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寂三年,中海油再次展开百亿收购,挺进深海勘探
“此次收购将成为中国公司最大的海外要约收购项目,也是中国公司全额收购欧洲公司交易额最大的项目。”7月9日,谈到中海油服对挪威海上油田服务公司Awilco Offshore ASA(奥斯陆交易所代码:AWO,下称AWO)发起的收购,一位参与交易的人士如此评价。
两天之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808,香港交易所代码:02883,下称中海油服)宣布与AWO达成协议,有意以现金收购后者100%股份。收购对价为每股85挪威克朗,总对价约为127亿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114.65亿元。
中海油服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旗下专业从事海上油田服务的子公司。自2005年尝试收购美国尤尼科(Unocal)未果,中海油在并购方面一直处于沉寂。不过,分析师相信,坐拥充裕现金的中海油一直在寻找收购目标。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一流的国际油田服务提供商,只有收购能帮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中海油服公布收购计划当天,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华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表示。
价格高低
2008年3月31日, 在中海油服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袁光宇曾公开表示,将通过对外并购的方式支持自身增长,“目前已有并购目标”。
参与交易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收购从去年夏天开始,但是中海油服和AWO真正的接触是在今年1月。”担任此次中海油服收购财务顾问的是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摩根大通。
公开资料显示,AWO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挪威的Arne Wilhelmsen和Gjert Wilhelmsen兄弟及其家族。2008年福布斯富豪榜上,Arne Wilhelmsen兄弟以16亿美元资产名列743位,家族资产包括皇家加勒比海游轮公司。2003年以来,正是看到油价高涨,AWO冒险在没有获得石油公司服务合同的情况下大举投资钻井平台。
目前,AWO拥有五座自升式钻井平台(jackup rig)和两座生活平台,正在新加坡建造三座自升式钻井平台,预计将于2008年-2009年间陆续完成。山东烟台莱佛士船厂在为该公司制造三座半潜式钻井平台,预计2009年全部完工。AWO还拥有两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选择权。
作为一家一体化油田服务供应商,中海油服主营业务分为钻井、油田、船舶服务和物探勘察服务四大板块。若能收购AWO,中海油服钻井平台数量将达到22座,业务范围扩大至澳大利亚、挪威、越南、沙特及地中海。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在超过半年的谈判过程中,双方并未在价格问题上纠缠过长时间。中海油服首席财务官钟华表示,这是通过谈判后双方认可的合适价格。“对中海油服而言,交易将带来可观和可实现的协同效应,而且收购相关资产的重置成本也远比收购价格要高。”
但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裘孝锋看来,“对有经济周期的公司而言,(每股85挪威克朗)的价格不算便宜”。据他分析,AWO净资产约为5亿美元,收购对价约为25亿美元,相当于以五倍于净资产的价格收购目标公司。
在收购方中海油服看来,未来中海油服可以向AWO拥有的客户提供其他海上服务,进而取得一定的协同效应,获得额外效益。
但裘孝锋分析认为,AWO目前八座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建造成本为11.2亿美元,三座半潜式的成本为13.1亿美元,外加两个生活平台各为1亿美元的话,合计成本为26.3亿美元。
“中海油服付出25亿美元,外加承担13亿美元的债务,后续还需支出5亿美元,公司为收购26.3亿元的资产总共花了43亿美元,为建造成本的1.6倍。并购付出的代价较大。”裘孝锋说。
在双方长达半年的谈判中,AWO的股价曾出现过下跌。2008年1月,AWO的股价在每股60克朗左右,之后受全球股市下跌影响,至2月跌至每股40克朗,随后开始发力上涨,6月7日股价达到每股73克朗。6月20日,该公司股价达到了78克朗左右。
在AWO股价下跌过程中,中海油服并未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对此,参与交易人士解释说,在双方没有谈妥的情况下,从市场上购买对方股票,持股达到3%时需要披露,“这样会造成市场上的猜测,不利于谈判。”
收购风险
尽管中海油服早已将拓展海外市场作为既定战略,但并购之路并不顺利。2006年底,中海油服宣布和英国-俄罗斯合资企业TNK-BP油田服务子公司STU签署了初步入股协议。中海油服未披露入股比例,但称该交易金额不超过5亿元,并将会获得控股地位。
此后,中海油服一直在等待俄罗斯政府批准。令中海油服失望的是,俄罗斯政府今年1月裁定中海油服的行动为恶意并购,否决了交易。
在一系列失败并购之后,在此次对AWO的收购中,中海油服充分考虑了政策壁垒的因素,并在并购规则上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
参与交易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此次交易只需要通过当地市场监管机构对要约收购进行审核和反垄断的审批。中海油服在挪威的营业收入很少,不涉及垄断。
