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提出应将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教育的观点,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专业教育;素质;人才培养
一、引言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先进科学技术必须有大量的优秀人才去研究开发和高效率、高效益的转化与应用。而高等工程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工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侧重于工程科研开发?还是侧重于工程技术管理?或者是侧重于工程技术的操作应用?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工程专科学生应该是:掌握多种知识、具备多种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的本意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后来则解释为:人先天所具有的及后天培养所得到的关于人的人格、能力、品德、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整体评价。由此可见,素质的概念往往表达的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人的模式。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赋予人才素质概念的内容是不相同的。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中,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人格和“六艺”的生活艺术,无疑就是有完美素质的人才。这是从社会、国家、政治需要的角度看待人才素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就体现了这样的人才素质观。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实施的教育改革,也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想模式。因此,教育本身就突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则更注重激发人的“潜能”,使受教育者在喜欢做而又能够做的事情上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使每一个学生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得到发展。毫无疑问,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的个性品质,使学生掌握“渔”的技能而终生受益。
三、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工程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技工学校(包括职业高中)、专科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大学、高等学院,培养工程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仅凭一技之长很难在当今社会大熔炉里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是:具备多种基础知识,掌握多种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在工作中具有勇于开拓、进取、实干的精神,有开放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文明教养,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对国家、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所以,专业教育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端正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培养的人才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就应该对社会、人类有着高度的责任感,有对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艰苦奋斗、勤奋工作的献身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在一些当代的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十分突出。一些学生认为:我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挣大钱。学习这门课程将来能挣钱我就学,否则毫无心思学习。存在学基础课不挣钱就不需要学习的错误观点。殊不知各科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相互之间具有渗透性。一门课程学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知识的学习。围绕着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关的课程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凭个人一时的兴趣和爱好,感兴趣就学,否则就不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只有和社会、他人紧密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只有对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二)拓宽专业、扩大知识面
我国的教育模式借鉴的是前苏联的教育模式,着重为工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程院校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很强,能很快适应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专业化分过细,人才的应变能力较差。现在的学生不能也不可能凭一种技能找工作。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今后人才的培养专业面要宽,几个专业可以合为一个,突出重点,培养综合型人才。对待这个问题,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限选课、自选课不能是无关紧要的课程,各系都可以推出本系的优秀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其它系的学生学习。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受系别和专业限制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多面手。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一只粉笔、一本教科书、几页讲义,一堂课。老师希望学生当堂就能解决问题,而学生呢?则希望老师讲的越详细、甚至不看书本和其它资料就能掌握所学知识。结果怎么样呢?效果不佳。老师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到。在这一点上要正确处理“鱼”和“渔”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改变过去只读一本教材,导致知识面过于狭窄,或者只听老师讲,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讲授应主要阐明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反映本课程的前沿课题、发展方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引导学生自学,广泛博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学校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学习硬件环境和场所,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自学能力。
(四)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老师要改变以往“抱着学生走”的做法,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走。减少授课学时,增加课外、实践及实验学时。老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去做?且不说做的正确与否,首先要看他敢不敢做、然后在看他会不会做。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去发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制作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五)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首先要打好基础。基础课服务与专业课,没有基础课服务的专业课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中间有这样一种错误倾向:基础课用处不大,没有专业课用处大。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在更高更宽的基础知识上,才能更好的去搞研究发展,能力才有进一步的提高。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基础课没学好,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最后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荒废了学业。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水平高、业务娴熟的优秀教师担任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通过知名学者到我校作学术报告,端正学习态度,认清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六)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今后的人才就业只能是人才适应社会。大学生走出校门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习的知识终生有所用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在校学习的知识有很大部分在日后的工作中要过时,而大量的新知识又需要他们重新学习。所以,在学校就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尽快的适应社会、服务与社会,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甚至改换专业。在今后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社会的发展。
(七)加快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更新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可谓是日新月异。知识的半衰期日益缩短,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投入生产使用。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亦应该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教材更新显得尤为紧迫,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了解科技发展
