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表扬;随意性;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28—01
表扬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新课程改革也提倡教师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表扬的误区,即所渭的无效表扬,这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有时甚至会导致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下降。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表扬应该做到“四宜”和“四忌”,才能真正教书育人。
一、宜把握好表扬的角度,忌随意性
某人去拜访外国学者,带了礼物送给学者的小女儿。见了面,小女孩主动问好,并对友人赠送礼物表示感谢。友人见她满头金发,极其美丽可爱,随口夸道:“你真漂亮!”等小女孩走后,学者严肃地对他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请你向她道歉。”友人大惊。学者说:“因为你的赞美是不恰当的。你可以夸她懂礼貌,那是她通过努力应得到的表扬。而容貌的美是先天的,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获得。你夸她漂亮,这就会使她错误地认为:要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不需要努力,而是先天决定的。这对她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由此,笔者想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表扬学生:“你的音色真美!”“你的身体素质真棒!”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纠正了别人错误的学生这样表扬:“你真聪明!”这时,纠错者沾沾自喜,而回答错误的学生却情绪低落。这样的表扬也属于角度不当。教师表扬了一个学生,无形中打压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都害怕成为那个被暗指为不聪明的学生。随意性的表扬既不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也阻碍了学生正常的思维活动。
二、宜把握好表扬的力度。忌哗众取宠
某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一些数学题。对第一组的人,每做一题奖1美元。第二组不奖励。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呢?对,是第一组。实验结束后,在一段时间里,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人做题呢?还是第一组吗?似乎奖厉打已培养起做题的兴趣。实验结果恰恰相反,第二组里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过多的物质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一位老师让学生找文章某自然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就在句首,不需要反复揣摩。一学生找到后,教师表扬道:“你真了不起,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比上你。”其实,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回答,教师只需作一般性的表扬。在课堂上,电有这样的表扬——全班同学竖起大拇指,朝着一位同学喊:“嗨,嗨,你真悻!”其实,表扬并不是力度越大越好。如果不论事情大小,都是浓笔重彩,大肆宣扬,过高的评价会让学生产生虚假做作、言过其实、哗众取宠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只有把握好不同情况下的表扬力度,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产生共鸣效应,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效。
三、宜把握好表扬的密度,忌过多过滥
学生常常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往往被教师或同伴的批评或表扬断左右。一般来说,教师的表扬可以适当多一些,只要不是为了表扬而表扬,都可以产生良好的刺激强化作用,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效果会更明显。但表扬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表扬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过于频繁的表扬,也会降低表扬的价值,使得学生觉得唾手可得而不再珍惜。这时候学生对于表扬,往往会失去敏感性。另外,在一味的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缺乏耐挫力。因此,教师要把握和控制好表扬的密度。
四、宜把握好表扬的信度,忌无针对性
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提出的期望激励理论认为,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任务才能受到精神的、物质的奖励。当人们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
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学生有了良好表现之后,针对事情本身进行表扬,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语文课上,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教师给予表扬:“你读得真好。”这样简单的表扬是笼统而模糊的,究竟好在哪里?读得好的地方得不到肯定,不好的地方得不到指导,把握不当的地方却得到了教师的认同。这种不分是非的表扬是空泛的、无原则的,不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无法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还会模糊学生的认识。
编辑:董向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28—01
表扬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新课程改革也提倡教师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表扬的误区,即所渭的无效表扬,这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有时甚至会导致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下降。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表扬应该做到“四宜”和“四忌”,才能真正教书育人。
一、宜把握好表扬的角度,忌随意性
某人去拜访外国学者,带了礼物送给学者的小女儿。见了面,小女孩主动问好,并对友人赠送礼物表示感谢。友人见她满头金发,极其美丽可爱,随口夸道:“你真漂亮!”等小女孩走后,学者严肃地对他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请你向她道歉。”友人大惊。学者说:“因为你的赞美是不恰当的。你可以夸她懂礼貌,那是她通过努力应得到的表扬。而容貌的美是先天的,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获得。你夸她漂亮,这就会使她错误地认为:要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不需要努力,而是先天决定的。这对她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由此,笔者想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表扬学生:“你的音色真美!”“你的身体素质真棒!”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纠正了别人错误的学生这样表扬:“你真聪明!”这时,纠错者沾沾自喜,而回答错误的学生却情绪低落。这样的表扬也属于角度不当。教师表扬了一个学生,无形中打压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都害怕成为那个被暗指为不聪明的学生。随意性的表扬既不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也阻碍了学生正常的思维活动。
二、宜把握好表扬的力度。忌哗众取宠
某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一些数学题。对第一组的人,每做一题奖1美元。第二组不奖励。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呢?对,是第一组。实验结束后,在一段时间里,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人做题呢?还是第一组吗?似乎奖厉打已培养起做题的兴趣。实验结果恰恰相反,第二组里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过多的物质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一位老师让学生找文章某自然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就在句首,不需要反复揣摩。一学生找到后,教师表扬道:“你真了不起,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比上你。”其实,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回答,教师只需作一般性的表扬。在课堂上,电有这样的表扬——全班同学竖起大拇指,朝着一位同学喊:“嗨,嗨,你真悻!”其实,表扬并不是力度越大越好。如果不论事情大小,都是浓笔重彩,大肆宣扬,过高的评价会让学生产生虚假做作、言过其实、哗众取宠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只有把握好不同情况下的表扬力度,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产生共鸣效应,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效。
三、宜把握好表扬的密度,忌过多过滥
学生常常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往往被教师或同伴的批评或表扬断左右。一般来说,教师的表扬可以适当多一些,只要不是为了表扬而表扬,都可以产生良好的刺激强化作用,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效果会更明显。但表扬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表扬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过于频繁的表扬,也会降低表扬的价值,使得学生觉得唾手可得而不再珍惜。这时候学生对于表扬,往往会失去敏感性。另外,在一味的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缺乏耐挫力。因此,教师要把握和控制好表扬的密度。
四、宜把握好表扬的信度,忌无针对性
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提出的期望激励理论认为,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任务才能受到精神的、物质的奖励。当人们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
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学生有了良好表现之后,针对事情本身进行表扬,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语文课上,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教师给予表扬:“你读得真好。”这样简单的表扬是笼统而模糊的,究竟好在哪里?读得好的地方得不到肯定,不好的地方得不到指导,把握不当的地方却得到了教师的认同。这种不分是非的表扬是空泛的、无原则的,不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无法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还会模糊学生的认识。
编辑: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