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美术,音乐在教育角度说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笔者基于舞蹈、美术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尝试将这两种艺术融入音乐课堂,引入日常教学中,起辅导作用,促进音乐教学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关键词:舞蹈;画;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117-01
舞蹈、美术,音乐在教育角度说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分别从肢体触觉,视觉和听觉上感染艺术的美丽,教育者借此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作为一名一线小学音乐教师,笔者尝试将这两种艺术融入音乐课堂,不在是单独的画或者是舞蹈,而是画和舞蹈交融性的引入日常教学中,促进音乐教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肢体动作,视觉,思维想象中体会音乐的多姿多彩,感知音乐中的美。
一、“视觉”中的音乐美
舞蹈、美术都是视觉艺术,是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一种活动。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是它们的灵魂。学生在伴随音乐观看舞、画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感受音乐情境、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当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内心的神韵美。
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中,用欣赏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来导入,使学生对蒙古族的音乐有了一定的感受外,同时对蒙古族舞有了基本的了解,让学生享受蒙古族舞蹈灵活、朴实、矫健、舞姿富有雕塑式的造型美(包含了美术的元素)。使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景,活跃其思维、发展其智力。紧接着在《草原就是我的家》的伴奏音乐下,欣赏一幅幅美丽的草原图景,身临其境地感受蒙古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更重要是在之后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学生不仅情绪欢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兴趣极浓;而且演唱歌曲时能不自觉地用豪爽、明亮的声音演唱。教学中,通过对舞蹈、美术的“看”,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音色的把握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思维”中的音乐美
借助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逐步帮助学生在思维的“想象”中理解音乐。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音乐美。通过仔细聆听和直观教学唤起了他们的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从静态的感受到动态的外化,表现出对音乐的体验,初步感受到音乐的欢快和有趣。虽然这些愉悦之情,仅仅是生理上的、感官上的,但却是音乐美感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这种初级的生理感受,更为高级的情感和想象活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在学习三年级第六册中《甜甜的秘密》一课中,歌曲中带有前八分休止的节奏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如:33 01 33 01 | 50 30 3- |),且三年级学生对前八分休止的概念是模糊的,对它的掌握还停在模仿的层面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直接传授“前八分休止”的概念,更不能以说教的形式来教学。这时,可以通过形体舞蹈的形象与学生的想象相结合,以这种形象且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教学。首先,我们可以结合歌词,师边唱:“悄悄 0地 悄悄 0地 | 悄0 悄0 地-| ” 边做出孩子捧着橘子走路的形体动作,让学生在休止符中体会“悄悄”走路的样子从而联想到歌曲意境。然后,让学生在联想中去模仿、体验,最终使学生在形体动作中体会到休止符的含义。
三、“肢体”中的音乐美
合理运用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用肢体动作,在动作中表现音乐。音乐中的“肢体动作”包括做游戏、做律动、做表演及节奏乐器训练等。目的是让低年级小朋友对音乐的内在理解,通过外在的各种手段加以表现,使学生的内心溢于言表。
在第六册《剪羊毛》一课中,在发声练习的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找天上的白云,通过嘴来“吹吹白云”来练习气息,用手来“飘飘白云”体会高位置发声的演唱状态。在学唱歌曲的环节时,可以让学生随音乐的高低变化来“剪剪羊毛”,在上上下下的律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歌曲意境并且解决了音程大跳的难点。
四、“创编”中的音乐美
合理运用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逐步锻炼学生在自我“创编”中感受音乐美。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所创设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草原上》一课中,当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特意安排了一个创编的环节,这个环节中,首先请同学们随音乐欣赏一副副热闹欢腾的草原图片,通过音、画的引导,使学生置身于大草原中,身临其境。随后,请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模仿图中的舞蹈动作(骑马、摔跤、射箭等)。学生在体验中不仅体会草原上热闹的氛围,还感受出各种动作的节奏是各不相同的。接着,让学生开始创编节奏,分成三组组分别来编出骑马、摔跤、射箭的节奏。
通过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合理运用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融合的辅助作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美的欲望。音乐课堂在画中流淌,音乐课堂在舞动中舒展身姿,音乐课堂在画和舞蹈的结合中,形象地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02(05)
