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舶来品,而且还是很正宗的。”“海归书记”郑利平坐在临窗的沙发前,调侃地对我说。冬日的上午,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洒满一地。办公室里显得明亮,他心中是一片明净。
作为中国最年轻一代的政府高级官员,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学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学士、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梅森班(MPA,Mason)硕士、梅森院士和南开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在广东省“第三世界”——地处粤西的云浮市,这位“梅森院士”已经历练了整整八年。也许他在国外经历了正规的教育,郑利平特别在意保持国际眼光。他为中央2000年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有“国际思维,战略眼光”的要求大声叫好。八年中,他以新思维从政,屡有创新,于是,“海归市长”、“海归书记”的报道,频频出现在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中。
一身儒雅之气的郑利平,说话不紧不慢,带着浓重的潮汕口音,有时,忽然会用非常流利的英语引经用典。这个年轻的市委书记,工作中常常是行动果断、雷厉风行,令人敬畏。而此时,“海归书记”少了些许犀利,多了些书卷气。谈论起文化艺术,他发亮的眼神中,透出了文人的洒脱和浪漫,还有那文人的傲骨。
人生有时就像一部交响乐,乐章中常常是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和发展变化,组成了和谐美妙的音响效果。郑利平就像一部交响曲,他的乐章是多色彩的:“存一身正气为官,观世事一心笃学,养心智泼墨丹青”,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政务繁忙的官员,闲暇时,他铺纸挥毫,泼墨丹青几十年不辍,天道酬勤,终成一家。
郑利平见我不时看着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精印的徐青藤的画,便笑着说:“好东西挂在这养气!”
可在他的画中,“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花鸟画《清影》,就折射出了一个心灵的境界。寥寥数笔,几枝秀竹传神般地破“墙”而入,墨气所射,四表无穷……在他的《述古逸翰》、《郑利平画册二》画册中,有着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笔致旷达的灵气;还有那卷舒取合,寒塘雁迹的自然神韵。我欣赏他那“雄强而不浮的点画,寓意风骨的结构,豁达天成的章法,以及爽爽有神的风采”,又深为“丘壑成于胸中,寤发之于笔墨,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的才气所折服。
我想象不出,“海归书记”何能在政务缠身、文山会海中,做到心无旁鹜,达到美学上“静照”的至上境界?没有抱负、没有大气,没有胸襟,没有才气,何有艺术空灵飘来?何能做到创作中与世事暂时绝缘、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又何能从超尘脱俗中走出?曾有文艺批评家这样评论郑利平是“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业余艺术家,他们的成就将进入并将改变当代美术史”的代表人物。
艺术,需有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精神是有如雕塑般的无数形象;一是“醉”,醉的境界犹如音乐般的无比豪情。而郑利平却从绘画中悟出艺术以外的为人从政之道,此所谓“功夫在诗外”。他用艺术家的激情投身工作,用画家的构图章法谋篇布局,用独特的创意描绘云浮的未来。“海归书记”在从政、治学、丹青上走出了自己的路……
(一)
在云浮,我耳闻了“市长不抓经济”、“党政机关不设围墙”的“故事”。
原来,郑利平一到云浮工作就鲜明地提出,政府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要重视发展基础工作,要抓政府队伍建设,为社会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因此每次大会小会,这位南开大学的西方经济学博士强调得最多的是“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要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郑利平施行的这套先进科学的管理体制,一些干部存在着很多模糊认识。对他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是“市长不抓经济”。
作为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梅森院士的郑利平,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定位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说:“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引进了国外许多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在国外,许多工作讲究的就是管理,而我们,更多的是讲自然科学,讲技术,很少有人讲管理,而忽略了技术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改革等等。”
“我认为,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课题亟需解决,那就是在宏观管理上要多学一点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做法。市场经济这个提法,过去我们曾走入过思想误区。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很多改革和实践中就碰到了这些问题。”
早在哈佛就读时,郑利平已广泛涉猎了从经济学、政治学到管理科学的许多学术领域。回国后,为使思想观念、学识不过时,他特别在意保持国际眼光。每天除了看BBC频道了解世界动态外,还订阅了《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华盛顿邮报》《读者文摘》、《科学美国》等刊物,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的最新发展。
