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孤本碑帖现身西子湖畔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intianshe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古老的收藏品种,碑帖因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历史内涵而得到不少有识之士的青睐。近日,据西泠印社拍卖公司透露,在其本年度秋拍中将有一册罕见的《北魏王子晋碑》与藏家见面,堪称海内孤本。
  此册《北魏王子晋碑》古锦面板上有同治五年(1866年)徐康(字子晋,号窳叟)题签:“魏王子晋碑,同治丙寅五月装池,子晋书于虞山旅舍。”据上海图书馆古籍部研究馆员仲威介绍,《魏王子晋碑》是一件北魏碑刻中的冷僻品种,仅有存目见载于宋赵明诚《金石录》和郑樵《金石略》,明清两代金石家亦鲜有著录,但闻其名未见实物。
  据考证,王子晋乃道教中神仙人物,相传为周灵王的太子,聪慧过人,生性爱乐和好道。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王子晋游于伊洛间,偶遇道士浮丘公,随上嵩山隐居修道,今太室尚有浮丘、子晋二峰,皆因之而得名。传说某年的七月七日,王子晋在河南偃师缑氏山顶驾鹤升天,此次现行算是给其父临别纪念,后人将“缑氏山顶”称为“抚父堆”或“赴父台”,并在堆上修建 “子晋祠庙”,祠庙唐代尚存,被唤作“升仙太子庙”,其后祠庙久废,近年又在抚父堆上新建起的“缑山仙君庙”。 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常常能听到箫管的乐声从祠中传出,给人以美妙的遐想。
  王子晋,姬姓,讳晋字子乔,因系周灵王的太子,又有“王子登仙”的传说,故世人呼之为“王子”,其后裔遂以“王”为姓,王子晋又被奉为太原王姓的始祖。
  缑山子晋祠庙,在唐代以前曾多次修缮并几度刊刻碑铭,我们现在所知的就有:汉延熹八年(165年)蔡邕撰写《王子乔碑》,此碑虽然久已失传,所幸其碑文收录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缑山部》。又如: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刻立的《升仙太子碑》,乃武则天亲撰亲书之碑,相传当年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亲撰碑文并亲笔书丹,妇人书碑,始于此刻,草书入碑,创于此石。此碑至今尚存缑山仙君庙。
  其他有关王子晋的碑帖尚有:山东掖县云峰山摩崖,北魏郑道昭所书《王子晋驾凤栖太室之山题字》;著名法书名迹张旭狂草《古诗四帖》之一《谢灵运王子晋赞》,诗句曰:“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等等。
  惟独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刻立的《王子晋碑》绝少有人提及并知晓,一直被认为碑石久佚,世无传本。如今这册《北魏王子晋碑》现身拍台,十分难得。
  据了解,此册旧为顾沅赐砚堂藏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龚袗来赐砚堂赏碑品题,同治丙寅(1866年)四月,此册又为沈树镛重金购得,并审定为“宋拓旧本”,又因碑文较漫漶,旋请魏锡曾(稼孙)代为释文,同年五月沈树镛重新装裱,此时留有徐康(窳叟)、刘铨福(子重)题签。第二年同治丁卯(1867年)冬十月沈树镛将魏氏释文录于册后,第三年同治戊辰(1868年)五月沈树镛添入一跋,同年六月沈树镛又延请胡澍(荄父)校勘魏稼孙之释文,并留有胡澍校勘题记一则。
  沈树镛收藏后,此册复经徐士恺(子静)、费念慈(趛斋)、叶恭绰(遐庵)、蒋祖诒(穀孙)等名家递藏,并经章士钊、章可父子、褚德彝等人过眼,留有民国甲戌(1934年)八月褚德彝(松窗)题跋,褚德彝审定为“宋以前所拓,海内当无第二本”。此册真可谓题跋众多,朱印粲然,流传有绪。
  一册善本中能同时留存龚袗、沈树镛、徐康、胡澍、褚德彝等人题识、题签实属可贵而难得。其中,民国甲戌(1934年)八月褚德彝(松窗)跋后一段,值得探讨,其文曰:“均初(沈树镛)好古世罕见,重价收来子晋碑,珍重定庵观款在,不教俗子漫题辞……”。褚氏所题“定庵观款”引人关注。此册善本首页有观款一条,其文曰:“龚袗闻此碑十年,道光二十又六年始获观于赐砚堂。”因此,褚德彝误将“龚袗”认作龚自珍(定庵),闹了笑话。
  首先,龚自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离世,断然不会留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之观款。其次,亦从未见龚自珍有署名“龚珍”的案例,可见“龚袗”绝非“龚定庵”,那么“龚袗”又为何人呢?