[2] 晓其.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人民出版社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舞蹈;画;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117-01
舞蹈、美术,音乐在教育角度说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分别从肢体触觉,视觉和听觉上感染艺术的美丽,教育者借此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作为一名一线小学音乐教师,笔者尝试将这两种艺术融入音乐课堂,不在是单独的画或者是舞蹈,而是画和舞蹈交融性的引入日常教学中,促进音乐教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肢体动作,视觉,思维想象中体会音乐的多姿多彩,感知音乐中的美。
一、“视觉”中的音乐美
舞蹈、美术都是视觉艺术,是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一种活动。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是它们的灵魂。学生在伴随音乐观看舞、画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感受音乐情境、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当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内心的神韵美。
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中,用欣赏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来导入,使学生对蒙古族的音乐有了一定的感受外,同时对蒙古族舞有了基本的了解,让学生享受蒙古族舞蹈灵活、朴实、矫健、舞姿富有雕塑式的造型美(包含了美术的元素)。使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景,活跃其思维、发展其智力。紧接着在《草原就是我的家》的伴奏音乐下,欣赏一幅幅美丽的草原图景,身临其境地感受蒙古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更重要是在之后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学生不仅情绪欢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兴趣极浓;而且演唱歌曲时能不自觉地用豪爽、明亮的声音演唱。教学中,通过对舞蹈、美术的“看”,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音色的把握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思维”中的音乐美
借助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逐步帮助学生在思维的“想象”中理解音乐。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音乐美。通过仔细聆听和直观教学唤起了他们的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从静态的感受到动态的外化,表现出对音乐的体验,初步感受到音乐的欢快和有趣。虽然这些愉悦之情,仅仅是生理上的、感官上的,但却是音乐美感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这种初级的生理感受,更为高级的情感和想象活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在学习三年级第六册中《甜甜的秘密》一课中,歌曲中带有前八分休止的节奏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如:33 01 33 01 | 50 30 3- |),且三年级学生对前八分休止的概念是模糊的,对它的掌握还停在模仿的层面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直接传授“前八分休止”的概念,更不能以说教的形式来教学。这时,可以通过形体舞蹈的形象与学生的想象相结合,以这种形象且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教学。首先,我们可以结合歌词,师边唱:“悄悄 0地 悄悄 0地 | 悄0 悄0 地-| ” 边做出孩子捧着橘子走路的形体动作,让学生在休止符中体会“悄悄”走路的样子从而联想到歌曲意境。然后,让学生在联想中去模仿、体验,最终使学生在形体动作中体会到休止符的含义。
三、“肢体”中的音乐美
合理运用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用肢体动作,在动作中表现音乐。音乐中的“肢体动作”包括做游戏、做律动、做表演及节奏乐器训练等。目的是让低年级小朋友对音乐的内在理解,通过外在的各种手段加以表现,使学生的内心溢于言表。
在第六册《剪羊毛》一课中,在发声练习的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找天上的白云,通过嘴来“吹吹白云”来练习气息,用手来“飘飘白云”体会高位置发声的演唱状态。在学唱歌曲的环节时,可以让学生随音乐的高低变化来“剪剪羊毛”,在上上下下的律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歌曲意境并且解决了音程大跳的难点。
四、“创编”中的音乐美
合理运用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逐步锻炼学生在自我“创编”中感受音乐美。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作用所创设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草原上》一课中,当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特意安排了一个创编的环节,这个环节中,首先请同学们随音乐欣赏一副副热闹欢腾的草原图片,通过音、画的引导,使学生置身于大草原中,身临其境。随后,请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模仿图中的舞蹈动作(骑马、摔跤、射箭等)。学生在体验中不仅体会草原上热闹的氛围,还感受出各种动作的节奏是各不相同的。接着,让学生开始创编节奏,分成三组组分别来编出骑马、摔跤、射箭的节奏。
通过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合理运用舞蹈、美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融合的辅助作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美的欲望。音乐课堂在画中流淌,音乐课堂在舞动中舒展身姿,音乐课堂在画和舞蹈的结合中,形象地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02(05)
[2] 晓其.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人民出版社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