坚定的信念,促使郑利平在云浮很多领域率先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为解决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云浮市开展了“城乡教育待遇公平、农民参加医保、智力扶贫、民主阳光村务”四大改革;开始在经济管理中变政府主导型为政府服务型、破除行政垄断和行业非法垄断等改革,短短几年,这个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年财政收入,就走进了全省的先进行列。
2003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郑利平:“海归”市长的“从政经”》的长篇访谈录,紧接着,12月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人民论坛”又刊发了《怎样抓经济》的评论文章,文章说:“最近,人民日报报道了广东云浮市市长郑利平的事迹,郑利平曾经当选深圳市首届杰出青年企业家,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他上任四年来,云浮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出色业绩,不过,这位市长的领导经验却是‘不抓经济’。”
文章说:“市长不抓经济,乍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他所说的‘不抓经济’,是就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而言的,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着力抓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二是着力抓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最大效益。这个经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政府和领导干部怎样抓经济……”
这一切,都验证了郑利平那具有超前意识的改革思路。
在云浮党政机关大楼前的绿地上,每天清晨,都有大批市民在此晨练,老人在活动散步,其乐融融。这里没有围墙,没有警备森严。
原来,云浮市在党政机关大楼是否修建围墙一事上产生过很多争执。有人说,政府大楼没有围墙将失去威严,更有人担心机关被盗或有市民闹事捣乱。然而,在市委、市政府坚持下,办公大楼没修围墙。不但如此,大楼前的广场及花园,成了公共绿地,全天候开放,领导干部的住房楼、市委“迎宾楼”宾馆及接待中心,全都对市民开放,老百姓可自由出入。对此,郑利平说,“领导干部不应该人为地与百姓拉开距离,公仆和百姓和谐相处,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新城市要有新形象,现代领导要有现代作风。怕群众,怕出事,把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隔离起来, 是自信心不够、能力不足的表现。不建围墙,不把自己与市民隔开,不仅符合建设透明政府、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透明政府、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
改革,使云浮这个丰美之地,在短短几年中,成为了老百姓的诗意栖居之城。青山绿水间,凤凰来仪……
(二)
“当今时代,是经济文化共容的时代。如果脱离了文化抓经济,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现在,管理中有文化、经济中有文化、人类的劳动中充满着文化,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文化是可怕的。”“海归书记”深谙此理,为此,他试图用文化去感染身边的干部。他认为,文化应该体现在人的精神上、人的面貌上乃至整个城市的文明素质上。为此,当中央提出领导干部要有“战略眼光,国际思维”时,他非常激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央提的非常到位。他更感知识延续的重要性。
郑利平长期吃住在公寓里,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观世事潜心治学,他专心研究党内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这些年,他笔耕不辍,写就不少颇有见解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看书、画画、著书、写文章,几乎占去他所有的闲暇时间。
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一年里,他研究了大量的时事与政治,写就数十篇论文,许多观点提法及论点超前,颇有见地。其中,《腐败成因的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论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59岁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发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当前我国反腐败战略的初步构想》发表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杂志;《权利与寻租》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隐患》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特别是18万字的、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腐败经济学分析》一书,运用经济学方法,对腐败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准确地诠释了“腐败概念的准确界定、腐败与寻租、腐败的成因以及20年来腐败的发展和特征”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去年,他新写的论文获得了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成为全省党政干部中唯一的获奖者。
