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推进教学改革可通过“四个融合”,即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职业技能大赛和日常教学的赛教融合、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过程的考教融合、校企互动的产教融合,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技术技能 高职教改 人才培养 学前教育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切实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本文试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为例,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职教学改革路径。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以普通话、讲故事、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口语等为主要训练内容,课程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增强其适岗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有限,如何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习得技能,真正达成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岗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
深化信息化教学。促进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既更新了教学环境,又为师生双方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还变革了教学方式。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学习、了解信息化教学理念,借助信息化工具和资源培育教学新生态。
1.引入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教学新媒介
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下,传统课堂中的大部分活动如签到、推送学习资源、发布任务、答疑讨论、测试等都可以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完成,转瞬即逝的教学过程也变得有迹可循,有利于师生双方进行反思与评价。在信息化教学平台辅助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个性化学习会实现得更加便利。在基于信息化条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课前学习的时间与次数,教师也可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推送有差异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重设课堂重难点。另外,个性化辅导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2.利用海量资源,助力教学改革
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与丰富的资源。教师首先要增强有效信息的检索和辨识能力,将高质量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引用分享、部分改造、自主白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且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智慧职教”“学前教育资源库”、中国大学MOOC等,将精品的训练指导微课与口语训练范例分享给学生,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自制微课供学生学习。
3.变革考核与评价机制
考核与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传统教学中,考核重结果轻过程,且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查阅资源、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等都会实时记录并得到多重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效果更为客观。
4.探索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学习模式
学生技能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是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间断性与技能习得的持续性、反复性需求之間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当前,高职学生基本人人一部手机,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手机软件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口语训练中,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手机上更新故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账号,随时查看训练情况,学生之间也可相互交流评价。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手机将日常训练记录下来,以音频或视频的形式提交网络平台,这些资源既可作为学生日常训练的记录,又能成为同级或下一级学生学习训练的珍贵范例。
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实现赛教融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在2018年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研讨会的讲话中提到,职业技能大赛应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赛教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赛教融合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职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1.从大赛辅导教师团队建设出发,探索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与协同发展的一般范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检验,又是对院校师资培养质量的深入考查。团队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定期深入企业或其他专业对口单位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教师专业技能展演或竞赛,增进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学习,这对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大有裨益。高职院校应建设好大赛团队,并将建设竞赛辅导团队的经验迁移至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个人及团队的工作效能。高职院校探索教师团队建设与长期发展的一般范式必将推动高职教学改革步伐。
2.发挥不同级别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辐射带动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选手一般都有丰富的备赛、参赛经验,他们的训练、比赛心得可以传播、分享并激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这些选手还可成为“助教”,辅助教师在学生中持续发挥指导作用。他们的相关专业技能音频或视频资源可长期留存,使其成为专业建设、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3.借助大赛资源,强化日常教学
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资源,尤其是国赛、省赛的题库、评分标准等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典型性。将国赛、省赛题库等大赛资源引入学生的日常训练,既能弥补教师日常教学资源的不足,又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教师在引导全部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日常训练时也为技能大赛遴选了种子选手,事半而功倍。另外,选手备赛的训练模式也可部分借鉴并运用于大部分学生的日常技能训练。在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训练中,教师可将技能大赛题库及竞赛视频作为教学和训练的材料,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分组学习、训练。如此,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训练质量,还能将技能大赛与学生连接起来,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正面导向与引领作用,实现普惠制人才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受益。 凸显职业资格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考教融合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而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也是衡量院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提升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过关率固然离不开校内校外集中的考前辅导,但若能将职业资格考试要点与日常的学习与训练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明确目标、夯实基础、找准要点,再加上针对性的考前辅导,双管齐下,效果会更佳。
1.加强专任教师的培训与考核
专任教师一般对某门课程的教学非常熟稔,但不一定全面掌握所任课程在学生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要从专任教师抓起,使其树立考教融合意识并具备融合职业资格考试与日常教学的能力。在教师培训方面,可组织教师研讨真题、模拟考试等增强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还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幼儿教师资格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面试部分涉及多门课程,因此,相关教师可从所授课程出发,研究本门课程在考试中的所占比重、常考题型、高频考点等,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除依靠专任教师外,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教学名师、职业资格考试面试官等为应试学生进行专项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过关率。
