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土-混凝土界面与粉土剪切对比试验研究

来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on521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自制的大型直剪仪开展不同含水量条件下黄泛区粉土-混凝土界面剪切及粉土直剪试验,研究不同含水量下粉土-混凝土界面及粉土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粉土-混凝土界面和粉土直剪的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均为应变硬化型;粉土直剪的剪缩变形明显大于界面剪切结果;相同条件下,粉土-混凝土界面的剪切强度大于粉土的直剪强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大,粉土-混凝土界面与粉土剪切强度的差异逐渐减小,粉土趋近饱和时,两者强度基本相同;粉土直剪破坏时的剪切位移大于界面剪切破坏时的剪切位移;粉土直剪的黏聚力和界面黏聚力、摩擦角随含水量的增大均近似呈线性减小趋势,粉土直剪的内摩擦角随含水量增加呈现先缓慢后加速减小的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如今,文字传播方式已不再新鲜,二维图像和视频传播方式因无法真实全面还原场景,很难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3D全息投影作为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作为传播效率更高效、呈现效果更全面的新兴传播形态,全息投影势必会成为日后信息呈现的最佳选择,属于全息投影的时代终会来临.为此,深刻剖析当下信息呈现的缺口,并阐述全息投影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冲击,提出“全息投影是信息呈现更高形态”的设想.
新时期我国对新型客站的巨大投入,其目标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一站式服务的交通枢纽,而是期望其作为城市触媒带动其周边城市片区的协同发展,这需要客站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和互动,步行网络的构建是影响站城融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我国站域空间活力提升的需求,通过国内外站域案例的比较,剖析步行网络与站域空间发展的互馈机制,探讨点块、点轴和点网3种站域步行系统结构模式的特征,分析了站域肌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功能空间和交通规划5种步行网络建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能化设计、分层分流、链接成网、资源链接、统一规划5种优
针对油溪长江大桥北岸开挖路堑下伏隧道锚的特定工程地质背景,为研究该浅埋隧道锚围岩承载特性,通过围岩地质与力学特性评价、工程经验模型预测、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和现场模型试验验证的综合研究方法,对隧道锚围岩的变形承载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程经验模型预测的承载力结果最低,为10.2倍设计荷载;模型试验加载获得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达到18倍设计荷载;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承载力结果为11倍设计荷载,与模型试验加载得到的承载力屈服强度结果一致.3种方法综合说明了该隧道锚围岩承载力满足规范对围岩稳定安全系数的要求,
为了减小经典库仑土压力理论与实际工程中竖向分层土压力之间的误差,在传统库仑土压力理论和有限土压力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非饱和土的强度特性,建立了挡土墙后竖向分层填土的静力学平衡关系,得到了竖向分层填土的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通过与现有理论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分别分析了填土性质参数及挡土结构几何参数对土压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竖向土层的不同对主动土压力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竖向分层非饱和填土主动土压力随有效黏聚力、有效内摩擦角和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随墙背倾角及填土表面倾角的增大均呈增大趋势;
流变是工程软岩岩体的一个重要特性.流变过程中,岩体参数随时间发生损伤衰减.作为常用的本构模型之一,西原流变模型能较为综合地反映岩体弹-黏弹-黏塑性流变性质,但其元件各参数通常假定为常数,对加速蠕变阶段的岩体状态描述不够准确,与实际出入较大.基于西原模型,结合由损伤导致的参数衰减,提出了考虑损伤的西原流变模型及结合三轴压缩试验确定损伤阈值的方法,并进行了 FLAC3D自定义本构模型二次开发.用本模型对已有文献中的三轴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原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考虑损伤的西原流变模型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以下穿兰成渝输气管道的仙女岩隧道爆破为背景,建立包括管道脱空区在内的隧道爆破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研究爆破地震波引起的不同脱空长度下埋地输气管道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埋地管道下部脱空时,爆破振动作用下管道底部的振速峰值和位移峰值均大于管道顶部,且二者沿管道轴线以脱空中心为对称点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脱空长度增大,管道最大振速呈较慢的降低趋势,但最大振动位移却呈较快的增大趋势;爆破振动下管道有效应力峰值和最大主应力峰值出现在脱空中心附近的管道底部,且两者均随管道纵向脱空长度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增大;在管道内压
沉井-桩复合基础在桥梁深水工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为进一步揭示该基础形式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在砂土中进行了各种沉井、桩的水平承载性能模型试验,并与现行规范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沉井-桩复合基础的水平承载能力远高于单一沉井和桩基础,其水平荷载位移曲线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初期主要依靠沉井侧壁被动土压力和底部的水平摩阻力来抵抗水平力,后期群桩的水平抗力才逐渐发挥,桩最终分担的荷载比例稳定在1/3左右,采用修正的等效单桩法可提供比较准确的计算结果.沉井-桩复合基础的良好水平承载性能为其在复杂环
三点弯曲试验是广泛采用的抗拉强度参数测试方法之一.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岩石三点弯曲峰值荷载与预制裂缝倾角等人为可控因素和杨氏模量、抗拉强度等岩石物性因素都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预制裂缝长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物理实验工作量大,难以建立多因素数学拟合模型,因此目前尚未有针对峰值荷载的普遍可行的预测方法.基于此,提出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生成大量仿真数据,建立并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含预制裂缝岩石三点弯曲试验峰值荷载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基于仿真数据的含预制裂缝岩石三点弯曲峰值荷载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巷道开挖后,围岩受采动影响及矿压作用而发生破坏,破碎的围岩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注浆加固是消除威胁的有效手段.采用最优配比试验优选出新型无机注浆材料最佳配比,对新型注浆材料注浆加固机理和固结特性以及流动时间进行了研究,并对新型注浆材料现场加固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体表面孔隙被絮状凝胶和水化产物充填,提高了界面胶结强度,增强了完整性与致密性;固结煤抗压强度较高,当养护8 h时可以达到13.1 MPa;浆液能够均匀分布在石子、河沙之间,三者粘结在一起,起到加固作用;注浆加固段巷道变形量整体小于未注浆
供电企业承担着电力资源有效供应和科学管理的重要职责,其管理质量对电力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能效性以及用户用电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电力资源的良好供应,应不断完善供电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有序地推进电力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