知识的积累缘于郑利平自幼勤奋好学和对知识的广泛涉猎,而对政治与经济的见地,则得益于哈佛的研究生生涯为他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哈佛肯尼迪学院梅森硕士班是专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领导人的。我们熟知的香港特首曾荫权、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均毕业于梅森硕士班。去年一年里,梅森班更是出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新任墨西哥总统、利比里亚总统三位政要。因此,学院的入学门槛非常高,并且从不接受政府的推荐,入学全凭实力。郑利平在经济学家王一江和马洪等的推荐下,考进了世界闻名的梅森班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进了哈佛后,很快他就成为学生中有影响的人物。在学院里,郑利平还有过一段不平常的经历。
那年,中国国家元首到访美国,选择在哈佛演讲。美国政府非常紧张,因为学院的政治主见鱼龙混杂,生怕出意外。果然,肯尼迪学院的学生会发出公开信,要求以全体学生的名义签名,致信哈佛大学校长进行抵制,学生会甚至扬言要将此信递交美国国会进行阻止。
郑利平觉得气氛不对,便在网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学生会根本不听,于是他就抵制签名,并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学生会如果要写公开信,必须注明除了郑利平之外。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公开与学生会主席对峙。
“在肯尼迪学院里,如果讲中国问题,我是最大的专家,你们都不懂。这几天你们的所作所为提醒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常识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有常识的,没有常识,就是超级侮辱!”郑利平慷慨激昂,并引用了美国南北战争来说明西藏问题。一番演讲后,很多人开始支持郑利平。最后,学生会决定与邓利平公开辩论,辩论之后马上投票决定。结果,郑利平方大获全胜,以18比5、3票弃权的优势战胜了学生会主席,迫使他的动议流产。这件事,曾一度引起美国及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追踪报道。
厚实的学术基础,丰富的经历,使郑利平在“海归市长”乃至“海归书记”的岗位上获益非浅。他说:“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注重文化,而且也很有文化底蕴。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既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我认为,知识并不等同于文化。我们现在有些干部,有专业的没知识,有知识的没文化。说到底,最缺乏的是文化。文化不应该停留在知识上,领导干部需要有独到的文化。”
郑利平的这番话,使我想起了另一位“文化书记”的心悟:“干工作如同搞艺术,掌握了谋篇布局,掌握了节奏与强弱,就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地变压力为激情,变浮躁为沉稳。我们不是圣人,也不是超人,我们仅仅是普通人而已,我们是在压力之下的创造者,也是压力的承受者。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现代美学素养,领导的方式应该逐渐向艺术的形式接近。”这与郑利平所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作为云浮市最高“父母官”的郑利平,流露出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执政能力上的洒脱,犹如他的画作,灵动与厚拙并举。他的思绪,已将经济与文化紧密相连,更为继承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感到重任在肩……
(三)
郑利平的身上,有着双重叠影:既有超前的现代意识,也有浓郁的传统思想的影子。泼墨丹青,便是他一生精神生活的需要,陶冶情操的方式,充实自己的追求。这是一种文化激情在内心的碰撞后所产生出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一种健康生活情趣的写照。
出身于国画之乡的郑利平,从小深受画坛名家、丹青高手的熏陶,以至喜欢上画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早在读大学时,郑利平受到科技兴国的影响,转学理工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踏上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他又开始重拾画笔,临摹石涛、八大、徐青藤、吴昌硕、黄宾虹等古今巨匠的画。十几年后,他以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见解,深得吴、黄精义。他的画被哈佛大学、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许多地方收藏。
郑利平的画作,常常表现出很大的跨度,有的灵秀,有的厚拙,有的娴静,有的雄浑。不管跨度有多大,其中都饱含着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一种精神体。从“张六尺”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起伏,可以揣摩他的心境。有的作品思想空灵、有的笔墨酣畅,直抒胸臆,因而很具生命力。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髓尽在此言中。
从“写实”到“传神”再到“妙悟”,实为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郑利平一生之追求。他对自己的过去,客观上总是在否定。每次火花闪现后,停笔一段时间马上就有新悟,这新悟,就是深思熟虑的东西,是对过去的自我超越。他的画作《春来发几枝》、《久居洛阳惊野香》、《香江之恋》等,都透出了自我超越后的那种“清风淡雅,空灵自然,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之气韵。
郑利平说:“画家用‘笔沿古意,文写今情’来强调传统技术规范与现代人审美的结合……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与古人不同了,所以我的画,总是在思变,每个时期的不同感受都会在画中体现出来,表现手法有了新的创意,所以跨度非常大。我似乎总是在否定自己,今年的东西,可能将自己的过去一概否定。因为工作忙,我的画作不是很多,但是,每个时期的思想、情感的细微变化,总会融入画中,流淌在笔端之中。”
“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是一代丹青高手之追求。
这使我想起希腊哲学家的一段话:“艺术家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郑利平先生悟到了这点。
