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对体外循环所致脑损伤大鼠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性细胞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dongw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七氟烷对体外循环(CPB)所致脑损伤大鼠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相关性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CPB组和七氟烷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仅行动脉和静脉穿刺置管;CPB组建立CPB模型后流量逐步调至最大[100 mL/(kg·min)]并维持转流60 min;七氟烷组先予2%七氟烷吸入30 min,休息15 min后处理同CPB组。取各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测定脑组织湿/干重比,伊文思蓝(EB)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改变,电镜下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凋亡指数,RT-PCR检测海马组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中GRP78、CHOP、磷酸化JNK(p-JNK)和Caspase-12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脑组织湿/干重比、EB含量和海马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B组比较,七氟烷组脑组织湿/干重比、EB含量和海马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海马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均发生明显损伤。与CPB组比较,七氟烷组海马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损伤均明显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海马组织中GRP78、CHOP、JNK/p-JNK、Caspase-1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B组比较,七氟烷组海马组织中GRP78、CHOP、JNK/p-JNK、Caspase-1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七氟烷对CPB所致脑损伤大鼠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七氟烷抑制UPR相关性细胞凋亡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脑结构网络的拓扑属性特点。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1例NMOSD患者(患者组)及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采用确定性纤维跟踪技术构建脑白质结构加权网络,进而计算基于复杂图论分析的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使用非参数置换检验对2组脑结构网络的总体参数及节点属性
帕金森病(PD)患者常合并疼痛、视觉、嗅觉、前庭觉等多种感觉障碍,其中疼痛是最困扰患者的感觉症状,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本身。提高对PD疼痛症状的认识并及时干预能显著改善PD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PD疼痛的不同临床类型、病理生理、评估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s)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早期判断患者预后及预防。方法对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47例TIA患者,均在入院时及不同方案治疗(他汀治疗基础上给予单抗治疗29例、双抗治疗103例、抗凝治疗15例)1周后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评估CMBs情况,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结果等,及随
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长分化因子10(GDF10)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GDF10参与小脑发育过程中的组织构建,并与神经性疼痛、脑梗死等疾病的转归密切相关。这为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新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及靶点。本文围绕GDF10的生化结构,下游信号通路,及其在神经性疼痛、小脑发育和脑梗死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改良许氏绝对与相对评分法(mARS-MG)在重症肌无力(MG)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火箭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MG患者103例,对许氏绝对与相对评分法(ARS-MG)中延髓肌相关条目进行改良,将其咀嚼吞咽条目拆分为2条,以进食食物的软硬度来考察咀嚼功能,结合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分级计分。应用ARS-MG、mARS-MG、MG定量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伴有认知障碍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自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伴有认知障碍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14 d。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
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腰骶段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切除手术治疗的31例腰骶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肿瘤均位于T12椎体水平以下,术中均应用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MEP)、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球海绵体括约肌反射(BCR)及肌电图等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
目的探讨改良额颞枕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简称M型超大骨瓣联合内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颅脑损伤后接受二次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颅内压30~40 mmHg (1 mmHg=0.133 kPa)40例,颅内压>40 mmHg 36例。患者首次开颅时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减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0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资料,记录患者侧支血流分级情况[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TOAST分型、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脑梗死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