在中国方面,中海油服需要获得中海油服股东同意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上述人士表示:“中海油服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也进行过详细沟通,所有主管部门都对这一交易持支持态度。”此外,7月7日公告当天,中海油服与很多股东沟通过,股东亦表示支持。
目前最大的风险来自潜在的竞购者。不过,参与交易人士认为,这个可能性也不大。他表示,与其他国外收购者相比,中海油服具有三点优势:第一,AWO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山东建造,因此中海油服对船的交付期、基本开支和造船经验有比较准确的判断;第二,国外其他收购者收购AWO后所达到的协同效应很难与中海油服相比,中海油服可提出更有竞争力的价钱;第三,中海油服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在整体融资方面具有优势。
中海油服已公开表示,将通过自有资金和债务融资支付收购代价。据介绍,中海油服目前约有9亿美元左右的现金,计划拿出2亿美元支付此次收购,其余部分通过外部债务融资。不过,目前中海油服正与多家银行商谈贷款,尚未确定具体的贷款银行。
根据此前披露的报告,中海油服截至2007年末总资产230亿元,净资产172亿元,资产负债率25%。2007年,中海油服营业收入92.42亿元,实现净利润22.38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9%。“中海油服的资产负债率很低,完成收购后公司的债务权益比将在1左右,压力也不大。”前述消息人士分析。
对于AWO后续建设的资本开支,钟华表示,AWO还需约10亿美元开支,如果不行使两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选择权,则需要约5亿美元。“AWO现有债务已大部分覆盖了上述未来开支,因此,也不会给中海油服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
不过,裘孝锋对《财经》记者表示,中海油服收购后的债务权益比将限制其进一步收购的灵活性。
中海油服预计此次收购将于2008年9月或10月结束。完成收购后,AWO将从奥斯陆证券交易所退市。招商证券分析师裘孝锋指出,AWO聘请了业界资深专家,中海油服收购后能否留住这些人存在问题,一方面,激励可能会有问题;另一方面,要看他们能否认同中海油服的文化氛围。
中海油服公开表示,不会对AWO的业务进行重大变动,不会改变其所在地;也不会进行裁员或换将。
“国内有些公司并购后把对方的一把手换掉,我们不一定会换,甚至有可能请其CEO到中海油服来担任高层领导。只要你真有能力,且一心一意想为公司的发展努力。” 一位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表示。
挺进深海
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裘孝锋看来,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市场是未来不确定因素之一。在中海油服就并购相关问题与投资者进行沟通时,中海油服表示有六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订单。
不过,上述接近中海油高层人士表示,这基本不存在风险。中海油目前对钻井平台就有很大需求,因此不必担心这些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订单问题。
“持续的高油价刺激了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进一步增长,继续为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中海油总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在中海油服2007年年报上致辞称,中海油将“逐步加大对深水钻井等技术的研究,为向深水进军做准备”。
分析人士认为,获得深水钻探能力,正是该项收购的核心价值之一。中海油高级经济师单联文告诉《财经》记者,中海油服目前自营海上油田最深为200多米,与外资公司合资的最深不到500米。国际上一般500米水深以上为深海,而中海油服深水基本属于空白。“在500米到1000米的范围内,自营业务只有勘探工作而没有开发;而在1000米以上范围,勘探全部是通过合作方式在进行。”
AWO三座在建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水深都在2500英尺,约等于760米(一英尺约等于0.3048米——编者注),刚好填补了中海油服在500米以上深海部分的空白。AWO还拥有两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选择权,选择权行权日期分别为2008年11月和12月,行权后预计在2012年年初即能投产。这两艘钻井平台的作业水深能达到1500米。
深水船对于中海油服及中海油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南海深水区水域的油气开发。
2006年,中海油与加拿大哈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对外宣布,在中国南海北部1500米深的白云凹陷深水区发现预计可采储量达千亿立方米的大气田。这是首次在中国领海内发现的深海气田。
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和深水作业能力,中海油方面对于南海的深水区只能与外国能源公司签订产品分成合同,由外国公司全资开发,中海油获取一定份额的油。在买下AWO的深水钻井平台后,这一局面有望改观。在单联文看来,南海海域可能会是中国今后最主要的油气挖潜区,储量甚至可能与北海油田、墨西哥湾比肩。届时,中海油服此次收购的深水钻井平台将成为挺进深海的主力。■
