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出发,探讨二者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指出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规律目的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有内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1)两者以“和谐”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追求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坚持全面发展,即坚持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发展方面,人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并优化协调发展。最后,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强调坚持、追求和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两者以“以人为本”作为共同的价值主体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本。“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必须首先回答并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谁的利益。我们必须重视而不是忽略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在决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式时背离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严重的时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发展的人民性是发展的最高的尺度”作为最高衡量标准,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二者以“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才能为和谐和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增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蓬勃、向上发展,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振兴祖国。
二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共同的哲学基础
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两者的共同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观正以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自建国以来,我国对发展观的认识,对中国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思考与探索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从“大跃进”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最终形成,这一过程说明我们党对发展观的认识日益成熟、全面、科学,是我们党将唯物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科学的发展观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样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提倡以人为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上是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量彻底贯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当前在不断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必须提倡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其中虽然经济建设是基础,但决不能认为经济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
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要发生变化,所以有必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
(3)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得到持续并快速的发展,并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要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二是要不断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三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是要促进区域经济互利互惠,协调发展,搞活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又稳又快发展。五是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在体制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与进步的体制下,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使我国各项综合配套措施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章.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09,29(5).
[2]董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J].辽宁大学学报,2008,23(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规律目的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有内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1)两者以“和谐”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追求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坚持全面发展,即坚持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发展方面,人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并优化协调发展。最后,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强调坚持、追求和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两者以“以人为本”作为共同的价值主体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本。“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必须首先回答并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谁的利益。我们必须重视而不是忽略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在决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式时背离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严重的时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发展的人民性是发展的最高的尺度”作为最高衡量标准,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二者以“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才能为和谐和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增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蓬勃、向上发展,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振兴祖国。
二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共同的哲学基础
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两者的共同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观正以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自建国以来,我国对发展观的认识,对中国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思考与探索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从“大跃进”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最终形成,这一过程说明我们党对发展观的认识日益成熟、全面、科学,是我们党将唯物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科学的发展观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样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提倡以人为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上是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量彻底贯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当前在不断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必须提倡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其中虽然经济建设是基础,但决不能认为经济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
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要发生变化,所以有必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
(3)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得到持续并快速的发展,并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要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二是要不断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三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是要促进区域经济互利互惠,协调发展,搞活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又稳又快发展。五是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在体制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与进步的体制下,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使我国各项综合配套措施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章.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09,29(5).
[2]董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J].辽宁大学学报,200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