2.加强学生的引导与训练
学生是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参加者和直接受益者。但一些学生对在校期间获取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在日常训练中主动性不高,训练效果欠佳。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使其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与未来就业的重要关联。职业资格证的获得还离不开扎实而有效的学习与训练。学校要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考试安排、教学安排以及自身情况量身制订合理而周密的学习计划,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可以同伴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辅助、督促计划的有效落实与实施。
增加校企互动。深化产教融合
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隶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具有突出的职教特征。因此,在高职教育的目标设置中,必须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准绳,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这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课题。
1.建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質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准入机制上,职业院校要落实新入职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对于在职教师,要让他们经常深入企业园所,直接参与真实工作情境下的生产劳动或其他活动,锤炼其适岗能力。同时,还可将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特长的职业院校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特长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师傅)集合在一起,形成群体指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表现出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共同协商、相互依赖等共同体特征。高职院校要吸引企业的能工巧匠对师生进行培训,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的制度。
2.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一致。校企合作育人,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企业可以恰当的方式全程参与、督导教学过程;学生可深入企业跟岗、顶岗实习,优秀学生还能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应建立学校和幼儿园为主体的“教学研”共同体,幼儿园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教学资源,在协同育人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双方共赢及可持续发展。
3.开展校企横向课题研究,实现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
横向课题研究是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横向课题往往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其目的在于解决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研究成果要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资金。该方法不仅与高职院校服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还能倒逼教师真正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然要深入生产活动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教师还能将企业一线需求、市场新动向与研究所得带回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发挥以研促教、以研促学的作用。
结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不断探索创新。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职业技能大赛和日常教学的赛教融合、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过程的考教融合、校企互动中的产教融合,这“四个融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四条路径,其中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有待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深入探讨。
[关键词]技术技能 高职教改 人才培养 学前教育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切实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本文试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为例,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职教学改革路径。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以普通话、讲故事、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口语等为主要训练内容,课程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增强其适岗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有限,如何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习得技能,真正达成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岗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
深化信息化教学。促进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既更新了教学环境,又为师生双方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还变革了教学方式。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学习、了解信息化教学理念,借助信息化工具和资源培育教学新生态。
1.引入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教学新媒介
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下,传统课堂中的大部分活动如签到、推送学习资源、发布任务、答疑讨论、测试等都可以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完成,转瞬即逝的教学过程也变得有迹可循,有利于师生双方进行反思与评价。在信息化教学平台辅助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个性化学习会实现得更加便利。在基于信息化条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课前学习的时间与次数,教师也可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推送有差异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重设课堂重难点。另外,个性化辅导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2.利用海量资源,助力教学改革
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与丰富的资源。教师首先要增强有效信息的检索和辨识能力,将高质量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引用分享、部分改造、自主白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且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智慧职教”“学前教育资源库”、中国大学MOOC等,将精品的训练指导微课与口语训练范例分享给学生,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自制微课供学生学习。
3.变革考核与评价机制
考核与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传统教学中,考核重结果轻过程,且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查阅资源、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等都会实时记录并得到多重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效果更为客观。
4.探索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学习模式
学生技能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是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间断性与技能习得的持续性、反复性需求之間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当前,高职学生基本人人一部手机,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手机软件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口语训练中,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手机上更新故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账号,随时查看训练情况,学生之间也可相互交流评价。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手机将日常训练记录下来,以音频或视频的形式提交网络平台,这些资源既可作为学生日常训练的记录,又能成为同级或下一级学生学习训练的珍贵范例。