如同他的画作,“海归书记”在从政、治学中的每一笔,似乎都可以解读。
作为中国最年轻一代的政府高级官员,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学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学士、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梅森班(MPA,Mason)硕士、梅森院士和南开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在广东省“第三世界”——地处粤西的云浮市,这位“梅森院士”已经历练了整整八年。也许他在国外经历了正规的教育,郑利平特别在意保持国际眼光。他为中央2000年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有“国际思维,战略眼光”的要求大声叫好。八年中,他以新思维从政,屡有创新,于是,“海归市长”、“海归书记”的报道,频频出现在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中。
一身儒雅之气的郑利平,说话不紧不慢,带着浓重的潮汕口音,有时,忽然会用非常流利的英语引经用典。这个年轻的市委书记,工作中常常是行动果断、雷厉风行,令人敬畏。而此时,“海归书记”少了些许犀利,多了些书卷气。谈论起文化艺术,他发亮的眼神中,透出了文人的洒脱和浪漫,还有那文人的傲骨。
人生有时就像一部交响乐,乐章中常常是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和发展变化,组成了和谐美妙的音响效果。郑利平就像一部交响曲,他的乐章是多色彩的:“存一身正气为官,观世事一心笃学,养心智泼墨丹青”,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政务繁忙的官员,闲暇时,他铺纸挥毫,泼墨丹青几十年不辍,天道酬勤,终成一家。
郑利平见我不时看着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精印的徐青藤的画,便笑着说:“好东西挂在这养气!”

可在他的画中,“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花鸟画《清影》,就折射出了一个心灵的境界。寥寥数笔,几枝秀竹传神般地破“墙”而入,墨气所射,四表无穷……在他的《述古逸翰》、《郑利平画册二》画册中,有着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笔致旷达的灵气;还有那卷舒取合,寒塘雁迹的自然神韵。我欣赏他那“雄强而不浮的点画,寓意风骨的结构,豁达天成的章法,以及爽爽有神的风采”,又深为“丘壑成于胸中,寤发之于笔墨,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的才气所折服。
我想象不出,“海归书记”何能在政务缠身、文山会海中,做到心无旁鹜,达到美学上“静照”的至上境界?没有抱负、没有大气,没有胸襟,没有才气,何有艺术空灵飘来?何能做到创作中与世事暂时绝缘、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又何能从超尘脱俗中走出?曾有文艺批评家这样评论郑利平是“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业余艺术家,他们的成就将进入并将改变当代美术史”的代表人物。
艺术,需有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精神是有如雕塑般的无数形象;一是“醉”,醉的境界犹如音乐般的无比豪情。而郑利平却从绘画中悟出艺术以外的为人从政之道,此所谓“功夫在诗外”。他用艺术家的激情投身工作,用画家的构图章法谋篇布局,用独特的创意描绘云浮的未来。“海归书记”在从政、治学、丹青上走出了自己的路……
(一)
在云浮,我耳闻了“市长不抓经济”、“党政机关不设围墙”的“故事”。
原来,郑利平一到云浮工作就鲜明地提出,政府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要重视发展基础工作,要抓政府队伍建设,为社会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因此每次大会小会,这位南开大学的西方经济学博士强调得最多的是“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要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郑利平施行的这套先进科学的管理体制,一些干部存在着很多模糊认识。对他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是“市长不抓经济”。
作为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梅森院士的郑利平,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定位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说:“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引进了国外许多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在国外,许多工作讲究的就是管理,而我们,更多的是讲自然科学,讲技术,很少有人讲管理,而忽略了技术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改革等等。”
“我认为,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课题亟需解决,那就是在宏观管理上要多学一点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做法。市场经济这个提法,过去我们曾走入过思想误区。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很多改革和实践中就碰到了这些问题。”
早在哈佛就读时,郑利平已广泛涉猎了从经济学、政治学到管理科学的许多学术领域。回国后,为使思想观念、学识不过时,他特别在意保持国际眼光。每天除了看BBC频道了解世界动态外,还订阅了《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华盛顿邮报》《读者文摘》、《科学美国》等刊物,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的最新发展。
