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18日在屯溪成立的泛徽州诗社,像一场乌托邦的拯救行动。它的实际推动者是一度。这位当时客居屯溪的桐城人本名叫王龙文,其时已出版有《手上的水果清香》和《散居徽州》两部诗集。其人对诗界变化了如指掌,同当时众多国内诗人交游颇深。通过游说、联络,在那个秋阳高照的九月午后,雄心勃勃的泛徽州诗社在高尔夫酒店挂出大红横幅,来自屯溪、休宁和太平的一行九人,面露微笑地开始了一次松散的结集。他们的身影保留在当时的一张相片上,从左往右依次是:黄永强,王妃,老湾,汪朝晖,项丽敏,刘炯,老岸,一度,没有进入画面的是拍摄者若芜。
这是一群民间写作者。表象的平静之下,他们举起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一句郑重的诗:诗人凭徽章相认。讨论诗歌,也讨论生活空间的距离。他们在看似简单的牵连中,于次年,安徽省首届徽州诗会举办、《泛诗刊》第一辑出版、而后浙江舟山群岛诗社来访、诗人与读者相会在黄山学院、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有了诗社词条、诗社成员作品开始成集团地在各地报刊以及诗歌年选发表。时隔不久,外地一些人电话也拨到一度、王妃、若芜等人手机上,有关诗歌的话题也被相互印证和沟通,那些纯粹的写作问题逐渐陷入疑惑的人际关系。诸如讨论创作性写作成为一些语境中的障碍。此情此景,难免不让人回忆一百多年前荷尔德林在黑暗岁月中沉思过的:在这样贫瘠的时代里,诗人能做些什么呢?
但这却是一个高亮的时代。恍若小说家狄更斯隆重描述过的“是最好的时代”。当各种面目的诗歌篇章展开,我们有理由读到文本之中的诗歌那闪光的精彩。项丽敏独居在太平湖畔,青蓝色的湖水常常映出她的影像。她沉入在单纯的意象之中,早睡早起成为她的写作基本姿态。有时候面对冬天,她饮下的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渐渐会化解成透明的词句,尽管在词句周围也会围绕有呵气一样的思绪。在诗歌形象上王妃更多元些。假如我所获得的信息无误的话,她就是黄山市获得全国各地诗歌大奖最多的人。从山西到江苏,从四川到青海,我们读到她的作品从社会性的象征到家庭的儿女真情,有时候我会说,有三个王妃,大气磅礴指点人生的,冷静细微洞悉人情的,柔情似水旁观人性的。这样的变化在句子中没有构成凌乱,王妃写出了她能够达到的统一和谐。为了印证我的联想,我翻开由岛子和赵琼翻译的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的诗选,在纸页之间我翻来翻去,看出这样的情形:现在是何年何时何地,诗歌在面对相同的生存问题。
下一位我说的是一度。一度与我交往时洞若观火。他天生对句式敏感,而且偏好短而紧张的句子。一度长期从事酒店管理,井井有条不仅是他的工作习惯,也成为写作时的约束。但一度是聪慧的。他知道经过重复的阶段必须要改变,无论题材还是词汇的粘连都必须符合节奏的快拍子递进。一度的文本侵略性表达在他对形式到内容阶段性改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说一度是善于学习的,但毫无疑问,一度也是有自觉的使命意识,比如对一块青砖,他知道它的材质组成还远远不够,他必须得了解它烧制的工艺,以及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是的,那也是诗歌的成品实践过程。
刘炯因为写作荒芜了他的书法家身份。这也是一件幸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刘炯在写作上达到了个人的一个高台。他的小说作品从本地报刊起步,到2015年就在第一期的《安徽文学》杂志发了头条。他写的诗歌崇尚一种意象的推理,在环环相扣里体现存在意识。生命有无温度?这不是看句式长短,而是看词汇的真切与空洞较量的成败。
渐走渐离的也有几位,如汪朝晖和老岸。汪朝晖很早前就是合肥抵达诗群的一员,至今仍参与他们的诗集汇编。汪朝晖讲求句子准确。就像他出众的洁癖一样,他营造了自己有条不紊的写作习惯。老岸还是叫钱建文的时候,就在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写作。那个时代的长处是满怀理想和壮怀激烈。当时间往前推动,回顾不自觉地变成包袱。一同起始于80年代的我经常对自己说:反对伪崇高,反对嘈杂、零碎与混乱,反对词不达意。我想说,诗歌欣欣向荣,我反对顾影自怜。这样的声音说得多了,我怕自己在年复一年的言说中变成祥林嫂。
汪春茂笔名老帽,也是起始于1980年代的青春写作群体。那时的抒情诗热烈而大胆,虽然在形式上叫“现代诗”有些牵强。我们的徽州老乡胡适在1915年前后倡导白话诗写作,但胡适的白话诗从概念上看肯定不是现代诗。汪春茂在近年创作数量激增,其作品《照壁怀古》拥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詩歌在蓬勃中拓展自己的群体。泛徽州诗社陆续也接纳了雁子、逸风、胡玉琪等人。雁子的诗歌出发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样的写作容易拉近与感受的距离。逸风带有禅性,用美好的宽容姿态写作身边万物。这样很好,万物生,循环不息。胡玉琪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写出不同面貌的诗句,这着实会让人惊喜一番。诗人的浪漫既是风花雪月的歌吟,也是眼观前路的现实能量。回到本文开始说过的荷尔德林,他在对诗人与时代命运困惑之后,仍不忘相信:诗人是漫长黑夜里的神圣祭司,他必须带领人类走出黑暗。
从这样的逻辑来说,诗歌带来的名声必须是生气勃勃。我藉此祝福泛徽州诗社。
责任编辑 赵 萌
这是一群民间写作者。表象的平静之下,他们举起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一句郑重的诗:诗人凭徽章相认。讨论诗歌,也讨论生活空间的距离。他们在看似简单的牵连中,于次年,安徽省首届徽州诗会举办、《泛诗刊》第一辑出版、而后浙江舟山群岛诗社来访、诗人与读者相会在黄山学院、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有了诗社词条、诗社成员作品开始成集团地在各地报刊以及诗歌年选发表。时隔不久,外地一些人电话也拨到一度、王妃、若芜等人手机上,有关诗歌的话题也被相互印证和沟通,那些纯粹的写作问题逐渐陷入疑惑的人际关系。诸如讨论创作性写作成为一些语境中的障碍。此情此景,难免不让人回忆一百多年前荷尔德林在黑暗岁月中沉思过的:在这样贫瘠的时代里,诗人能做些什么呢?
