超女”本身就是有诸多碎片化的娱乐元素组合而成,君不见多少流行和时尚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烟消云散。究其原因,一是竞争者容易对其复制和模仿,二是受众的接受心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超女”是娱乐商品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超女”用海选、晋级等产品同受众交换注意力,再用交换过来的注意力同广告商交换广告费,牵动其有效运作的是市场、买卖和消费等经济体制,决定其盛衰兴替的是收益、利润和广告额等经济指标,实现商品利润是目标,满足大众的物质与感官欲求是手段。因此,“超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娱乐商品。
  竞争者容易复制和模仿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娱乐产品,由于其传播的公开性、无隐匿性的特点,竞争对手极易进行复制或创造性模仿。20世纪90年代《快乐大本营》曾热遍全国,一年时间里,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北京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上海台的《快乐星期天》、浙江电视台的《假日总动员》等100多家省市电视台纷纷上马同类娱乐节目,引发了当时的娱乐风暴,《快乐大本营》的强劲风头也随之被淹没。遥看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之初,全国各地的纷纷效仿,将其办报模式移植克隆,立刻成为当地传媒的“摇钱树”;其本地的《成都商报》在进行创造性模仿后,居然后来居上。
  其实,“超女”本身也并非原创,而是对《美国偶像》进行本土化改造后的中国式娱乐商品。由此看来,“超女”作为大众传媒所创造的娱乐商品,零门槛的进入标准、全面撒网的选秀模式、步步登高的晋级PK等,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很难避免,被超越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市场份额也就会相应流失。央视的《梦想中国》便从中分得了一杯羹。
  受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喜新厌旧是人之天性,《手机》中的爱情尚且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一个娱乐节目更何以堪?尤其对于生活在快餐时代的“动漫一族”、“卡通一族”。在第一届“超女”冠军安又琪尚未炙手可热时,便急急忙忙推出第二代的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现在,当李宇春们的商业价值还未成熟时,便又趁热打铁地将要打造第三代“超女”,俨然正在向流水线作业转换,成了不折不扣的生产车间。曾有人预言,“倘若‘超女’每年举办一次,就会加速其追捧疲劳”。的确,世界杯每隔四年才举办一次,每次都能点燃亿万球迷的狂热激情,这是大智慧的体现。因此,随着“超女”的连续举办,其热度必然呈现一个抛物线的生长轨迹,在喧嚣中慢慢走向沉寂。
  
  “超女”VS肉包子
   边际效用的递减性
  
  卡茨“使用—满足”学说认为,处于某种社会条件中的受众根据不同的心理倾向对大众媒介产生期望,并对媒介产生接触行为从而得到信息需求的满足。有学者认为,“超女”正是满足了大众“娱乐的快感、真实的感动、平等的意识以及理想的激励等需求”,才如此红火。
  那么,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超女”,既然被大众所使用,也就必然存在消费,消费过程中也就存在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性。一个人很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很大,之后,随着吃包子数量的连续增加,每吃一个,其效用增量就逐渐递减。“超女”就如同一个肉包子,初看时的新鲜、刺激、悬念、眼泪、PK等让人大呼过瘾。但是,当大众熟悉了其播出套路、评选方式时,“超女”作为商品的边际效用便会越来越弱。纵然“超女”的主办方每年都会有新的策划创意,但是其总体的框架确是难以改变的,而只能延缓这一娱乐产品的寿命而已。
  世间万物都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消亡四个阶段。“超女”自2004年5月登上荧屏小试牛刀,其白天的收视率便由0.5%飙升至4.6%,市场占有率上升至20%,最高时达到49%,取得极佳的传播效果并赢得极高市场回报,可谓高起点生长、跨越式发展;2005年,“超女”的收视率猛增,广告费飙升,带给人们高峰体验,广告费以每15秒11.2万元一举盖过央视风头。一年过去了,虽然“超女”仍然在攫取大众眼球,占据媒体空间,但其走向衰微的命运已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超女”VS平常心
