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坑支护安全关系到周边建筑物的安全,特别是一些超大型基坑支护工程,更是如此。本文根据工程实例,采取三轴搅拌桩加插 H 型钢围护结构+混凝土圈梁+型钢支撑+钢构柱结合,并对基坑支护与施工中存在难点进行阐述,提出解决措施,确保基坑支护安全可靠性。
关键词:基坑支护;施工难点;措施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9000m2,基坑开挖深度6.50 ~ 6.90m,开挖面积约14000m2。基坑东、北面为市政道路,如图 1 所示。
图 1 基坑围护结构平面示意
二、各土层物理力学
表 1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土层 天然重度/ kN/m3 层底埋深/ m 比贯入阻力Ps/MPa 渗透系数K/(10-6cm/s) 黏聚力Ck/KPa 内摩擦角
静止侧压力系数 K0
灰黄色黏土 19.4 3.0 0.77 0.87 26 15.5 0.46
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 18.1 6.0 1.13 7.00 8 12.5 0.70
灰色黏质粉土灰淤泥质粉质黏土 18.8 11.0 0.41 200.00 6 21.0 0.68
灰色淤泥质黏土 17.3 - - 5.00 9 10.0 0.72
灰色淤泥质黏土 17.1 18.0 0.47 0.90 11 8.0 0.72
灰色黏土 17.9 22.5 2.36 2.00 19 11.5 0.59
注:CK、为直剪固快峰值
三、基坑支护技术
(一)围护挡土止水结构
(1)基坑外侧沿上周边挖土0.9m,采用 1∶0.8放坡至圈梁顶标高,并沿基坑底周边与基础筏板之间设置Ф300mm厚素混凝土传力带。围护挡土止水结构采用Ф850mm三轴搅拌桩加插 H 型钢(SMW工法),局部深坑处采用Ф700mm 双轴搅拌桩加固,如图2所示。
图 2 围挡止水结构示意
(2)坡道处采用Ф700mm 双轴搅拌桩+土钉加固,土钉间距双向1000mm,长7.5m,搅拌桩长度沿坡道变化,深坑处补打1~2道土钉。喷射混凝土強度等级C20,分2次喷射,第1层厚30mm,第2层厚70mm。
(3)SMW 搅拌桩施工工序:测量放样→开挖沟槽→设置导向定位型钢→SMW搅拌机就位,校正复核桩机水平和垂直度→拌制水泥浆液,开启空压机,送浆至桩机钻头→钻头喷浆、气并切割土体下沉至设计桩底标高→钻头喷浆、气并提升至设计桩顶标高→H型钢垂直起吊,定位校核→H型钢垂直插入→型钢固定→型钢施工完毕→型钢回收。施工顺序采用单侧挤压式连接方式。
(二)支撑系统
(1)支撑形成原则:先支撑后挖土、先形成体系后受力、先节点可靠后受力、圈梁达到一定强度后受力。安装施工流程:挖土开沟槽→支撑安装→挖土→垫层→底板施工→结构施工→拆支撑→结束。
(2)型钢支撑采用1道双拼 H700×300×12×14,连杆采用H400×400×13×21、钢立柱由4根L125×12与4块 360mm×300mm×10mm 钢板组成,C30钢筋混凝土圈梁截面1200mm×800mm。
(3)换撑由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圈梁及基础筏板上的牛腿与 H400×400×13 ×12组成,间距13.5m。
(三)坑内预降水
采用16套轻型井点疏干浅层地下水,局部深坑处采用4套深井降水。基坑内水位降至设计标高(约需2 周)即可挖土,并逐套拆除。
四、施工难点与应对措施
(一)土方开挖与基础主体施工组织矛盾
基坑开挖应严格按照“时空效应”理论,分层、分段、分块挖土;先挖纵横对撑、再挖角撑;先撑后挖等要求。基坑土方开挖分 2 次进行,第1次挖深1.5m,第2次土方开挖至垫层上20cm。轴以北由南向北开挖,轴以南由北向南开挖。基础主体施工要求按、、区由北向南顺序进行。解决措施:二次土方开挖顺序为先挖、区,后挖区,为基础工程施工提供了条件,起到了化大为小的作用,削弱了长边效应。
(二)周边深坑土方开挖
周边深坑较多,并为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渗透系数相对较小,降水效果较差,在第2层土方开挖至预定标高时,产生塌方。对策:及时安装型钢对撑,打木桩支挡。
(三)土方开挖与工程桩倾斜
土方开挖中发生开挖面的高差失控及周边深坑塌方,在压力差作用下造成局部工程桩倾斜。对策:在基坑底层土开挖前,井点降水深度应在开挖面以下 0.5m 以上;在开挖过程中开挖面的高差控制在≤3m,按1∶1.5 放坡。
(四)基坑东南阴角处圈梁开裂
