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在多项式整除中的巧用浅谈证明思想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enqi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1的n次单位根,解决多项式整除中两道典型题,并探索其中的证明思想.
   【关键词】 多项式整除 1的n次单位根 证明思想
  
   在多项式整除中,我们经常会用到1的n次单位根去证明的类型题,这类题对于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即使知道1的n次单位根是什么,也不知如何与要证明的题目联系起来,形成不知如何下手的状况. 这些同学通常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和模糊,接受知识慢,反应迟钝,思维活动不积极等. 更关键的是他们往往把握不好数学证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以及追求验证结论与体会证明过程的关系(假设文中多项式均为数域F上的多项式).
   1. 在多项式整除中,我们利用“1n = 1的特殊性去实现巧妙的变量代换,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例1 证明:如果(x - 1) | f(xn),那么(xn - 1) | f(xn) .
   证明 因为(x - 1) | f(xn),故可令f(xn)=(x - 1)g(x), 于是f(1n) = 0,(1)
   即f(1) = 0.(2)
   ((1) 到(2)正是利用“1n = 1” ).
   由(2)可知f(x) = (x - 1)h(x),那么用xn代替x,有f(xn) = (xn-1)h(xn),从而(xn - 1) | f(xn).
   如果在证明过程中注意不到(1) 到(2)的过程,仍把1等同于一般变量会使我们进入变量代换的循环状态,而使题目无法得以证明.
   故在(1)处我们有的同学是这样做的:
   由(1)式,得1为f(xn) = 0的根,故(x - 1)| f(xn),这样就回到循环状态.
   这样的同学就犯了过分强调数学证明的客观性,把数学证明看做是一个僵化的、机械的、不容变通的过程. 而巧用“1n” = 1”才是我们这道题的关键. 这需要我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诱发新的思考,提出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
   2. 在多项式整除中,会用1的n次单位根,使得验证结论与证明过程达到有效结合,建构自己对数学证明的理解.
  
   在做题过程中我们大多数同学能考虑到只要证出f1(1) = 0,f2(1) = 0 即可,但却无法与x2+ x + 1联系起来,不会运用x2 + x + 1的根w1,w2是1的3次单位根,即w= 1,w= 1. 这些知识虽然在课本[1]中未涉及,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信息,如α≠β,α|f(x),β | f(x),则αβ | f(x). 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其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促进自我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对于每一位数学学习者与工作者来说,学习数学证明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能够体会数学证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活动,不但包含逻辑关系与公理系统,也包含人的知识范围、理解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北大几何与代数教研室.高等代数(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玉森,苏仲阳.高等代数应试训练(第一版)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3] 熊惠民, 虞莉娟.从数学证明的二重性看其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1): 17-20.
   [4] 王林全.数学证明教学观念的现代发展[J].数学教育学报,1998,7(1)94-9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获得重要数学知识是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知识包括“客观性知识”的数学事实和那些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及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的分类可以依据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分成结果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两类。  关键词 知识;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知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 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之一——无棱二面角,本文给出几种证明方法。  1.射影面积法。  2.构造正方体或长方体图形法。  3.补出交线法。  4.平移平面法。  关键词 无棱二面角;射影面积;二面角的大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 数形结合作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一方面给许多数量关系、抽象概念和解析式赋予其几何意义,变得非常直观;另一方面,一些图形的属性,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研究,会使得图形的性质更丰富、深刻,本文就数形结合在集合、不等式、函数中“形”促进了“数”的概念,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可以从“数”中思“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数形结合;数中思形;形中觅数:指导解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
期刊
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最大的喜悦也许并非加工资、升职称,也不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等大大小小的光环,最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学生的成功——哪怕是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发现”,也足以让我们惊喜. 今天我要把学生的精彩表现告诉同行,让大家分享我的快乐,并请为我的学生喝彩!  案例 用减法求最大公约数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课”(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P53练习七). 因为前面两节新课中学生已
期刊
1. APOS基本理论  APOS理论集中于对特定学习内容——数学概念学习过程的研究,对数学概念所特有的思维形式“过程和对象的双重性”作出了切实分析. 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作出深入的研究,正确揭示数学学习活动的特殊性,提出学生学习概念要经过活动(Action)、过程(Process)、对象(Objeet)和概型(Scheme)4个阶段. 从数学学习心理学角度分析,以上4个学习层次分析是合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内容及第101页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就运用U形曲线,增强课堂效果、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教学 心理 U形曲线    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是一个U形曲线,说明开始与结束的记忆最好. 笔者有计划地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教学实践. 从高一到高三,在课堂40分钟的教学中,坚持每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做2分钟的数学操,从未间断,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期刊
【摘要】按照课改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和发现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每一个知识点都从实践中去体验和发现,(事实上,有些知识点是难以创设实践环境的)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识背景,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去理解. 本文就自己的点滴体会谈谈在数学课改中如何发挥感性认识的作用.   【关键词】感性认识 教学术语 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切入方式 心领神会 四两拨千斤 水到渠成
期刊
【摘要】 正确的几何题求证思路,是学生证明复杂的几何题的关键. 本文论述了“线段和差法”和“线段分段法”. 并举例论证了用“线段和差法”和“线段分段法”证明形如ab = cd ± ef型的较复杂几何题. 文章对开阔学生证明较复杂的几何题的思路,促进教学都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证明 方法 线段和差 线段分段    形如ab = cd ± ef型的几何题,是一类比较复杂的问题,若没有正确的思
期刊
复习课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内容多时间紧要求高. 在一两个课时中,既要通过足够量的题目来温习较多的知识点,又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者似乎很难兼顾. 高三数学复习更是如此. 如何解决这一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是中学数学教师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一节数列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作了一点点尝试.   教学目标  (1)从函数的角度加深对数列有关知识方法的理解,并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