“此次收购将成为中国公司最大的海外要约收购项目,也是中国公司全额收购欧洲公司交易额最大的项目。”7月9日,谈到中海油服对挪威海上油田服务公司Awilco Offshore ASA(奥斯陆交易所代码:AWO,下称AWO)发起的收购,一位参与交易的人士如此评价。
两天之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808,香港交易所代码:02883,下称中海油服)宣布与AWO达成协议,有意以现金收购后者100%股份。收购对价为每股85挪威克朗,总对价约为127亿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114.65亿元。
中海油服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旗下专业从事海上油田服务的子公司。自2005年尝试收购美国尤尼科(Unocal)未果,中海油在并购方面一直处于沉寂。不过,分析师相信,坐拥充裕现金的中海油一直在寻找收购目标。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一流的国际油田服务提供商,只有收购能帮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中海油服公布收购计划当天,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华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表示。
价格高低
2008年3月31日, 在中海油服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袁光宇曾公开表示,将通过对外并购的方式支持自身增长,“目前已有并购目标”。
参与交易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收购从去年夏天开始,但是中海油服和AWO真正的接触是在今年1月。”担任此次中海油服收购财务顾问的是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摩根大通。
公开资料显示,AWO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挪威的Arne Wilhelmsen和Gjert Wilhelmsen兄弟及其家族。2008年福布斯富豪榜上,Arne Wilhelmsen兄弟以16亿美元资产名列743位,家族资产包括皇家加勒比海游轮公司。2003年以来,正是看到油价高涨,AWO冒险在没有获得石油公司服务合同的情况下大举投资钻井平台。
目前,AWO拥有五座自升式钻井平台(jackup rig)和两座生活平台,正在新加坡建造三座自升式钻井平台,预计将于2008年-2009年间陆续完成。山东烟台莱佛士船厂在为该公司制造三座半潜式钻井平台,预计2009年全部完工。AWO还拥有两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选择权。
作为一家一体化油田服务供应商,中海油服主营业务分为钻井、油田、船舶服务和物探勘察服务四大板块。若能收购AWO,中海油服钻井平台数量将达到22座,业务范围扩大至澳大利亚、挪威、越南、沙特及地中海。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在超过半年的谈判过程中,双方并未在价格问题上纠缠过长时间。中海油服首席财务官钟华表示,这是通过谈判后双方认可的合适价格。“对中海油服而言,交易将带来可观和可实现的协同效应,而且收购相关资产的重置成本也远比收购价格要高。”
但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裘孝锋看来,“对有经济周期的公司而言,(每股85挪威克朗)的价格不算便宜”。据他分析,AWO净资产约为5亿美元,收购对价约为25亿美元,相当于以五倍于净资产的价格收购目标公司。
在收购方中海油服看来,未来中海油服可以向AWO拥有的客户提供其他海上服务,进而取得一定的协同效应,获得额外效益。
但裘孝锋分析认为,AWO目前八座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建造成本为11.2亿美元,三座半潜式的成本为13.1亿美元,外加两个生活平台各为1亿美元的话,合计成本为26.3亿美元。
“中海油服付出25亿美元,外加承担13亿美元的债务,后续还需支出5亿美元,公司为收购26.3亿元的资产总共花了43亿美元,为建造成本的1.6倍。并购付出的代价较大。”裘孝锋说。
在双方长达半年的谈判中,AWO的股价曾出现过下跌。2008年1月,AWO的股价在每股60克朗左右,之后受全球股市下跌影响,至2月跌至每股40克朗,随后开始发力上涨,6月7日股价达到每股73克朗。6月20日,该公司股价达到了78克朗左右。
在AWO股价下跌过程中,中海油服并未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对此,参与交易人士解释说,在双方没有谈妥的情况下,从市场上购买对方股票,持股达到3%时需要披露,“这样会造成市场上的猜测,不利于谈判。”
收购风险
尽管中海油服早已将拓展海外市场作为既定战略,但并购之路并不顺利。2006年底,中海油服宣布和英国-俄罗斯合资企业TNK-BP油田服务子公司STU签署了初步入股协议。中海油服未披露入股比例,但称该交易金额不超过5亿元,并将会获得控股地位。
此后,中海油服一直在等待俄罗斯政府批准。令中海油服失望的是,俄罗斯政府今年1月裁定中海油服的行动为恶意并购,否决了交易。
在一系列失败并购之后,在此次对AWO的收购中,中海油服充分考虑了政策壁垒的因素,并在并购规则上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
参与交易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此次交易只需要通过当地市场监管机构对要约收购进行审核和反垄断的审批。中海油服在挪威的营业收入很少,不涉及垄断。