在挖土过程中发现2 号地块东南角阴角处圈梁出现裂缝,并扩大贯通。加固措施:在钢支撑部分抗弯薄弱部位增加 10 道连杆,增加整个支撑体系的抗变形能力及减小圈梁拐角处的集中受力,在圈梁有极大开裂隐患的两个拐角处,在原有圈梁上部重新浇筑一段600mm 厚圈梁,从而起到补强避免开裂的作用。在已开裂的阴角位置,除重新浇筑一段圈梁外,增加一块300mm 厚混凝土板,增加该拐角处圈梁的抗剪能力,如图 3 所示。
图 3 圈梁开裂处理措施
(五)轴以北3道对撑变形
图 4 对撑变形处理
轴以北区域挖土过程中,钢支撑 ZC1 东侧段发生弯曲事故。分析变形原因为挖土不按操作规程施工,挖土过程中钢立柱两侧土体高差过大,土压力不平衡对钢立柱产生强大的推力;挖掘机直接站在钢支撑上挖土作业,土体侧压力及挖掘机挖土时的动荷载直接沿垂直方向作用在支撑上,导致支撑垂直方向变形量过大,无法正常使用。处理措施:①该道弯曲支撑两端回填至支撑底标高,挖除钢立柱高侧土体,平衡两侧土压力;②对支撑弯曲区段进行补强,越过已弯曲区段加焊八字撑;③对加焊区段内圈梁进行补强,在原有圈梁上部绑扎钢筋、支模,浇筑第 2 道圈梁;在原有 3 道支撑的基础上,增加2道H700×300×13×24 双拼钢支撑。如图 4 所示。
五、施工监测结果
环境监测和围护结构监测结果表明,周围道路地下管线的变形正常、坑边建筑物累计沉降18~32mm、围护桩顶水平最大位移不大于 20mm。另外还进行了桩体深层位移、坑内外水位变化、支撑轴力等监测,保证了基坑安全和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
1)三轴搅拌桩加插 H 型钢+混凝土圈梁+型钢支撑+钢构柱内支撑体系,有效了保证基坑正常施工,并具有速度快、噪声小、经济等优点。
2)科学合理的土方开挖方案满足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要求,减少基坑的暴露时间与长边效应产生的应力集中,施工监测有效地指导了土方施工。
3)主体地下结构垫层与筏板及时跟进施工,对围护结构位移和坑底隆起起到控制作用。降低了工程风险。
4)挖机及土方车不得直接碾压支撑,须在支撑上覆土且铺设走道板,方可行走。钢支撑或钢立柱周围土体落差不大于1m,避免支撑变形。
作者简介:
卢荣誉(1986.06.05),男,汉族,河南省信阳市,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勘察设计。
关键词:基坑支护;施工难点;措施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9000m2,基坑开挖深度6.50 ~ 6.90m,开挖面积约14000m2。基坑东、北面为市政道路,如图 1 所示。
图 1 基坑围护结构平面示意
二、各土层物理力学
表 1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土层 天然重度/ kN/m3 层底埋深/ m 比贯入阻力Ps/MPa 渗透系数K/(10-6cm/s) 黏聚力Ck/KPa 内摩擦角
静止侧压力系数 K0
灰黄色黏土 19.4 3.0 0.77 0.87 26 15.5 0.46
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 18.1 6.0 1.13 7.00 8 12.5 0.70
灰色黏质粉土灰淤泥质粉质黏土 18.8 11.0 0.41 200.00 6 21.0 0.68
灰色淤泥质黏土 17.3 - - 5.00 9 10.0 0.72
灰色淤泥质黏土 17.1 18.0 0.47 0.90 11 8.0 0.72
灰色黏土 17.9 22.5 2.36 2.00 19 11.5 0.59
注:CK、为直剪固快峰值
三、基坑支护技术
(一)围护挡土止水结构
(1)基坑外侧沿上周边挖土0.9m,采用 1∶0.8放坡至圈梁顶标高,并沿基坑底周边与基础筏板之间设置Ф300mm厚素混凝土传力带。围护挡土止水结构采用Ф850mm三轴搅拌桩加插 H 型钢(SMW工法),局部深坑处采用Ф700mm 双轴搅拌桩加固,如图2所示。
图 2 围挡止水结构示意
(2)坡道处采用Ф700mm 双轴搅拌桩+土钉加固,土钉间距双向1000mm,长7.5m,搅拌桩长度沿坡道变化,深坑处补打1~2道土钉。喷射混凝土強度等级C20,分2次喷射,第1层厚30mm,第2层厚70mm。
(3)SMW 搅拌桩施工工序:测量放样→开挖沟槽→设置导向定位型钢→SMW搅拌机就位,校正复核桩机水平和垂直度→拌制水泥浆液,开启空压机,送浆至桩机钻头→钻头喷浆、气并切割土体下沉至设计桩底标高→钻头喷浆、气并提升至设计桩顶标高→H型钢垂直起吊,定位校核→H型钢垂直插入→型钢固定→型钢施工完毕→型钢回收。施工顺序采用单侧挤压式连接方式。
