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80例临床观察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y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对氯胺酮符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索。 方法 选择在我院2012年五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儿科住院的下腹、会阴、下肢部位将进行手术的患儿80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并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此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均为40例。对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的常规麻醉的方法,对观察组的患儿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的麻醉方法。对患儿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进行观察,同时对于患儿在手术后的清醒时间,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和手术之后的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手术中的HR观察可以发现,在手术中两组患儿的HR明显上升,手术后10min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HR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与麻醉前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0min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MAP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与麻醉前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没有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可以发现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效果要优于氯胺酮麻醉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实践推广。
  【关键词】 氯胺酮 丙泊酚 骶管麻醉 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38-01
  小儿骶管麻醉在临床上对患儿具有止痛完善、肌松满意等优点,但是由于小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很难积極地配合治疗,因而在对小儿患者进行骶管麻醉的操作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小儿患者辅助镇静剂以及全麻药。文章对在我院下腹、会阴、下肢部位将进行手术的患儿80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通过将氯胺酮符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与单纯的氯胺酮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儿在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以及手术之后的不良反应和清醒时间,可以发现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单纯的氯胺酮麻醉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五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儿科住院的下腹、会阴、下肢部位将进行手术的患儿80例,该80例患儿的ASA为I—II级,患儿的年龄均在3岁以下。这80名患儿中,需要进行疝修补术的患儿有20例,鞘膜翻转术1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环肌切开术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肛门闭锁成形术5例。这些手术的手术时间大约都在30——160min之间,患儿的体重均在2.84—17kg之间,平均体重为13.2岁,患儿的年龄在5—d—3岁。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此8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的氯胺酮麻醉方法,对观察组患儿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的麻醉方法。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进行手术前都应当禁食6h左右,禁饮4h左右。在手术前30min对患儿肌肉注射阿托品以及安定,用量分别为0.02mg/kg和0.2mg/kg。在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对对照组患者以丙泊酚(2mg/kg)维持麻醉下进行骶管麻醉,对观察组患儿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并常规面罩供养3L/min,接监护仪监测患儿的生命征,待患儿入睡,并且睫毛反射消失之后,改变患儿的体位取侧卧位,采用改良法骶管穿刺,成功后一次性注入0.25%罗哌卡因(3mg/kg),并常规加用1:20万肾上腺素[1]。在患儿的骶管阻滞满意之后,便开始对患儿进行手术。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应当适当地根据患儿在术中的体动情况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适当地维持麻醉效果,并进行补液。同时还需要对患儿在麻醉前、手术中、手术后1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患儿在麻醉前、手术中、手术后1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等数据。
  2 结果
  2.1 根据一般资料对两组进行比较
  两组之间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在对观察组患儿进行肌肉注射7—9mg/kg后,患儿都在3-5min之内安然入睡,观察组患儿在之后的骶管麻醉穿刺一次成功,患儿的麻醉平面固定于胸4以下,患儿在手术过程中呼吸稳定,较为安静。对照组中的患儿在体动时需要进行丙泊酚的追加(1—2mg/mg),其中有两例患者在手术期间出现了呼吸抑制的现象,脉搏氧饱和度低于85%,需要使用面罩进行辅助呼吸。
  2.2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变化
其他文献
2004-2005年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研究奶牛不同放牧强度及放牧制度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新麦草和蓝茎冰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人工草地土壤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