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概念,抓住建设生态县的有利机遇,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县情为据、发展为要,对德钦县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利用、提升自然资源,进行了解分析,提出思考,提供决策服务。
关键词: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一)区域自然环境。德钦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全县总面积7290平方公里。县境内雪山纵列,峡谷深切;西部怒山山脉和东部云岭山脉呈南北向纵贯全县,山岭间的澜沧江和金沙江从北到南贯穿全县;县域水系为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水系,主要支流包括丹达河、珠巴落河、阿东河、永芝河等70多条,长期流水溪沟150条。天然林大小湖泊42个,湖面总面积为460㎞,温泉多达10处,大小河流333条,水能蕴藏量为878.33万kw。县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森林面积大,自然环境好,有众多的珍禽异兽,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三江褶皱带,山高谷深,切割强烈,金沙江、澜沧江沿岸岩石裸露,土质松散,环境极为脆弱,地质灾害多发地带。
(二)区域经济社会。德钦县辖6乡2镇,46个村(社区)委会。2016年全县人口68000余人,共有13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98%。全县地区生产总之276341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204万元;全县粮食产量27089吨,葡萄产量达5280吨,核桃产量5903吨,松茸产量940吨,肉类总产量3352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6175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476万元,接待国内外旅客231.1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5.71亿元;财政总收入26547万元,地方财政支出248856万元;全县初中在校生1348人,小学4所,在校生3569人,教职工666人;有54个卫生机构,在职卫生工作人员294人;全县林业用地860.6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310.8亩,省级公益林70.12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50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115元。
(三)环境建设和管理成效。一是强化执法监管。结合生态立县工作和环保专项行动,环保局积极组织开展全县电矿开发、砂石场开采、公路建设、建筑行业等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二是规范建设工程管理。严格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建设项目管理,坚决执行生态第一,环保优先原则,在确保县域生态环境安全前提下,办理建设相关事项。强化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业务素质,提高监督能力。三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对县域重点区域内的重金属污染地治理、修复和防治应急工程建设。为防范谁污染因子,从源头上控制流入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农村生活垃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问题。1、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有地质灾害、水灾、旱灾、霜冻、低温冷害、虫灾、风灾、雪灾。2、水土流失严重。地处三江褶皱带,山高谷深,切割强烈,“两江”沿岸土质松散,环境极为脆弱,因而德钦段成为“两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长江、澜沧江输沙量最大的县,而澜沧江沿线是泥石流最为严重的区域,同时,建设工程等各种开发力度的加大,水土流失也随之加剧。3、旅游业对环境产生影响。林树采伐,旅游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垃圾污染加重,景点季节性超出承载能力,加大管理难度,对自然资源造成影响或威胁。4、水电和矿业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发中不同程度造成局部污染严重,植被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滑坡、泥石流频发。
(二)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对区域中各种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受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能性问题。土壤侵蚀敏感、降雨侵蚀、地形因子、土壤质地、植被覆盖等因子敏感性,全县总面积80%为敏感或中度以上敏感区。
(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一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重要服务功能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护。二是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及径流调节作用的重要性认识,水源保护任务繁重。三是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的危害性,从全局性利益出发,加重水土保持工作负担。四是发展旅游、观光、科探等事业的同时,更加重视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任务重于开发利用。
(四)人类社会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活动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和索取,故然对环境造成破坏或干扰污染,人类与自然和谐,提高环境保意识非常重要,因此,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宣传教育,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仍然刻不容缓。
三、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建立生态功能区。
一是生态支持区,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水源涵养区2个子区,二是产品供给区,包含生态农业、矿产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区、中心城镇经济发展3个子区。三是生态调节区,含生态旅游开发、水土保持2个子区。进行分区保护和开发利用,分类施策。
(二)生态功能区控制对策。
1、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源地极其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核心区,森林公园,斜坡林地、山坡地、重要生态廊道、湿地和绿地等重点保护。2、限制开发区。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等区域的实验区和缓冲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地区及农產品生产基地等,生态屏障作用突出。禁止建设污染性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禁止毁林开垦和采矿开发水电,维护森林、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3、优化开发区。上述两种以外的其他区域,以建成区、为利用地和其他生态价值不高的区域为主。主要涉及农业生态功能和工业生态功能区,是农业和城镇发展的主要区域,是生态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和人居环境体系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吸取重大环境问题的深刻教训,持续深入开展抓好环保突出问题的整改,科学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加大两江流域和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促进生态系统实践良性循环。
(五)推进河长制。加强河湖治理保护,以最坚决的态度清理整治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乱占乱建、乱填乱倒、乱挖乱采、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大对景点景区、森林资源、水源涵养地的维持和保护,强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推广绿色产业工作,保护好这一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绿水青山、造福一方。注重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四、结语
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底线,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自身发展计、为子孙后代谋、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贡献,使德钦天之蓝、水更清、山更美、人更富、地更绿、社会和谐、生活安康。
参考文献:
[1]苏阳.城镇规划中对地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18-18021.
[2]任艳胜.生态补偿与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J].商业时代,2007(01):8-9.