(二)支撑系统
(1)支撑形成原则:先支撑后挖土、先形成体系后受力、先节点可靠后受力、圈梁达到一定强度后受力。安装施工流程:挖土开沟槽→支撑安装→挖土→垫层→底板施工→结构施工→拆支撑→结束。
(2)型钢支撑采用1道双拼 H700×300×12×14,连杆采用H400×400×13×21、钢立柱由4根L125×12与4块 360mm×300mm×10mm 钢板组成,C30钢筋混凝土圈梁截面1200mm×800mm。
(3)换撑由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圈梁及基础筏板上的牛腿与 H400×400×13 ×12组成,间距13.5m。
(三)坑内预降水
采用16套轻型井点疏干浅层地下水,局部深坑处采用4套深井降水。基坑内水位降至设计标高(约需2 周)即可挖土,并逐套拆除。
四、施工难点与应对措施
(一)土方开挖与基础主体施工组织矛盾
基坑开挖应严格按照“时空效应”理论,分层、分段、分块挖土;先挖纵横对撑、再挖角撑;先撑后挖等要求。基坑土方开挖分 2 次进行,第1次挖深1.5m,第2次土方开挖至垫层上20cm。轴以北由南向北开挖,轴以南由北向南开挖。基础主体施工要求按、、区由北向南顺序进行。解决措施:二次土方开挖顺序为先挖、区,后挖区,为基础工程施工提供了条件,起到了化大为小的作用,削弱了长边效应。
(二)周边深坑土方开挖
周边深坑较多,并为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渗透系数相对较小,降水效果较差,在第2层土方开挖至预定标高时,产生塌方。对策:及时安装型钢对撑,打木桩支挡。
(三)土方开挖与工程桩倾斜
土方开挖中发生开挖面的高差失控及周边深坑塌方,在压力差作用下造成局部工程桩倾斜。对策:在基坑底层土开挖前,井点降水深度应在开挖面以下 0.5m 以上;在开挖过程中开挖面的高差控制在≤3m,按1∶1.5 放坡。
(四)基坑东南阴角处圈梁开裂
在挖土过程中发现2 号地块东南角阴角处圈梁出现裂缝,并扩大贯通。加固措施:在钢支撑部分抗弯薄弱部位增加 10 道连杆,增加整个支撑体系的抗变形能力及减小圈梁拐角处的集中受力,在圈梁有极大开裂隐患的两个拐角处,在原有圈梁上部重新浇筑一段600mm 厚圈梁,从而起到补强避免开裂的作用。在已开裂的阴角位置,除重新浇筑一段圈梁外,增加一块300mm 厚混凝土板,增加该拐角处圈梁的抗剪能力,如图 3 所示。
图 3 圈梁开裂处理措施
(五)轴以北3道对撑变形
图 4 对撑变形处理
轴以北区域挖土过程中,钢支撑 ZC1 东侧段发生弯曲事故。分析变形原因为挖土不按操作规程施工,挖土过程中钢立柱两侧土体高差过大,土压力不平衡对钢立柱产生强大的推力;挖掘机直接站在钢支撑上挖土作业,土体侧压力及挖掘机挖土时的动荷载直接沿垂直方向作用在支撑上,导致支撑垂直方向变形量过大,无法正常使用。处理措施:①该道弯曲支撑两端回填至支撑底标高,挖除钢立柱高侧土体,平衡两侧土压力;②对支撑弯曲区段进行补强,越过已弯曲区段加焊八字撑;③对加焊区段内圈梁进行补强,在原有圈梁上部绑扎钢筋、支模,浇筑第 2 道圈梁;在原有 3 道支撑的基础上,增加2道H700×300×13×24 双拼钢支撑。如图 4 所示。
五、施工监测结果
环境监测和围护结构监测结果表明,周围道路地下管线的变形正常、坑边建筑物累计沉降18~32mm、围护桩顶水平最大位移不大于 20mm。另外还进行了桩体深层位移、坑内外水位变化、支撑轴力等监测,保证了基坑安全和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
1)三轴搅拌桩加插 H 型钢+混凝土圈梁+型钢支撑+钢构柱内支撑体系,有效了保证基坑正常施工,并具有速度快、噪声小、经济等优点。
2)科学合理的土方开挖方案满足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要求,减少基坑的暴露时间与长边效应产生的应力集中,施工监测有效地指导了土方施工。
3)主体地下结构垫层与筏板及时跟进施工,对围护结构位移和坑底隆起起到控制作用。降低了工程风险。
4)挖机及土方车不得直接碾压支撑,须在支撑上覆土且铺设走道板,方可行走。钢支撑或钢立柱周围土体落差不大于1m,避免支撑变形。
作者简介:
卢荣誉(1986.06.05),男,汉族,河南省信阳市,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勘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