但这却是一个高亮的时代。恍若小说家狄更斯隆重描述过的“是最好的时代”。当各种面目的诗歌篇章展开,我们有理由读到文本之中的诗歌那闪光的精彩。项丽敏独居在太平湖畔,青蓝色的湖水常常映出她的影像。她沉入在单纯的意象之中,早睡早起成为她的写作基本姿态。有时候面对冬天,她饮下的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渐渐会化解成透明的词句,尽管在词句周围也会围绕有呵气一样的思绪。在诗歌形象上王妃更多元些。假如我所获得的信息无误的话,她就是黄山市获得全国各地诗歌大奖最多的人。从山西到江苏,从四川到青海,我们读到她的作品从社会性的象征到家庭的儿女真情,有时候我会说,有三个王妃,大气磅礴指点人生的,冷静细微洞悉人情的,柔情似水旁观人性的。这样的变化在句子中没有构成凌乱,王妃写出了她能够达到的统一和谐。为了印证我的联想,我翻开由岛子和赵琼翻译的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的诗选,在纸页之间我翻来翻去,看出这样的情形:现在是何年何时何地,诗歌在面对相同的生存问题。
下一位我说的是一度。一度与我交往时洞若观火。他天生对句式敏感,而且偏好短而紧张的句子。一度长期从事酒店管理,井井有条不仅是他的工作习惯,也成为写作时的约束。但一度是聪慧的。他知道经过重复的阶段必须要改变,无论题材还是词汇的粘连都必须符合节奏的快拍子递进。一度的文本侵略性表达在他对形式到内容阶段性改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说一度是善于学习的,但毫无疑问,一度也是有自觉的使命意识,比如对一块青砖,他知道它的材质组成还远远不够,他必须得了解它烧制的工艺,以及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是的,那也是诗歌的成品实践过程。
刘炯因为写作荒芜了他的书法家身份。这也是一件幸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刘炯在写作上达到了个人的一个高台。他的小说作品从本地报刊起步,到2015年就在第一期的《安徽文学》杂志发了头条。他写的诗歌崇尚一种意象的推理,在环环相扣里体现存在意识。生命有无温度?这不是看句式长短,而是看词汇的真切与空洞较量的成败。
渐走渐离的也有几位,如汪朝晖和老岸。汪朝晖很早前就是合肥抵达诗群的一员,至今仍参与他们的诗集汇编。汪朝晖讲求句子准确。就像他出众的洁癖一样,他营造了自己有条不紊的写作习惯。老岸还是叫钱建文的时候,就在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写作。那个时代的长处是满怀理想和壮怀激烈。当时间往前推动,回顾不自觉地变成包袱。一同起始于80年代的我经常对自己说:反对伪崇高,反对嘈杂、零碎与混乱,反对词不达意。我想说,诗歌欣欣向荣,我反对顾影自怜。这样的声音说得多了,我怕自己在年复一年的言说中变成祥林嫂。
汪春茂笔名老帽,也是起始于1980年代的青春写作群体。那时的抒情诗热烈而大胆,虽然在形式上叫“现代诗”有些牵强。我们的徽州老乡胡适在1915年前后倡导白话诗写作,但胡适的白话诗从概念上看肯定不是现代诗。汪春茂在近年创作数量激增,其作品《照壁怀古》拥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詩歌在蓬勃中拓展自己的群体。泛徽州诗社陆续也接纳了雁子、逸风、胡玉琪等人。雁子的诗歌出发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样的写作容易拉近与感受的距离。逸风带有禅性,用美好的宽容姿态写作身边万物。这样很好,万物生,循环不息。胡玉琪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写出不同面貌的诗句,这着实会让人惊喜一番。诗人的浪漫既是风花雪月的歌吟,也是眼观前路的现实能量。回到本文开始说过的荷尔德林,他在对诗人与时代命运困惑之后,仍不忘相信:诗人是漫长黑夜里的神圣祭司,他必须带领人类走出黑暗。
从这样的逻辑来说,诗歌带来的名声必须是生气勃勃。我藉此祝福泛徽州诗社。
责任编辑 赵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