  据仲威介绍,龚袗可能较少有人知晓,但说到龚橙那就大名鼎鼎了,其实龚袗就是龚橙,惟署名写法不同。龚橙乃龚自珍之子,此人天资绝人,学问浩博,还精通满洲、蒙古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数种外语,并且此人书法佳绝而极富个性,一望便能熟记于心。此册《王子晋碑》中的小字观款正是此人手笔。看来褚德彝是误将儿子当作老子,此册观款龚橙已经明言在赐砚堂中借观,故《王子晋碑》绝非定庵家藏之物。
  此碑书法在《孟敬训墓志》与《张猛龙碑》之间,堪称魏碑名品。然北魏碑拓不同于汉唐碑拓之处在于古拓罕见,这与古人书法好恶和收藏习惯密不可分。此册经沈树镛、褚德彝审定为“宋拓本”,前者是晚清碑帖鉴定泰斗,后者是民国碑帖鉴定权威。
  仲威认为,碑帖若论文物价值,当首重传世的珍稀程度,次重捶拓之年代,此碑未见第二传本,故可称为“海内孤本”,其价值与地位完全可与赫赫有名的《张黑女墓志》埒名。今秋亮相西泠拍台,其市场表现也值得期待。
  另悉,本次西泠秋拍将于12月28日至31日在杭州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举槌,提前两天预展。本次拍卖将推出古代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海上画派作品、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岭南画派书画作品、古籍善本、名家篆刻、历代名砚、紫砂艺术、历代钱币、油画雕塑、名家漫画等19个专场。
其他文献
白菜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菜品之一,如此朴素无华的平民家常菜在中国先贤圣哲鬲甑匏革的俗世生活中演绎出丰富多姿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文化的常态,也是历代文人骚客的专利之一。  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时令蔬果界限的模糊与消失,使得白菜在当下的生活中毕显清淡之本态,但在古代先民生活中,其境遇当与今日大不相同,无论是餐桌还是雅颂中都有着较高的待遇。苏轼说“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蟠”;范成大也有诗曰:“拨雪挑来踏地菘,
期刊
在集钞过程中,1945年发行的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是经常能遇到的,也是集钞的入门品种之一。  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实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军用钞票,票面上印的发行方为“苏联红军司令部”,实际上它是由前苏联红军随军远东银行发行。  作为典型的军用钞票,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也称为苏军票、红军票。我们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单纯从收藏的角度来研究苏联红军票可以发现,其版式还是比较丰富的。  从文字来看,苏联红
期刊
刻铜文房珍品因为书画家的亲笔写绘,赋予了它们形式与内容上的艺术美感,而刻铜高手精湛的刻工又为它们平添了浓浓的金石韵味,极富传统文人所追求的清逸、精巧、古朴、自然之雅趣。  刻铜文房用具是指镌刻有图案、文字的铜质文房用品,以刻铜墨盒、刻铜镇尺为大宗,亦有少量的刻铜水盂、刻铜印章盒、刻铜笔架、刻铜墨(砚)屏等。它们诞生于清代中晚期,是中国文房用具中最晚出现的品种,消逝于上世纪50年代,延绵百余年,因之
期刊
点心签儿,作为糕点美食的漂亮“外衣”,作为糕点店或食品店的一纸广告,对中老年朋友来说可谓记忆犹新。点心签儿约兴起于清代中叶,最初以仿单的简单形式出现,又俗称为“门票”。  天津老字号桂顺斋具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津门美食文化与糕点业的代表。桂顺斋始终注重保持传统风味,注重包装宣传,不仅让百姓享受佳味,还通过外化的塑造,给顾客带来美食在精神层面的喜乐内涵。于此,历年印行的花花绿绿的点心签儿便扮演着鲜活灵
期刊
端砚老坑以其优越的发墨性及观赏性历来被公认为砚石之首,其在如今的收藏价值自然也遥遥领先于其他端砚坑口的砚石,更是远胜于其他砚种的砚石。正因如此珍贵,所以对端砚老坑如何认定与鉴别历来是砚台收藏爱好者的胸中块垒。  不过,笔者认为,能够准确地断定端砚的坑口,分清哪个是老坑哪个不是,虽然并非易事,但将大量的实物观察与认真的研究相结合,胸中块垒也就自然化解。但这绝不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更不能将端砚老坑口
期刊
“党代会”报纸是不少红色收藏者涉足的一个专题。在这一张张发黄而充满油墨味的报纸里,可以从中看到祖国前进的光辉历程和历史变迁。在此,以“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三届党代会报纸为例。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了报道好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等报纸均推出了“十
期刊
说起土耳其,不能不提古代的突厥。突厥在南北朝时期是北方一个很大的国家,其疆域超过南北朝的总和。后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然后又先后被唐朝所灭。有一部分突厥人迁到中亚一带,现在的中亚诸国许多人是其后裔。  从14世纪起,突厥人的一支奥斯曼帝国兴起,在14世纪至15世纪中不断扩张,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国都,延续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从此灭亡。之后先后征服埃及、匈牙利等,建立了
期刊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改革开放至今。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俊,生于斯,长于斯,1990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学艺,两年后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从艺20年,在紫砂领域铸造着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人生。  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浸淫在“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文化空间中。高俊的紫砂壶作品,很早就表现出一种能力:使茶文化生出光辉的能力。紫砂壶的制作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技艺,同样造型的壶,因表现
期刊
玩物鉴藏竞尚之  关于明代的鉴藏风尚,明初有“《格古要论》三卷,明曹昭撰,昭字明仲,松江人,其书成于洪武二十年,凡分十三门,曰古铜器、曰古画、曰古墨迹、曰古碑法帖、曰古琴、曰古砚、曰珍奇、曰金铁、曰古窑器、曰古漆器、曰锦绮、曰异木、曰异石,每门又各分,数目多者三四十条,少者亦五六条,其余古今名玩器具,真赝优劣之辨,皆能剖析微至,又谙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无不指掌了然,故其书颇为名赏鉴家所重。”  进
期刊
12月13日,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石齐将在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里举办个展。这不仅是石齐个人作品首次出现在卢浮宫这座宏伟灿烂的宫殿里,而且也是中国艺术家把个展第一次开进卢浮宫。毋庸置疑,此次石齐个展将在中国书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起石齐,人们不由得会想到他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那两幅经典之作——《迎春图》、《人人都在幸福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