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已步入“新媒介”的时代,其特点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为主要传播手段,跨媒介的信息交流成为常态,信息的发布、传播与获取呈现多途径化。正是传播媒介的新发展促生了新的识读概念和方式,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语言识读(literacy),还势必伴随着图片、移动的画面、手势、空间、声音等多元化的方式,使意义的表达更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加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的连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和地区的多样性(local diversity)也使语言识读的多模态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多元识读重新定义了人类交际能力,使之更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重新审视了语言的本质,使之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为模式。它融合了各种新的模态,加强了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我国大学英语如何在地方多样性和全球连通性环境中开展教学,这一新的挑战迫使我们须再思考英语教与学的理念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现在、未来的需要。
一、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995-1996年国际上十位知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即“新伦敦团体,New London Group”)率先提出了“多模态识读能力”或“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的理念。多元识读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图像、符号、音效等多模态的形式获取的批判性的识读能力和理解力。Multiliteracies是新伦敦团体基于当今世界通讯渠道的多重性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提出来的,所以其含义是动态的,其内涵是丰富的,像科技识读能力、媒体识读能力、政治识读能力和批评性识读能力及后现代识读能力(postmodern literacy)都应该是多元识读能力范畴之内的。传统的以语言为分析对象的话语分析也要向更加复杂的、包含更多符号系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转变。
“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的理念使得众多教育领域开始意识到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可以克服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language-centered)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缺点,让学习者注重运用各种视觉、听觉、触觉的符号资源来习得语言和文化,强调关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性的协商对学习者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的目的一是使学习者能接触到发展中的语言;二是培养学习者对多模态形式下意义的构建的批评应对能力,因为语言学习要在社会文化情境中展开,学习者要具备批判和反省的能力。
二、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参照“新伦敦团体”提出的教学方法,我们选定了两个对照组(非英语专业学生),调查研究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大学教学的适应性,研究对象从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选定。对照组A(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强,教师基本全英语授课,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对照组B(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差,教师汉语讲解占很大比例,基本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每组人数在45人左右。
选用评定学生多元能力的方法包括:学生课堂展示(PowerPoint presentation),内容要与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贴近,时间是20-30分钟;相关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近一年的实验研究中,我们侧重依据学生的特点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对于对照组B,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多元识读的意识,鼓励学生英语的学习决不仅限于教材,通过多元媒介下的音频、视频、图片拓宽自身学习的方式和资源,基于课文主题的PPT的展示中,不需挖掘主题的深度,而应该充分利用好文字、图像、声音每一个有意义的资源,且认识到在意义表达过程中各种符号模态只有相互依赖才会更好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对于对照组A,除了同样树立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之外,对于基于课文主题的PPT的展示则有更高的培养要求,学习者要对课文的主题发表批评性的观点,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批评、阐述和归纳的思辨性能力。学习者还要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扩展性写作,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识读和、科技识读和政治识读的综合识读能力,这些能力都要体现在音、图、形并茂的PPT作业的展示中。在学习者的PPT展示中可以看到,自然语言虽然仍是表达意义的主要模态,但空间、图像和音响等模态的参与运用使主题意义得到更完整的表达。
在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不再是单纯对目的语语音和语法的学习过程,而是在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培养学习者在采用多元媒介识读知识与文化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构建掌握的信息,发展分析、解释、归纳、阐释的思辨学习能力,比较和吸收多元文化,且通过交流和提升思想达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2.教学手段的改变和教师角色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形式多样化,而非仅拘泥于书本。音频、视频、电影真实片段、PPT演示文件、自行拍摄的DV等手段都可以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进行新的意义的构建。在这样的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无疑需要从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向辅助者转变,即辅导学生利用好各种符号资源和多模态的媒介手段来构建知识,提高学生对多模态文本信息的批判能力。
3.教学评估方式的调整。评估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即考查其多模态意义的表达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估方式需要从重结果的作业报告评估转变为重过程的档案评估(portfolio assessment)。
三、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意义
在全球信息化、传播媒介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识读能力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由必然会由传统的识读行为转变为多元识读行为,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和获得是未来教学的一种趋势。目前,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包括英语的多元识读能力)的运用无论在形式多样性上还是在内容深度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尽管学生对电脑、网络等多模态技术并不陌生,很多学生还具有较强的运用能力,但他们对于如何掌握多元识读能力来克服传统识读的局限性缺乏思考。虽然大多数学生使用多模态是因为一种模态不能表达或者不能充分表达交际目的而利用另一种来进行强化、补充、调节、协同,从而更加充分或者尽量充分表达意义,但有的学生这么做仅是为了有趣,是生理和心理的自然表现。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运用不同模态的识读实际上都是为了体现讲话者的整体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对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读写识读能力灌输式的教学为多元化识读能力的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需求,不啻是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新尝试。