关键词:专业教育;素质;人才培养
一、引言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先进科学技术必须有大量的优秀人才去研究开发和高效率、高效益的转化与应用。而高等工程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工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侧重于工程科研开发?还是侧重于工程技术管理?或者是侧重于工程技术的操作应用?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工程专科学生应该是:掌握多种知识、具备多种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的本意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后来则解释为:人先天所具有的及后天培养所得到的关于人的人格、能力、品德、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整体评价。由此可见,素质的概念往往表达的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人的模式。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赋予人才素质概念的内容是不相同的。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中,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人格和“六艺”的生活艺术,无疑就是有完美素质的人才。这是从社会、国家、政治需要的角度看待人才素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就体现了这样的人才素质观。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实施的教育改革,也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想模式。因此,教育本身就突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则更注重激发人的“潜能”,使受教育者在喜欢做而又能够做的事情上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使每一个学生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得到发展。毫无疑问,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的个性品质,使学生掌握“渔”的技能而终生受益。
三、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工程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技工学校(包括职业高中)、专科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大学、高等学院,培养工程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仅凭一技之长很难在当今社会大熔炉里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是:具备多种基础知识,掌握多种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在工作中具有勇于开拓、进取、实干的精神,有开放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文明教养,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对国家、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所以,专业教育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端正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培养的人才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就应该对社会、人类有着高度的责任感,有对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艰苦奋斗、勤奋工作的献身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在一些当代的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十分突出。一些学生认为:我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挣大钱。学习这门课程将来能挣钱我就学,否则毫无心思学习。存在学基础课不挣钱就不需要学习的错误观点。殊不知各科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相互之间具有渗透性。一门课程学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知识的学习。围绕着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关的课程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凭个人一时的兴趣和爱好,感兴趣就学,否则就不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只有和社会、他人紧密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只有对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二)拓宽专业、扩大知识面
我国的教育模式借鉴的是前苏联的教育模式,着重为工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程院校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很强,能很快适应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专业化分过细,人才的应变能力较差。现在的学生不能也不可能凭一种技能找工作。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今后人才的培养专业面要宽,几个专业可以合为一个,突出重点,培养综合型人才。对待这个问题,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限选课、自选课不能是无关紧要的课程,各系都可以推出本系的优秀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其它系的学生学习。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受系别和专业限制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多面手。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一只粉笔、一本教科书、几页讲义,一堂课。老师希望学生当堂就能解决问题,而学生呢?则希望老师讲的越详细、甚至不看书本和其它资料就能掌握所学知识。结果怎么样呢?效果不佳。老师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到。在这一点上要正确处理“鱼”和“渔”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改变过去只读一本教材,导致知识面过于狭窄,或者只听老师讲,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讲授应主要阐明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反映本课程的前沿课题、发展方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引导学生自学,广泛博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学校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学习硬件环境和场所,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自学能力。
(四)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老师要改变以往“抱着学生走”的做法,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走。减少授课学时,增加课外、实践及实验学时。老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去做?且不说做的正确与否,首先要看他敢不敢做、然后在看他会不会做。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去发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制作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五)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首先要打好基础。基础课服务与专业课,没有基础课服务的专业课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中间有这样一种错误倾向:基础课用处不大,没有专业课用处大。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在更高更宽的基础知识上,才能更好的去搞研究发展,能力才有进一步的提高。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基础课没学好,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最后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荒废了学业。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水平高、业务娴熟的优秀教师担任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通过知名学者到我校作学术报告,端正学习态度,认清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六)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今后的人才就业只能是人才适应社会。大学生走出校门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习的知识终生有所用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在校学习的知识有很大部分在日后的工作中要过时,而大量的新知识又需要他们重新学习。所以,在学校就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尽快的适应社会、服务与社会,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甚至改换专业。在今后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社会的发展。
(七)加快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更新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可谓是日新月异。知识的半衰期日益缩短,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投入生产使用。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亦应该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教材更新显得尤为紧迫,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了解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