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来源 :国际护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lqw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从而将针对致栓的原因建立干预模式.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4例恶性肿瘤化疗实施PICC置管的患者,在患者化疗当天行PICC置管,然后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护理.结果 6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经溶栓、抗凝治疗之后2~10d,2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逐渐的缓解,1例患者在溶栓治疗中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结论 由于血栓形成状态极易在患者存在着的高凝状态明显、血小板活性增强及PICC的作用下形成,因此说它们也是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化疗的过程中,临床上应该常规检测相应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等,做到有效早期干预,并对置管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其他文献
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迪尚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共同主办的“迪尚·IZOD”第八届中国时装设计大赛成果奖终评及颁奖活动于8月30日在威海举行。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确诊的376例SL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SLE合并ONFH的患病情况和危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和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386例,在治疗过程中对导管尖端部位细菌学培养,并针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迁延及频繁穿刺,局部组织病原菌感染发生几率越高;穿刺时已发热,也是导致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引起临床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比率15.38%,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率51.28%,其他微生物感染
应用一次性使用微剂量高效过滤(避光)输液器对320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3216例次输液,结果3例输入柔红霉素的患者出现刺激性疼痛停止输液,1例发生静脉炎,其他均无输液反应及药物混浊发生,顺利完成输液,说明一次性使用微剂量高效过滤(避光)输液器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减少患者的输液反应,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保证化疗药物的顺利输注,同时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目的 研究应用盘状表面电极经皮脉冲刺激脊神经根后支,对治疗压疮形成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63例患者按入院日期奇偶数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定时翻身、局部皮肤常规处理及灭滴灵湿敷治疗压疮.观察组:在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加用盘状表面电极经皮脉冲刺激脊神经根后支,进行压疮治疗护理.结果 两组愈合时间:观察组为(16.68±3.45)d,对照组为(42.16±3.7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
目的 探讨湿性敷料换药及护理在术后切口裂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60例术后切口裂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常规换药方法处理,观察组采用湿性敷料换药及护理,比较两组的切口愈合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疼痛(VAS)评分、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愈合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