[3]徐志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造福人类的一项战略任务[J].生态经济,1991(02):30-32.
关键词: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一)区域自然环境。德钦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全县总面积7290平方公里。县境内雪山纵列,峡谷深切;西部怒山山脉和东部云岭山脉呈南北向纵贯全县,山岭间的澜沧江和金沙江从北到南贯穿全县;县域水系为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水系,主要支流包括丹达河、珠巴落河、阿东河、永芝河等70多条,长期流水溪沟150条。天然林大小湖泊42个,湖面总面积为460㎞,温泉多达10处,大小河流333条,水能蕴藏量为878.33万kw。县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森林面积大,自然环境好,有众多的珍禽异兽,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三江褶皱带,山高谷深,切割强烈,金沙江、澜沧江沿岸岩石裸露,土质松散,环境极为脆弱,地质灾害多发地带。
(二)区域经济社会。德钦县辖6乡2镇,46个村(社区)委会。2016年全县人口68000余人,共有13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98%。全县地区生产总之276341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204万元;全县粮食产量27089吨,葡萄产量达5280吨,核桃产量5903吨,松茸产量940吨,肉类总产量3352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6175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476万元,接待国内外旅客231.1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5.71亿元;财政总收入26547万元,地方财政支出248856万元;全县初中在校生1348人,小学4所,在校生3569人,教职工666人;有54个卫生机构,在职卫生工作人员294人;全县林业用地860.6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310.8亩,省级公益林70.12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50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115元。
(三)环境建设和管理成效。一是强化执法监管。结合生态立县工作和环保专项行动,环保局积极组织开展全县电矿开发、砂石场开采、公路建设、建筑行业等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二是规范建设工程管理。严格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建设项目管理,坚决执行生态第一,环保优先原则,在确保县域生态环境安全前提下,办理建设相关事项。强化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业务素质,提高监督能力。三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对县域重点区域内的重金属污染地治理、修复和防治应急工程建设。为防范谁污染因子,从源头上控制流入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农村生活垃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问题。1、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有地质灾害、水灾、旱灾、霜冻、低温冷害、虫灾、风灾、雪灾。2、水土流失严重。地处三江褶皱带,山高谷深,切割强烈,“两江”沿岸土质松散,环境极为脆弱,因而德钦段成为“两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长江、澜沧江输沙量最大的县,而澜沧江沿线是泥石流最为严重的区域,同时,建设工程等各种开发力度的加大,水土流失也随之加剧。3、旅游业对环境产生影响。林树采伐,旅游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垃圾污染加重,景点季节性超出承载能力,加大管理难度,对自然资源造成影响或威胁。4、水电和矿业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发中不同程度造成局部污染严重,植被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滑坡、泥石流频发。
(二)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对区域中各种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受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能性问题。土壤侵蚀敏感、降雨侵蚀、地形因子、土壤质地、植被覆盖等因子敏感性,全县总面积80%为敏感或中度以上敏感区。
(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一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重要服务功能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护。二是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及径流调节作用的重要性认识,水源保护任务繁重。三是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的危害性,从全局性利益出发,加重水土保持工作负担。四是发展旅游、观光、科探等事业的同时,更加重视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任务重于开发利用。
(四)人类社会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活动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和索取,故然对环境造成破坏或干扰污染,人类与自然和谐,提高环境保意识非常重要,因此,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宣传教育,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仍然刻不容缓。
三、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建立生态功能区。
一是生态支持区,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水源涵养区2个子区,二是产品供给区,包含生态农业、矿产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区、中心城镇经济发展3个子区。三是生态调节区,含生态旅游开发、水土保持2个子区。进行分区保护和开发利用,分类施策。
(二)生态功能区控制对策。
1、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源地极其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核心区,森林公园,斜坡林地、山坡地、重要生态廊道、湿地和绿地等重点保护。2、限制开发区。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等区域的实验区和缓冲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地区及农產品生产基地等,生态屏障作用突出。禁止建设污染性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禁止毁林开垦和采矿开发水电,维护森林、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3、优化开发区。上述两种以外的其他区域,以建成区、为利用地和其他生态价值不高的区域为主。主要涉及农业生态功能和工业生态功能区,是农业和城镇发展的主要区域,是生态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和人居环境体系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吸取重大环境问题的深刻教训,持续深入开展抓好环保突出问题的整改,科学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加大两江流域和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促进生态系统实践良性循环。
(五)推进河长制。加强河湖治理保护,以最坚决的态度清理整治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乱占乱建、乱填乱倒、乱挖乱采、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大对景点景区、森林资源、水源涵养地的维持和保护,强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推广绿色产业工作,保护好这一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绿水青山、造福一方。注重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四、结语
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底线,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自身发展计、为子孙后代谋、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贡献,使德钦天之蓝、水更清、山更美、人更富、地更绿、社会和谐、生活安康。
参考文献:
[1]苏阳.城镇规划中对地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18-18021.
[2]任艳胜.生态补偿与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J].商业时代,2007(01):8-9.
[3]徐志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造福人类的一项战略任务[J].生态经济,1991(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