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下面我就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对策、注意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目前,课堂上教师积极尝试构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多维互动的思维平台。
但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合作学习”演变成了“灵丹妙药”,逢课必用,成了“课改标签”,开课必贴。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却是:“我想……”“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不难看出,合作学习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失败原因分析
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随意运用合作学习,以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可以运用到任何课堂、任何时间。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分类试验、研究以后,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随意分配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自然会出现一个个的学习小组,但是这样的学习小组不是随意组合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分组时,如果能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小组间力量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不仅如此,这样的分组还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2)、合作目标不明确,不适宜.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含糊、罗嗦,指向不明确。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教师到底要他们讨论什么,合作什么,因此,只能是脱离主题的闲聊。表面上看,他们七嘴八舌,热热闹闹,其实学习盲目、低效、毫无意义。此外,教师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它的难易程度,有的目标过于简单,无探究价值,没能让学生动起来,体验“跳一 跳,摘一摘”的乐趣。相反,有的目标则定得太难,学生达不到要求,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畏难的情绪。(3)、缺乏调控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合作的进程中,情况变化难测,未必一一都能在教师预料之中,有时合作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有时合作产生不良情绪,需要教师引导;有时合作时间不足,需要教师调整;有时合作偏离主题,又需要教师纠正……可惜在这时候,我们的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溶入到讨论中,他们“袖手旁观”,甚至在做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因此出现了“短暂繁荣”、“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
三、对策研究
当我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了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定对策进行改进我们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有利于我们提高合作合作的效率:(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监控和引导的工作,要敢于转变自己的角色。国外研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穆里安认为,合作学习中存在六种类型的消极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这几类学生给予了关注,加强了监控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2)、灵活组建合作小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小组应该灵活组建,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应做到心中有数,除了考虑身高、视力以外,还要考虑学习成绩、各种能力、思想品德、男女性别、家庭背景、学习内容等因素,遵循“兼顾个体差异,能力互补”的原则,便于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同时也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3)、适时调控合作进程.要使小组合作活动中取得实效,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也还会碰到其他类型的消极学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我们相信,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目前,课堂上教师积极尝试构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多维互动的思维平台。
但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合作学习”演变成了“灵丹妙药”,逢课必用,成了“课改标签”,开课必贴。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却是:“我想……”“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不难看出,合作学习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失败原因分析
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随意运用合作学习,以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可以运用到任何课堂、任何时间。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分类试验、研究以后,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随意分配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自然会出现一个个的学习小组,但是这样的学习小组不是随意组合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分组时,如果能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小组间力量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不仅如此,这样的分组还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2)、合作目标不明确,不适宜.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含糊、罗嗦,指向不明确。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教师到底要他们讨论什么,合作什么,因此,只能是脱离主题的闲聊。表面上看,他们七嘴八舌,热热闹闹,其实学习盲目、低效、毫无意义。此外,教师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它的难易程度,有的目标过于简单,无探究价值,没能让学生动起来,体验“跳一 跳,摘一摘”的乐趣。相反,有的目标则定得太难,学生达不到要求,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畏难的情绪。(3)、缺乏调控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合作的进程中,情况变化难测,未必一一都能在教师预料之中,有时合作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有时合作产生不良情绪,需要教师引导;有时合作时间不足,需要教师调整;有时合作偏离主题,又需要教师纠正……可惜在这时候,我们的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溶入到讨论中,他们“袖手旁观”,甚至在做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因此出现了“短暂繁荣”、“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
三、对策研究
当我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了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定对策进行改进我们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有利于我们提高合作合作的效率:(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监控和引导的工作,要敢于转变自己的角色。国外研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穆里安认为,合作学习中存在六种类型的消极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这几类学生给予了关注,加强了监控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2)、灵活组建合作小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小组应该灵活组建,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应做到心中有数,除了考虑身高、视力以外,还要考虑学习成绩、各种能力、思想品德、男女性别、家庭背景、学习内容等因素,遵循“兼顾个体差异,能力互补”的原则,便于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同时也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3)、适时调控合作进程.要使小组合作活动中取得实效,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也还会碰到其他类型的消极学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我们相信,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