   渐行渐远的狂欢性
  
  2006年的“超女”场面依然火爆,但所显露的种种迹象表明,崇尚狂欢与非理性的特征正在某种或某些力量的驱使下渐行渐远,正在被弱化。
  “超女”的本性在于狂欢大大众文化之所以成为大众的,就是因为它能带来快感,“超女”是由草根阶层促成的大众节假日,区别于官方制定的法定节假日。海选时,选手不论美丑皆粉墨登场,是对中庸、谦和等传统观念的反叛;李宇春“加冕”,从草根到明星,是对等级秩序的颠覆;“玉米”、“凉粉”、“盒饭”们挥舞的双手和疯狂的尖叫,是对现实秩序禁锢的蔑视;“超级女声”本身成为当年度最流行词汇之首,构建了全新的社会图景。
  参与者的理性回归大2005年,在“想唱就唱”口号的感召下,参与海选的选手最小年龄仅为4岁,很多在校女生不惜逃课、不远千里赶到现场参赛,有的赛区设置地的院校几乎全体女生倾巢出动,疯狂程度可窥一斑。从去年的比赛之初到最终结果揭晓,以及今年的举办,网上就有参与者在不断地反思:参加“超女”同买彩票有什么区别?一夜暴富的心态是否算得上健康?蜂拥献丑的疯狂到底让自己得到了什么?评委们的评判在没有任何评判标准的情况下,怎么去保证没有暗箱操作?评委们对失败者的嘲弄,已经被社会合法化地接受,这等于接受了一个前提:努力的过程是没有价值的或者不值得尊重的,出名才是一切,这可怕的“契约”将会对参与者有什么无形的影响。种种的反思,无疑会让今年的参与者的心态将更加平稳。同时由于种种因素,“超女”主办方设置了18岁的门槛条件,年龄的整体提升,也让参与群体的总体理性有了相应提高。
  受众的理性回归大“超女”作为游戏娱乐节目,其海选“审丑”、残酷PK、晋级后的激动、淘汰后的无奈以及亲友团的浓浓亲情,为受众制造一种精神上的快感、感官上的享乐,无疑为生活在快节奏、高强度工作环境下被压抑的人提供了发泄郁闷的宣泄口。
  “超女”之类的娱乐节目固然有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放松的功能,但它所刺激的仅仅是人类最感性的欲望,包括物欲、情欲等,背后实质上是商业的暴利和媒体娱乐功能的不正常放大。随着电视受众对“超女”的深入了解,在博客、论坛上种种质疑的声音冒了出来:对起到关键作用的短信统计,却从来没有在现场同步展示过;对“不分唱法、不计年龄、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加”的参赛规则,以及“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的漂亮口号,甚至有人声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质疑声音的泛起,正是大众理性的回归。同时,对“超女”彻底娱乐的做法,更是有人大声批判。毕竟,娱乐性虽是大众艺术的一大特征,但毕竟是一个特征,而不是唯一的特征,更不是根本的特征。一味把大众艺术与娱乐相等同,就是把大众艺术引向误区的开端。
  无论如何极乐宣泄和逃避现实,在让我一次疯个够的狂欢后,由于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再加之受众因为现实的驱使和务实精神的本性,会渐渐趋向于理性的回归。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庞春燕
其他文献
“类型”排行的需求迹象    期刊双百排行榜让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是需求拉动期刊的排行,而非资源决定位置。在期刊传统发行中,主要是依靠渠道商向外推送,而期刊网络传播,却使其逐渐转变到依赖终端消费者直接拉动的形式。因此,对期刊双百排行榜的上榜“期刊类型”及其变化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为刊社研判、解读甚至界定互联网时代的期刊用户及其阅读需求提供一种新途径、新方式。    NO.1非另类:掌握主流的阅读取
期刊
“让年轻人成熟,让成熟人年轻”。《青年报》自从2003年9月成功扩改版以来,一直以一种差异化品牌定位创新演绎着上海报业的一个发展传奇,用短短三年的时间确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跻身上海报业三强。不仅实现了从采编到广告、发行的全面突破提升,成功转型为日发行量突破45万份、广告收入超过3.5亿元的综合性都市早报,它们从而还奠定了上海日报“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在“年轻”与“成熟”之间,《青年报》游刃有余,创
期刊