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实现赛教融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在2018年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研讨会的讲话中提到,职业技能大赛应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赛教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赛教融合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职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1.从大赛辅导教师团队建设出发,探索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与协同发展的一般范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检验,又是对院校师资培养质量的深入考查。团队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定期深入企业或其他专业对口单位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教师专业技能展演或竞赛,增进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学习,这对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大有裨益。高职院校应建设好大赛团队,并将建设竞赛辅导团队的经验迁移至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个人及团队的工作效能。高职院校探索教师团队建设与长期发展的一般范式必将推动高职教学改革步伐。
2.发挥不同级别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辐射带动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选手一般都有丰富的备赛、参赛经验,他们的训练、比赛心得可以传播、分享并激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这些选手还可成为“助教”,辅助教师在学生中持续发挥指导作用。他们的相关专业技能音频或视频资源可长期留存,使其成为专业建设、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3.借助大赛资源,强化日常教学
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资源,尤其是国赛、省赛的题库、评分标准等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典型性。将国赛、省赛题库等大赛资源引入学生的日常训练,既能弥补教师日常教学资源的不足,又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教师在引导全部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日常训练时也为技能大赛遴选了种子选手,事半而功倍。另外,选手备赛的训练模式也可部分借鉴并运用于大部分学生的日常技能训练。在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训练中,教师可将技能大赛题库及竞赛视频作为教学和训练的材料,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分组学习、训练。如此,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训练质量,还能将技能大赛与学生连接起来,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正面导向与引领作用,实现普惠制人才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受益。 凸显职业资格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考教融合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而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也是衡量院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提升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过关率固然离不开校内校外集中的考前辅导,但若能将职业资格考试要点与日常的学习与训练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明确目标、夯实基础、找准要点,再加上针对性的考前辅导,双管齐下,效果会更佳。
1.加强专任教师的培训与考核
专任教师一般对某门课程的教学非常熟稔,但不一定全面掌握所任课程在学生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要从专任教师抓起,使其树立考教融合意识并具备融合职业资格考试与日常教学的能力。在教师培训方面,可组织教师研讨真题、模拟考试等增强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还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幼儿教师资格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面试部分涉及多门课程,因此,相关教师可从所授课程出发,研究本门课程在考试中的所占比重、常考题型、高频考点等,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除依靠专任教师外,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教学名师、职业资格考试面试官等为应试学生进行专项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过关率。
2.加强学生的引导与训练
学生是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参加者和直接受益者。但一些学生对在校期间获取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在日常训练中主动性不高,训练效果欠佳。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使其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与未来就业的重要关联。职业资格证的获得还离不开扎实而有效的学习与训练。学校要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考试安排、教学安排以及自身情况量身制订合理而周密的学习计划,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可以同伴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辅助、督促计划的有效落实与实施。
增加校企互动。深化产教融合
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隶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具有突出的职教特征。因此,在高职教育的目标设置中,必须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准绳,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这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课题。
1.建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質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准入机制上,职业院校要落实新入职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对于在职教师,要让他们经常深入企业园所,直接参与真实工作情境下的生产劳动或其他活动,锤炼其适岗能力。同时,还可将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特长的职业院校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特长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师傅)集合在一起,形成群体指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表现出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共同协商、相互依赖等共同体特征。高职院校要吸引企业的能工巧匠对师生进行培训,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的制度。
2.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一致。校企合作育人,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企业可以恰当的方式全程参与、督导教学过程;学生可深入企业跟岗、顶岗实习,优秀学生还能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应建立学校和幼儿园为主体的“教学研”共同体,幼儿园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教学资源,在协同育人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双方共赢及可持续发展。
3.开展校企横向课题研究,实现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
横向课题研究是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横向课题往往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其目的在于解决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研究成果要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资金。该方法不仅与高职院校服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还能倒逼教师真正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然要深入生产活动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教师还能将企业一线需求、市场新动向与研究所得带回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发挥以研促教、以研促学的作用。
结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不断探索创新。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职业技能大赛和日常教学的赛教融合、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过程的考教融合、校企互动中的产教融合,这“四个融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四条路径,其中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有待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