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空间观念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学生把观察实物作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步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赖于形象思维,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因此,在平时形成学生空间观念的诸多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引领学生去进行观察,以实物和图形为载体,以观察为基础。但一些比较严峻的现实让我們感到不少学生是不会观察的,不会观察主要体现在没有抓住特征去观察,也没有选准角度去进行观察,总之是学生在观察中的眼睛不慧。我们怎样给学生观察中的慧眼?必须力求引动学生去专注观察,专注观察应当属于意义学习的范围,小学生从一定角度说来其观察一般比较不够形象的实物和图形是不够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观察;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方法不对,则影响学生正确结果的获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空间观念;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不能仅以标准图形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因为标准图形不可能去让学生区分图形的多种或者就是各种元素,当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多种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让学生去认识梯形,如果我们仅以一个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对学生领悟梯形本质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梯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而是在大小上的变化,更是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梯形基础上,对梯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二、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把思维拓展空间
  小学生往往多具有其思维的惰性,即使是对相当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者就是图形,也往往不去思考其实物和图形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观察和思维的严重剥离,没有做到观察为思维进行服务,更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进行抽象性的提升。在建立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中,这样的观察是不具任何意义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首先是时段上的开足脑筋,提倡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要求学生不要去做不思考之观察的无用功,就像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电子白板进入课堂,给学生边看边思考带来了便捷。我们可以在白板上呈现完整的静态性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思考;我们也可以去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领略动态性的图形,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考途径,进而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这图形,这样学生的想象则会产生质的飞跃,建立起动态形成基础上的空间观念;我们也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回忆性的想象,像过电影一样。譬如教学相关圆的认识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去闭目想象钟面,思考思考秒针的滴滴答答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使你产生怎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如此丰富而又深刻想象的基礎上,空间想象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想象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出来,学生的思维得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那空间观念的形成则完全可能是水到渠成和事半功倍。如让学生去想象钟面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轨迹后,学生便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比较深刻而又完满的认识。
  三、让学生在思维中提高自己
  小学生学习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比较多地看到的现象是学生缺失思考探索的习惯和精神,虽然有些学生也想获取思考探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局面,但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不敢或者就根本不去前行了,这应当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理念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让一个个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气神儿,让他们去超越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基础上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小学生虽然小,但成功的欲望也是比较强烈的,作为教师应当擅长于让小学生获取探究的成功。平时小学生在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上的探究成功令笔者意识到的是:我们必须让点点滴滴的成功成为学生探究意志和能力形成的铺路石,也必须努力让一个个学生都能获取点点滴滴的探索成功。在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获取成功中,笔者借助于真学课堂的打造,建立起互动学习小组,开展学生之间传帮带,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潜能探索的余地。譬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笔者事先将两幅长方形的画进行复印,然后分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拿着这复印的长方形图画,用尺子分别量出两幅画的长和宽,在每个学生都量出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发现。学生思考自己发现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在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去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自己发现时,笔者也看到学生在表述时不尽十分的到位,而此时再让学生对他人的表达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争辩。学生进行争辩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真理越争越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争辩过程中形成理想的探究精神和习惯的过程。由此,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之规律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更为清晰,学生对空间观念形成的探究兴趣也显得越发的浓厚。
其他文献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最站在教育最前线的我们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生活和认识,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着力基础,对现有教材的重组与选择  现有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通常以单元为单位,单元内的文章在内容上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是为了训练某项语文技能把在结构和写上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期刊
一、什么是情绪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会产生高兴、愤怒、悲哀、恐惧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我们把这种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叫做情绪。  二、情绪对高中生的影响  (一)情绪影响高中生生理健康  如果高中生长期处于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下,会降低人的免疫能力,患上各种疾病。比如,一些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雀斑等高中生常见疾病。科学表明:
期刊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們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记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
期刊
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一般以体育游戏为主。而在设计这些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游戏要有目的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游戏也不例外。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体育游戏时,首先要确定本课游戏是为了服务于主教材的教学,或是单纯地为了发展学生的体力、耐力,还是为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低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性的去选择适合于本课教学的游戏,激发学生
期刊
一、师生关系融洽是愉快教育的前提  马卡连柯曾说:“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向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小学英语更加注重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一、自由选题,自由畅谈  自由选题,自由畅谈,在英语中就是Free talk。因为其形式灵活多变,而且不受课本限制,内容丰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師”,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班主任工作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激励而不放任,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不仅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还在教育事业方面有所贡献。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瞬息万变,多以英文形式呈现。这样的信息注入量就要求我们的阅读必须是快速高效和广泛的。同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的具体要求,还对3~5级阅读做了课外阅读量分别累计达到4,10,15万词以上的量化规定。 因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一、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阅读教
期刊
一、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采用小组成员通过看图片与文字解释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技术教给本小组的同伴,互教互学。通过这种学习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仆步步型,能够掌握军体拳1
期刊
一、德育管理目标的生活化  道德是非常现实和具体的。道德情境是非常生动感人的。我们抽象掉了现实、具体和生动的生活情境,留下本质的、抽象的教条,如果再加上教师的生硬面孔和刻板的语言,学生除了反感和麻木以外,全无德性可言。所以,道德的目标应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的倾向性,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满足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为标准。  同时,教师群体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自己对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