参考文献:
[1]Cope B
一、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995-1996年国际上十位知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即“新伦敦团体,New London Group”)率先提出了“多模态识读能力”或“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的理念。多元识读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图像、符号、音效等多模态的形式获取的批判性的识读能力和理解力。Multiliteracies是新伦敦团体基于当今世界通讯渠道的多重性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提出来的,所以其含义是动态的,其内涵是丰富的,像科技识读能力、媒体识读能力、政治识读能力和批评性识读能力及后现代识读能力(postmodern literacy)都应该是多元识读能力范畴之内的。传统的以语言为分析对象的话语分析也要向更加复杂的、包含更多符号系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转变。
“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的理念使得众多教育领域开始意识到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可以克服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language-centered)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缺点,让学习者注重运用各种视觉、听觉、触觉的符号资源来习得语言和文化,强调关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性的协商对学习者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的目的一是使学习者能接触到发展中的语言;二是培养学习者对多模态形式下意义的构建的批评应对能力,因为语言学习要在社会文化情境中展开,学习者要具备批判和反省的能力。
二、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参照“新伦敦团体”提出的教学方法,我们选定了两个对照组(非英语专业学生),调查研究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大学教学的适应性,研究对象从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选定。对照组A(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强,教师基本全英语授课,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对照组B(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差,教师汉语讲解占很大比例,基本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每组人数在45人左右。
选用评定学生多元能力的方法包括:学生课堂展示(PowerPoint presentation),内容要与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贴近,时间是20-30分钟;相关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近一年的实验研究中,我们侧重依据学生的特点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对于对照组B,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多元识读的意识,鼓励学生英语的学习决不仅限于教材,通过多元媒介下的音频、视频、图片拓宽自身学习的方式和资源,基于课文主题的PPT的展示中,不需挖掘主题的深度,而应该充分利用好文字、图像、声音每一个有意义的资源,且认识到在意义表达过程中各种符号模态只有相互依赖才会更好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对于对照组A,除了同样树立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之外,对于基于课文主题的PPT的展示则有更高的培养要求,学习者要对课文的主题发表批评性的观点,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批评、阐述和归纳的思辨性能力。学习者还要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扩展性写作,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识读和、科技识读和政治识读的综合识读能力,这些能力都要体现在音、图、形并茂的PPT作业的展示中。在学习者的PPT展示中可以看到,自然语言虽然仍是表达意义的主要模态,但空间、图像和音响等模态的参与运用使主题意义得到更完整的表达。
在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不再是单纯对目的语语音和语法的学习过程,而是在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培养学习者在采用多元媒介识读知识与文化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构建掌握的信息,发展分析、解释、归纳、阐释的思辨学习能力,比较和吸收多元文化,且通过交流和提升思想达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2.教学手段的改变和教师角色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形式多样化,而非仅拘泥于书本。音频、视频、电影真实片段、PPT演示文件、自行拍摄的DV等手段都可以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进行新的意义的构建。在这样的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无疑需要从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向辅助者转变,即辅导学生利用好各种符号资源和多模态的媒介手段来构建知识,提高学生对多模态文本信息的批判能力。
3.教学评估方式的调整。评估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即考查其多模态意义的表达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估方式需要从重结果的作业报告评估转变为重过程的档案评估(portfolio assessment)。
三、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意义
在全球信息化、传播媒介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识读能力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由必然会由传统的识读行为转变为多元识读行为,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和获得是未来教学的一种趋势。目前,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包括英语的多元识读能力)的运用无论在形式多样性上还是在内容深度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尽管学生对电脑、网络等多模态技术并不陌生,很多学生还具有较强的运用能力,但他们对于如何掌握多元识读能力来克服传统识读的局限性缺乏思考。虽然大多数学生使用多模态是因为一种模态不能表达或者不能充分表达交际目的而利用另一种来进行强化、补充、调节、协同,从而更加充分或者尽量充分表达意义,但有的学生这么做仅是为了有趣,是生理和心理的自然表现。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运用不同模态的识读实际上都是为了体现讲话者的整体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对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读写识读能力灌输式的教学为多元化识读能力的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需求,不啻是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新尝试。
参考文献:
[1]Cope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