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不好不坏”必然让位于更好或更坏,“丧”文化的流行,注定不可持续。
如果不是本年度奥斯卡乌龙,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评委们的口味有了微妙变化。小金人像煮熟的鸭子从《爱乐之城》的餐桌上飞走,落到《月光男孩》手中。
任何人都能很容易地分辨出这两部影片在气质上的差异,那是日光与月光的差别。《爱乐之城》是一部经典的好莱坞作品,让人浑身暖洋洋的,对生活充满现实或者不现实的希望,让人忘掉那些不愉快的阴影。《月光男孩》呢?某种程度上刚好相反。它把那些阴冷坚硬的东西放到你眼前,让你意识到生活并不会一味讨好你,让你察觉到人生中的很多错误其实并不能弥补。
奥斯卡历史上,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爱乐之城》这种。就算主人公遭遇了再大的困境和磨难,总会有一个比较光明的尾巴。从《阿甘正传》到《角斗士》,从《勇敢的心》到《百万美元宝贝》,莫不如此。人们掏钱进电影院,是为了获取正能量,哪怕充电的过程中掉了几滴眼泪,最终可不应该只是被掏空口袋而离开。
这一次有些不同。不过请相信,目前结果已是一种折衷。如果按照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本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甚至不应该是上面两部影片之一,而是《海边的曼彻斯特》。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的是一个犯下大错造成孩子死亡的父亲,如何用一生时间苦苦挣扎。假若把《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的差别比喻成日光与月光,那么后者与《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差别,就是月光与夜霾。你要看到最后一刻才心有不甘地承认,别指望从这部电影中得到正能量了。它是那般真实而冰冷,每一簇向上的小火苗都似乎注定要被那个致命错误永不褪色的阴影压灭。
通常人们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电影或电视剧:丧。
丧剧或丧电影历来都有,但绝不主流。偶尔有一部获得提名就不错了。像今年这样,有两部提名奥斯卡,其中一部还拿下最佳,多少有些不同寻常。
今年很热的几部美剧,“丧剧”也占了不少名额。最典型的如《马男波杰克》第三季,“丧”指数达到“丧心病狂”级别,看得人心灰意冷。另外一部《百年酒馆》,更是让人黯然神伤。主角一切向上的挣扎,最终都成为笑柄,一切善意的动机,反而造成了慘烈的伤害。希望之光如豆,让人不敢寄予厚望。
任何流行的作品,都必定迎合了某个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虽然还不能肯定地说“丧”成为社会文化心理的主流,但可以确定,有这种心理需求的人群扩大了。
流行文化中“丧”元素的增加,折射了某种社会心理的变化,至少是美国社会的,很可能包括欧洲。资本主义黄金年代的流行影视,和大萧条时的气质是有差异的,前者的流行文化是乐观心态的体现,而后者的流行文化,则是为了满足打气鼓劲的需求。
现在或许不是最好的时代,当然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但是急速变化的时代。比如在美国,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异兆频发,人们隐约感受到了巨变的逼近,但不确定将会变好还是变坏,不安和焦虑占据了他们的内心。生活既未好到可以歌舞升平,也未糟到需要励志鸡汤,反而是一部部“丧”气十足的影视作品,像疼痛一样使人上瘾。
“不好不坏”必然讓位于更好或更坏,“丧”文化的流行,注定不可持续。(支点杂志2017年4月刊)
如果不是本年度奥斯卡乌龙,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评委们的口味有了微妙变化。小金人像煮熟的鸭子从《爱乐之城》的餐桌上飞走,落到《月光男孩》手中。
任何人都能很容易地分辨出这两部影片在气质上的差异,那是日光与月光的差别。《爱乐之城》是一部经典的好莱坞作品,让人浑身暖洋洋的,对生活充满现实或者不现实的希望,让人忘掉那些不愉快的阴影。《月光男孩》呢?某种程度上刚好相反。它把那些阴冷坚硬的东西放到你眼前,让你意识到生活并不会一味讨好你,让你察觉到人生中的很多错误其实并不能弥补。
奥斯卡历史上,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爱乐之城》这种。就算主人公遭遇了再大的困境和磨难,总会有一个比较光明的尾巴。从《阿甘正传》到《角斗士》,从《勇敢的心》到《百万美元宝贝》,莫不如此。人们掏钱进电影院,是为了获取正能量,哪怕充电的过程中掉了几滴眼泪,最终可不应该只是被掏空口袋而离开。
这一次有些不同。不过请相信,目前结果已是一种折衷。如果按照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本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甚至不应该是上面两部影片之一,而是《海边的曼彻斯特》。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的是一个犯下大错造成孩子死亡的父亲,如何用一生时间苦苦挣扎。假若把《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的差别比喻成日光与月光,那么后者与《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差别,就是月光与夜霾。你要看到最后一刻才心有不甘地承认,别指望从这部电影中得到正能量了。它是那般真实而冰冷,每一簇向上的小火苗都似乎注定要被那个致命错误永不褪色的阴影压灭。
通常人们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电影或电视剧:丧。
丧剧或丧电影历来都有,但绝不主流。偶尔有一部获得提名就不错了。像今年这样,有两部提名奥斯卡,其中一部还拿下最佳,多少有些不同寻常。
今年很热的几部美剧,“丧剧”也占了不少名额。最典型的如《马男波杰克》第三季,“丧”指数达到“丧心病狂”级别,看得人心灰意冷。另外一部《百年酒馆》,更是让人黯然神伤。主角一切向上的挣扎,最终都成为笑柄,一切善意的动机,反而造成了慘烈的伤害。希望之光如豆,让人不敢寄予厚望。
任何流行的作品,都必定迎合了某个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虽然还不能肯定地说“丧”成为社会文化心理的主流,但可以确定,有这种心理需求的人群扩大了。
流行文化中“丧”元素的增加,折射了某种社会心理的变化,至少是美国社会的,很可能包括欧洲。资本主义黄金年代的流行影视,和大萧条时的气质是有差异的,前者的流行文化是乐观心态的体现,而后者的流行文化,则是为了满足打气鼓劲的需求。
现在或许不是最好的时代,当然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但是急速变化的时代。比如在美国,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异兆频发,人们隐约感受到了巨变的逼近,但不确定将会变好还是变坏,不安和焦虑占据了他们的内心。生活既未好到可以歌舞升平,也未糟到需要励志鸡汤,反而是一部部“丧”气十足的影视作品,像疼痛一样使人上瘾。
“不好不坏”必然讓位于更好或更坏,“丧”文化的流行,注定不可持续。(支点杂志2017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