移动视频业务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为移动用户传送视频内容的新型通信业务,包括点对点业务(如移动视频电话)和一点对多点业务(如移动视频会议)等,通过这种新型通信业务为移动用户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情感、获得信息和娱乐。而移动通信终端和宽带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移动视频业务的出现和推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各种移动视频的业务特性不同,因此对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的技术要求也各不相同。目前,在
期刊
每周有一篇对上周报纸的点评和对下周报纸工作部署的文章,这些文章不是随意应景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总结工作的,而是开动思想机器认真思考的、努力开拓的。每一篇讲解都是一篇理论联系实际、颇有独到见解、思想驰骋的创新之作。一千个日日夜夜、三十个月圆月缺,经过白日之思、灯下之旅,终于凝聚成面前这一部厚重的新闻业务大书。说它厚重,并不是指560个页码之厚,也不是指45万字之重,而是内容之厚、内涵之重。这部新
期刊
所谓“橡皮泥理论”,就是一块橡皮泥经过别具匠心的整合和搭配,可以捏成不同形状的作品。同理,同样的采编人员,在鼓励创新和竞争的环境中,以自愿为原则,或者强强联手,或者优势互补,形成不同的工作组合,组合内部人员共同努力,就会产生更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这是资源整合产生的效益,也是“橡皮泥”的魔力。《辽沈晚报》的专刊和重大策划报道公开招标制度,正是诞生于“橡皮泥理论”。《辽沈晚报》在创新和市场两个“关键词
期刊
北青报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依托北青报的优势资源,横向形成系列报刊群,纵向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稳步推进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通过资本运作和内部市场化,建设一个以北青报为核心产品的现代传媒集团。  笔者主要从北青传媒上市、北京儿艺(由北青控股)改制、北青集团发展介绍北京青年报社三年来改革试点的情况。    北青传媒上市的利与弊    提前三年“两分开”,抓住了“第一股”的机遇。2001年,我
期刊
2005年8月22日,经过了一年的筹备,《法制周报》呱呱落地,与“金鹰955”成为了湖南经济电视台麾下的“兄弟媒体”,完成了湖南经视覆盖电视台、电台、报纸和网站的、横向一体化的跨媒体经营结构建设。创刊不到一年,《法制周报》期发数已突破10万份,广告收入近400万元,预期明年广告收入达1000万元。2005年入围由新闻出版总署《传媒》杂志评选的“中国十大创新媒体”提名,并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
期刊
管 理    龙新民  中国图书应走多样化的国际市场之路  正在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图书出口已不再是单纯的图书贸易和版权输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与国外出版商共同策划选题或合作出版发行,中国图书的国际市场之路呈现梯次推进、多样化的格局。    新闻出版总署对教育类报纸质检  新闻出版总署决定,今年开始对全国教育类报纸进行审读。这是9月28日
期刊
近120年来,《金融时报》以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及对全球商业和市场动态独一无二的评论与分析,在行业内取得了巨大声望。在同类媒体中,英国《金融时报》被认为具有影响力以及常被引用的国际性报纸。面临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只要扬长避短,办出自身特色,仍然可以大放异彩。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报纸媒体来说,《金融时报》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    恪守传统编辑方针    翻开《金融时报》,读者无不
期刊
巨资收购坐上“凤凰”第二把交椅    6月8日,中国移动以12.78亿港币收购美国新闻集团旗下星空传媒所持19.9%的凤凰卫视股权,成为凤凰卫视第二大股东,这标志着中国移动以电信运营商的角色首次进入媒体行业。  放眼全球电信、媒体和科技产业的融合浪潮,此次合作对于中国移动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一直以来寻求从单纯的电信运营商向综合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变,而获得内容制作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