坚定的信念,促使郑利平在云浮很多领域率先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为解决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云浮市开展了“城乡教育待遇公平、农民参加医保、智力扶贫、民主阳光村务”四大改革;开始在经济管理中变政府主导型为政府服务型、破除行政垄断和行业非法垄断等改革,短短几年,这个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年财政收入,就走进了全省的先进行列。
2003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郑利平:“海归”市长的“从政经”》的长篇访谈录,紧接着,12月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人民论坛”又刊发了《怎样抓经济》的评论文章,文章说:“最近,人民日报报道了广东云浮市市长郑利平的事迹,郑利平曾经当选深圳市首届杰出青年企业家,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他上任四年来,云浮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出色业绩,不过,这位市长的领导经验却是‘不抓经济’。”
文章说:“市长不抓经济,乍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他所说的‘不抓经济’,是就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而言的,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着力抓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二是着力抓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最大效益。这个经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政府和领导干部怎样抓经济……”
这一切,都验证了郑利平那具有超前意识的改革思路。
在云浮党政机关大楼前的绿地上,每天清晨,都有大批市民在此晨练,老人在活动散步,其乐融融。这里没有围墙,没有警备森严。
原来,云浮市在党政机关大楼是否修建围墙一事上产生过很多争执。有人说,政府大楼没有围墙将失去威严,更有人担心机关被盗或有市民闹事捣乱。然而,在市委、市政府坚持下,办公大楼没修围墙。不但如此,大楼前的广场及花园,成了公共绿地,全天候开放,领导干部的住房楼、市委“迎宾楼”宾馆及接待中心,全都对市民开放,老百姓可自由出入。对此,郑利平说,“领导干部不应该人为地与百姓拉开距离,公仆和百姓和谐相处,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新城市要有新形象,现代领导要有现代作风。怕群众,怕出事,把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隔离起来, 是自信心不够、能力不足的表现。不建围墙,不把自己与市民隔开,不仅符合建设透明政府、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透明政府、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
改革,使云浮这个丰美之地,在短短几年中,成为了老百姓的诗意栖居之城。青山绿水间,凤凰来仪……
(二)
“当今时代,是经济文化共容的时代。如果脱离了文化抓经济,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现在,管理中有文化、经济中有文化、人类的劳动中充满着文化,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文化是可怕的。”“海归书记”深谙此理,为此,他试图用文化去感染身边的干部。他认为,文化应该体现在人的精神上、人的面貌上乃至整个城市的文明素质上。为此,当中央提出领导干部要有“战略眼光,国际思维”时,他非常激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央提的非常到位。他更感知识延续的重要性。
郑利平长期吃住在公寓里,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观世事潜心治学,他专心研究党内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这些年,他笔耕不辍,写就不少颇有见解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看书、画画、著书、写文章,几乎占去他所有的闲暇时间。
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一年里,他研究了大量的时事与政治,写就数十篇论文,许多观点提法及论点超前,颇有见地。其中,《腐败成因的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论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59岁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发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当前我国反腐败战略的初步构想》发表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杂志;《权利与寻租》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隐患》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特别是18万字的、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腐败经济学分析》一书,运用经济学方法,对腐败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准确地诠释了“腐败概念的准确界定、腐败与寻租、腐败的成因以及20年来腐败的发展和特征”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去年,他新写的论文获得了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成为全省党政干部中唯一的获奖者。
知识的积累缘于郑利平自幼勤奋好学和对知识的广泛涉猎,而对政治与经济的见地,则得益于哈佛的研究生生涯为他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哈佛肯尼迪学院梅森硕士班是专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领导人的。我们熟知的香港特首曾荫权、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均毕业于梅森硕士班。去年一年里,梅森班更是出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新任墨西哥总统、利比里亚总统三位政要。因此,学院的入学门槛非常高,并且从不接受政府的推荐,入学全凭实力。郑利平在经济学家王一江和马洪等的推荐下,考进了世界闻名的梅森班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进了哈佛后,很快他就成为学生中有影响的人物。在学院里,郑利平还有过一段不平常的经历。
