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设计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并应用于术中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评估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切开复位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根据术中置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模板导航组(18例)和徒手置钉组(20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C臂透视次数、出血量等术中指标;术后采用Kawaguchi法评估置钉位置的满意程度,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组间患者年龄、随访时间、疗效评估等参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模板导航组共置入70枚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置入75枚椎弓根螺钉。模板导航组在手术时间[(87.6±35.4) min]和透视次数[(3.9±1.9)次]方面均明显少于徒手置钉组[手术时间(124.3±56.6) min(χ2=3.734,P<0.05)、透视次数(12.4±4.7)次(χ2=4.3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在出血量[(84.5±55.2) ml]方面略低于徒手置钉组[(96.1±69.4) ml],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各时间点的JOA评分和NDI指数均有相似改善;但是术后CT提示,模板导航组置钉Kawaguchi分级0级的总准确率为95.7%(67/70),明显高于徒手置钉组[77.3%(58/75),χ2=2.6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术后实际测量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位置与术前预设值基本一致,而徒手置钉组术后的各置钉参数与术前预设值均存在偏差。
结论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应用于寰枢椎的辅助置钉操作简便、安全,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线暴露,且临床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