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改革遇到的问题和一些建议,探索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旨在加快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增强吸引力。
【关键词】模具专业;中职;改革;模式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模具技术有些已经划归于高新技术,但模具从业人员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适应不了模具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模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技术人员及高级技术工人,在精度、寿命、制造周期及能力等方面,我国与国际水平和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方面,仍旧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将对模具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在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存在滞后于市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对于模具专业提出了以下探索:
一、改革的具体方法
1.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一技之长人才
要开发富有特色的三年制中职课程,首先必须对其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这有利于突出职教的特色。在教学中应加入模具方面考证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内容考试合格后,可以轻松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2.改革教学模式
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建构模式以适应教学对象。我国目前的中职课程结构基本上属于应用模式,即俗称的三段式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本身的线性演绎逻辑关系为基础。研究发现,工作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背景与焦点的关系,而非线性演绎关系;在学习心理上,中职学生倾向于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因此,中职课程结构的合理模式应当是建构模式。
3.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的现象是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如何针对这样的生源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其途径就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原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刚性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活动的课程结构,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能够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组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顺利过渡和接轨。
4.建立以任务导向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使学生在三年时间内,获得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三年制中职课程的就业导向功能,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课程体系,削减专业基础课程,大量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在实训内容上,明确钳工实习、数控加工实训、制件成型实训、模具制作实训等实习内容的分工、整合关系,使加工实践课程始终围绕模具的制造过程展开。使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实用性,体现本专业、本地区的行业特色。三年制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5.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课程改革应紧贴毕业生就业实际。学校应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一致性原则”(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制定出特定的内容结构,逐步形成课程综合模式。主要有能力模式(适用专业课程)、相关模式(适用专业支撑课程)、认知模式(部分专业教学内容提前)、项目模式(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等,对这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会产生显著效果,缩减学时,优化体系,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6.改革评价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评估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沿用传统模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只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程度的客观评价,同时,这种评价也使得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因而无法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以评价引导教学,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理论考核方式,参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其他模式并举的模式,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采用连续考试过程评价,而非“一次考试定结果”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配合课程模块化,提高考核效果。
二、改革遇到的问题
1.中职教育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培养过程作重大调整与改革。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的环节与内容的改革,考核标准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既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知识,又要学习模具专业技能,知识量非常大,然而学时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这就使得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变得相当困难。
2.学制的改革会导致一些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高度集中,出现“教学高峰”。为适应这种变化必然要对原有师资队伍的结构、实验实习设施进行相应调整,要求教师具备一专多能的实践能力。
3.学生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职业教育要对学生的技能、性格、德育等发展负责,由于学制的缩短,使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变得更加紧迫。
4.基础课程的削减,将会使教师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课程整合势必牵涉系部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的利益,从而引起教师之间利益分配的变化。
三、一些建議
对模具专业进行改革,实现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实施上的确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通力合作。为此,从学校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2.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做到与其他高职和中职院校学分互认,教学资源有偿共享。
3.对三年制学时不可限制太多,应因专业而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时偏紧,应该增加学时。
4.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为一专多能做好准备。切实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待遇,使之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职责明确。
针对模具专业中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不仅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增强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克服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拉动中职教育的发展,引导和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简介:梁国一(1974-),男,陕西洛南人,大学本科,硕士,主要从事模具教学和科研工作。
【关键词】模具专业;中职;改革;模式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模具技术有些已经划归于高新技术,但模具从业人员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适应不了模具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模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技术人员及高级技术工人,在精度、寿命、制造周期及能力等方面,我国与国际水平和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方面,仍旧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将对模具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在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存在滞后于市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对于模具专业提出了以下探索:
一、改革的具体方法
1.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一技之长人才
要开发富有特色的三年制中职课程,首先必须对其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这有利于突出职教的特色。在教学中应加入模具方面考证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内容考试合格后,可以轻松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2.改革教学模式
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建构模式以适应教学对象。我国目前的中职课程结构基本上属于应用模式,即俗称的三段式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本身的线性演绎逻辑关系为基础。研究发现,工作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背景与焦点的关系,而非线性演绎关系;在学习心理上,中职学生倾向于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因此,中职课程结构的合理模式应当是建构模式。
3.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的现象是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如何针对这样的生源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其途径就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原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刚性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活动的课程结构,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能够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组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顺利过渡和接轨。
4.建立以任务导向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使学生在三年时间内,获得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三年制中职课程的就业导向功能,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课程体系,削减专业基础课程,大量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在实训内容上,明确钳工实习、数控加工实训、制件成型实训、模具制作实训等实习内容的分工、整合关系,使加工实践课程始终围绕模具的制造过程展开。使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实用性,体现本专业、本地区的行业特色。三年制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5.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课程改革应紧贴毕业生就业实际。学校应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一致性原则”(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制定出特定的内容结构,逐步形成课程综合模式。主要有能力模式(适用专业课程)、相关模式(适用专业支撑课程)、认知模式(部分专业教学内容提前)、项目模式(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等,对这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会产生显著效果,缩减学时,优化体系,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6.改革评价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评估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沿用传统模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只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程度的客观评价,同时,这种评价也使得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因而无法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以评价引导教学,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理论考核方式,参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其他模式并举的模式,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采用连续考试过程评价,而非“一次考试定结果”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配合课程模块化,提高考核效果。
二、改革遇到的问题
1.中职教育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培养过程作重大调整与改革。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的环节与内容的改革,考核标准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既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知识,又要学习模具专业技能,知识量非常大,然而学时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这就使得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变得相当困难。
2.学制的改革会导致一些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高度集中,出现“教学高峰”。为适应这种变化必然要对原有师资队伍的结构、实验实习设施进行相应调整,要求教师具备一专多能的实践能力。
3.学生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职业教育要对学生的技能、性格、德育等发展负责,由于学制的缩短,使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变得更加紧迫。
4.基础课程的削减,将会使教师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课程整合势必牵涉系部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的利益,从而引起教师之间利益分配的变化。
三、一些建議
对模具专业进行改革,实现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实施上的确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通力合作。为此,从学校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2.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做到与其他高职和中职院校学分互认,教学资源有偿共享。
3.对三年制学时不可限制太多,应因专业而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时偏紧,应该增加学时。
4.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为一专多能做好准备。切实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待遇,使之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职责明确。
针对模具专业中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不仅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增强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克服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拉动中职教育的发展,引导和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简介:梁国一(1974-),男,陕西洛南人,大学本科,硕士,主要从事模具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