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流光溢彩,倾国倾城。三月桃夭,七月流火,呦呦鹿鸣,瑟瑟秋风,大江东去,冷月无声。一串串鲜明的意象,一曲曲动人的歌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诗歌的意象,准确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呢?
一、要求学生掌握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涵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学生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二、明确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可理解为“象”是“境”的摇篮,“境”不拘于“象”的框架,因读者阅历不同而有不同层次的升华。阅读时最好能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往往能够四两拨千斤。
三、意象的色彩
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根据感情的需要,会选择带有冷暖色彩的意象入诗。
1.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为了表达愉悦、闲适的心情,选取了带有明丽色彩的意象:暖暖的日光、美丽的江山、馨香的花草、自由飞翔的燕子、静睡的鸳鸯等,写出了蓬勃盎然的春意。试想,一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老人此时的内心是多么的宁静、平和,正是这种感情,所以在他笔下所呈现的意象都带有明丽的调子和生活气息。
2.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落第之后的心情是糟糕的,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由月亮、乌鸦、寒霜、枫树、渔火、寒山寺和夜半钟声等诸多意象,构成了一种凄美的幽愁意境。
四、意象的作用
1.意象与画面。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由颜色的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明白意象与画面的关系,对解读诗歌感情至关重要。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这里的画面是动态的,出现的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幅幅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远近、俯仰、动静结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3.借景抒情。
王国维说“物皆着我色”,“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是为抒情服务的,诗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抒情,一切的表达都是为抒情服务。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首词中,词人借助淡酒、过雁、晚风、黄花、梧桐、细雨这几个意象来抒发内心无法排解的浓愁。
4.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
5.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借助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或言志,或抒愤,或刺世,或言理,或寄趣,衬托人物的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一、要求学生掌握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涵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学生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二、明确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可理解为“象”是“境”的摇篮,“境”不拘于“象”的框架,因读者阅历不同而有不同层次的升华。阅读时最好能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往往能够四两拨千斤。
三、意象的色彩
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根据感情的需要,会选择带有冷暖色彩的意象入诗。
1.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为了表达愉悦、闲适的心情,选取了带有明丽色彩的意象:暖暖的日光、美丽的江山、馨香的花草、自由飞翔的燕子、静睡的鸳鸯等,写出了蓬勃盎然的春意。试想,一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老人此时的内心是多么的宁静、平和,正是这种感情,所以在他笔下所呈现的意象都带有明丽的调子和生活气息。
2.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落第之后的心情是糟糕的,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由月亮、乌鸦、寒霜、枫树、渔火、寒山寺和夜半钟声等诸多意象,构成了一种凄美的幽愁意境。
四、意象的作用
1.意象与画面。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由颜色的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明白意象与画面的关系,对解读诗歌感情至关重要。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这里的画面是动态的,出现的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幅幅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远近、俯仰、动静结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3.借景抒情。
王国维说“物皆着我色”,“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是为抒情服务的,诗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抒情,一切的表达都是为抒情服务。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首词中,词人借助淡酒、过雁、晚风、黄花、梧桐、细雨这几个意象来抒发内心无法排解的浓愁。
4.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
5.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借助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或言志,或抒愤,或刺世,或言理,或寄趣,衬托人物的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