在中国方面,中海油服需要获得中海油服股东同意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上述人士表示:“中海油服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也进行过详细沟通,所有主管部门都对这一交易持支持态度。”此外,7月7日公告当天,中海油服与很多股东沟通过,股东亦表示支持。
目前最大的风险来自潜在的竞购者。不过,参与交易人士认为,这个可能性也不大。他表示,与其他国外收购者相比,中海油服具有三点优势:第一,AWO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山东建造,因此中海油服对船的交付期、基本开支和造船经验有比较准确的判断;第二,国外其他收购者收购AWO后所达到的协同效应很难与中海油服相比,中海油服可提出更有竞争力的价钱;第三,中海油服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在整体融资方面具有优势。
中海油服已公开表示,将通过自有资金和债务融资支付收购代价。据介绍,中海油服目前约有9亿美元左右的现金,计划拿出2亿美元支付此次收购,其余部分通过外部债务融资。不过,目前中海油服正与多家银行商谈贷款,尚未确定具体的贷款银行。
根据此前披露的报告,中海油服截至2007年末总资产230亿元,净资产172亿元,资产负债率25%。2007年,中海油服营业收入92.42亿元,实现净利润22.38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9%。“中海油服的资产负债率很低,完成收购后公司的债务权益比将在1左右,压力也不大。”前述消息人士分析。
对于AWO后续建设的资本开支,钟华表示,AWO还需约10亿美元开支,如果不行使两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选择权,则需要约5亿美元。“AWO现有债务已大部分覆盖了上述未来开支,因此,也不会给中海油服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
不过,裘孝锋对《财经》记者表示,中海油服收购后的债务权益比将限制其进一步收购的灵活性。
中海油服预计此次收购将于2008年9月或10月结束。完成收购后,AWO将从奥斯陆证券交易所退市。招商证券分析师裘孝锋指出,AWO聘请了业界资深专家,中海油服收购后能否留住这些人存在问题,一方面,激励可能会有问题;另一方面,要看他们能否认同中海油服的文化氛围。
中海油服公开表示,不会对AWO的业务进行重大变动,不会改变其所在地;也不会进行裁员或换将。
“国内有些公司并购后把对方的一把手换掉,我们不一定会换,甚至有可能请其CEO到中海油服来担任高层领导。只要你真有能力,且一心一意想为公司的发展努力。” 一位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表示。
挺进深海
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裘孝锋看来,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市场是未来不确定因素之一。在中海油服就并购相关问题与投资者进行沟通时,中海油服表示有六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订单。
不过,上述接近中海油高层人士表示,这基本不存在风险。中海油目前对钻井平台就有很大需求,因此不必担心这些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订单问题。
“持续的高油价刺激了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进一步增长,继续为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中海油总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在中海油服2007年年报上致辞称,中海油将“逐步加大对深水钻井等技术的研究,为向深水进军做准备”。
分析人士认为,获得深水钻探能力,正是该项收购的核心价值之一。中海油高级经济师单联文告诉《财经》记者,中海油服目前自营海上油田最深为200多米,与外资公司合资的最深不到500米。国际上一般500米水深以上为深海,而中海油服深水基本属于空白。“在500米到1000米的范围内,自营业务只有勘探工作而没有开发;而在1000米以上范围,勘探全部是通过合作方式在进行。”
AWO三座在建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水深都在2500英尺,约等于760米(一英尺约等于0.3048米——编者注),刚好填补了中海油服在500米以上深海部分的空白。AWO还拥有两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选择权,选择权行权日期分别为2008年11月和12月,行权后预计在2012年年初即能投产。这两艘钻井平台的作业水深能达到1500米。
深水船对于中海油服及中海油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南海深水区水域的油气开发。
2006年,中海油与加拿大哈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对外宣布,在中国南海北部1500米深的白云凹陷深水区发现预计可采储量达千亿立方米的大气田。这是首次在中国领海内发现的深海气田。
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和深水作业能力,中海油方面对于南海的深水区只能与外国能源公司签订产品分成合同,由外国公司全资开发,中海油获取一定份额的油。在买下AWO的深水钻井平台后,这一局面有望改观。在单联文看来,南海海域可能会是中国今后最主要的油气挖潜区,储量甚至可能与北海油田、墨西哥湾比肩。届时,中海油服此次收购的深水钻井平台将成为挺进深海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