那年,中国国家元首到访美国,选择在哈佛演讲。美国政府非常紧张,因为学院的政治主见鱼龙混杂,生怕出意外。果然,肯尼迪学院的学生会发出公开信,要求以全体学生的名义签名,致信哈佛大学校长进行抵制,学生会甚至扬言要将此信递交美国国会进行阻止。
郑利平觉得气氛不对,便在网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学生会根本不听,于是他就抵制签名,并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学生会如果要写公开信,必须注明除了郑利平之外。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公开与学生会主席对峙。
“在肯尼迪学院里,如果讲中国问题,我是最大的专家,你们都不懂。这几天你们的所作所为提醒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常识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有常识的,没有常识,就是超级侮辱!”郑利平慷慨激昂,并引用了美国南北战争来说明西藏问题。一番演讲后,很多人开始支持郑利平。最后,学生会决定与邓利平公开辩论,辩论之后马上投票决定。结果,郑利平方大获全胜,以18比5、3票弃权的优势战胜了学生会主席,迫使他的动议流产。这件事,曾一度引起美国及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追踪报道。
厚实的学术基础,丰富的经历,使郑利平在“海归市长”乃至“海归书记”的岗位上获益非浅。他说:“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注重文化,而且也很有文化底蕴。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既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我认为,知识并不等同于文化。我们现在有些干部,有专业的没知识,有知识的没文化。说到底,最缺乏的是文化。文化不应该停留在知识上,领导干部需要有独到的文化。”
郑利平的这番话,使我想起了另一位“文化书记”的心悟:“干工作如同搞艺术,掌握了谋篇布局,掌握了节奏与强弱,就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地变压力为激情,变浮躁为沉稳。我们不是圣人,也不是超人,我们仅仅是普通人而已,我们是在压力之下的创造者,也是压力的承受者。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现代美学素养,领导的方式应该逐渐向艺术的形式接近。”这与郑利平所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作为云浮市最高“父母官”的郑利平,流露出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执政能力上的洒脱,犹如他的画作,灵动与厚拙并举。他的思绪,已将经济与文化紧密相连,更为继承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感到重任在肩……
(三)
郑利平的身上,有着双重叠影:既有超前的现代意识,也有浓郁的传统思想的影子。泼墨丹青,便是他一生精神生活的需要,陶冶情操的方式,充实自己的追求。这是一种文化激情在内心的碰撞后所产生出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一种健康生活情趣的写照。
出身于国画之乡的郑利平,从小深受画坛名家、丹青高手的熏陶,以至喜欢上画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早在读大学时,郑利平受到科技兴国的影响,转学理工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踏上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他又开始重拾画笔,临摹石涛、八大、徐青藤、吴昌硕、黄宾虹等古今巨匠的画。十几年后,他以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见解,深得吴、黄精义。他的画被哈佛大学、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许多地方收藏。
郑利平的画作,常常表现出很大的跨度,有的灵秀,有的厚拙,有的娴静,有的雄浑。不管跨度有多大,其中都饱含着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一种精神体。从“张六尺”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起伏,可以揣摩他的心境。有的作品思想空灵、有的笔墨酣畅,直抒胸臆,因而很具生命力。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髓尽在此言中。
从“写实”到“传神”再到“妙悟”,实为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郑利平一生之追求。他对自己的过去,客观上总是在否定。每次火花闪现后,停笔一段时间马上就有新悟,这新悟,就是深思熟虑的东西,是对过去的自我超越。他的画作《春来发几枝》、《久居洛阳惊野香》、《香江之恋》等,都透出了自我超越后的那种“清风淡雅,空灵自然,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之气韵。
郑利平说:“画家用‘笔沿古意,文写今情’来强调传统技术规范与现代人审美的结合……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与古人不同了,所以我的画,总是在思变,每个时期的不同感受都会在画中体现出来,表现手法有了新的创意,所以跨度非常大。我似乎总是在否定自己,今年的东西,可能将自己的过去一概否定。因为工作忙,我的画作不是很多,但是,每个时期的思想、情感的细微变化,总会融入画中,流淌在笔端之中。”
“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是一代丹青高手之追求。
这使我想起希腊哲学家的一段话:“艺术家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郑利平先生悟到了这点。
如同他的画作,“海归书记”在从政、治学中的每一笔,似乎都可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