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宫藏清代宫廷漆器中,“尚无清顺治,康熙,雍正年款的雕漆器”。进入乾隆时期,雕漆数量显著增多,这与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的宫廷工艺美术发展到清代的空前规模不无关联。
目前故宫博物院藏雕漆器中,清代雕漆最多。乾隆皇帝喜欢在器物上落款识,使得可考物证更多见,是故宫雕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清代雕漆,主要就是研究清中期乾隆朝雕漆。
雕漆器外观华丽,剔红更是富贵讨喜,在故宫藏清代雕漆藏品中所占比例最大。制作工艺繁琐的漆器历来属于富裕阶层才能拥有。《清宮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录:“(乾隆十八年五月)初六日员外郎白世秀、达子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雕漆海兽圆盒一件、棉垫、木座,传旨:着交南边着一模一样做雕漆圆盒二件,钦此。于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员外郎白世秀将苏州织造安宁送到雕漆海兽圆盒二件,随棉垫、木座、原样圆盒一件,棉垫、木座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制作这件雕漆圆盒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五月传旨交南边,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二月呈进,除去送达并交接的时间,一年也是有的。这都说明雕漆是需要昂贵成本付出的工艺。
明代黄成的《髹饰录》关于唐代雕漆的记载是“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可惜未见实物。还是从宋、元时期稀有的实物中,我们可窥探到雕
漆在当时技巧已较纯熟,刀法宽厚圆实,装饰规整饱满。
明早期承袭元雕漆风格,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变化,规整舒朗而不失富贵典雅。明嘉靖时,受云南雕漆的影响,雕工变得犀利,装饰题材也顺应皇帝喜好,多见“福禄寿”相关题材,此时雕工和装饰内容产生了很大变化,趋于繁复细碎。明晚期雕漆一度活跃,但缺乏明初的优雅气质。
清代雕漆器物的造型在前朝基础上愈加多样,除圆盒、方盒、外形多样的盘外,还有碗、攒盒、提匣、瓶、炉等。笔筒等各类文具也多见雕漆工艺,其中仿古形有炉、瓶、盒多种样式,仿生形态造型更呈现出此时雕漆器形的多彩新象。纹样题材则继承前朝,龙、兽、禽、花卉、人物、风景等无不涉及。
乾隆时期雕漆工艺中,以剔红为主的仿古造型多直接依照青铜器仿造,纹样很多是取自于此。此外,直接依原样仿前朝雕漆,也常见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过写实的器形、逼真的雕刻,又呈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别具一格的清新面目。在各色工艺门类上出现御制诗,更是乾隆皇帝的喜好。总之,乾隆雕漆从摹古到别出心裁,无不透露出帝王的兴致所在。
从清宫造办处档案中看到,在乾隆皇帝开始想制作雕漆时,苏州一带即可做,说明当时雕漆工艺未失传,且技艺炉火纯青;与其他雕刻类工艺,如竹、木雕等相比,在题材和风格上有相近的地方;其中,以人物题材的雕漆可与竹雕对比,树木、山石、人物造型与同时期竹、木、牙雕接近。
嵇若昕在《嘉定竹刻与清初吴之璠的雕刻艺术》里提到“其实嘉定竹人自‘嘉定三朱’开始即不限于雕竹。”《养心殿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封镐与封岐兄弟称为“雕竹匠”,雍正九年(1731年)就称为牙匠了,说明雕工匠并不局限于雕材。从如此接近的雕刻风格来看,以苏州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各类雕匠之间应该是有互相影响的,由此使得他们施展出高超的雕刻手法,并遵从宫廷意愿,形成了清代乾隆时期精于巧密的风格。
元代雕漆名匠辈出,以磨功见长,但不见刀锋。如张敏德款剔红楼阁人物图圆盒,剔红漆色明度较低非浓艳;构图疏密有秩,没有多余赘“笔”;山石造型在写实中赋予唯美的装饰表现,雕刻植物力求模仿绘画风貌,建筑轮廓清晰概括;人物雕刻趋于平面,尤其五官以线条表现为主,脸半侧面也基本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整体漆层较薄,并没有足够的厚度使雕刀转折到漆层侧面。再对比乾隆款剔红题壁宝盒,山石树木雕刻逼真,轮廓不再如元或明初那样简洁明快;至于人物,不仅以线条刻画衣纹,纹路之间随衣的结构而漆面起伏,追求立体写实效果,细节脱离平面绘画感,脸部雕刻也是力求结构转折。 乾隆时期的剔红漆色一般比较红艳,与高浮雕显现出厚厚的漆层,使得次要位置的纹饰更为耀目。乾隆皇帝向往文人山水间的生活,但这对他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夙愿。从他对剔红的喜爱,也可窥视其在宫廷生活中的审美需求。
欧洲早在16世纪就开始与中国贸易,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家具等是当时欧洲宫廷贵族的时尚追求,洛可可风格绘画及装饰艺术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影响。清代皇帝允许欧洲传教士进入宫廷,是看中他们带来新鲜的科技、绘画或工艺技术。从故宫藏各种西洋科技物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帝王对西方的好奇心、东西方往来与互相借鉴。
产生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時期宫廷的洛可可风格,追求自然,娇柔、细腻、艳丽的曲线装饰,迎合了当时法国贵族的趣味。再看清代的剔红海兽图圆盒,充满了细腻、精致的曲线;又如剔红团香宝盒,桂花图案没有采用以对称为主的中国传统形式法则,装饰自然妩媚,填满整个盒身,很接近洛可可样式中自然、卷曲、娇柔的特征。
但对于清廷来说,欧洲国家的形象还只是遥远的缩影,影响力比较片面;由于闭关锁国,外来信息来源狭窄,清朝贵族接受的是局限于欧洲贵族喜爱的风格。另外雕漆并不像清代画珐琅器物,在造型和装饰上更多直接地表现了西洋样式,笔者认为这与漆器本来土生土长,不同于画珐琅工艺的外来身份有关,尤其雕漆制作费工费时,十分不易。总之,乾隆皇帝对雕漆装饰的原创意愿趋于繁复细腻,这与当时欧洲宫廷的审美追求不谋而合,再加上来自苏州地区工匠的精巧工艺也迎合了帝王的需求,产生了这一时期雕漆的一个特色。
由于社会经济的下行,嘉庆皇帝逐渐收紧宫廷生活所用之物的制作,直至晚清,都没能再现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繁荣。
档案记录,清朝末年,苏州已无工匠可做雕漆送交宫廷,而为皇宫服务的油漆作也不能担当。据说后来得到发展的北京雕漆,是官员拿了需要修补的雕漆捧盒,让市井作坊中做描金的工匠试试看,结果成功了。一个叫肖乐安的匠人见到了皇宫的雕漆模样,摸索出工艺,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专做雕漆的作坊“ 继古斋”。从此,成长于民间的北京近代雕漆便发扬光大了。(本文配图为“朱艳华绮——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展品。)
成本昂貴的工艺
目前故宫博物院藏雕漆器中,清代雕漆最多。乾隆皇帝喜欢在器物上落款识,使得可考物证更多见,是故宫雕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清代雕漆,主要就是研究清中期乾隆朝雕漆。
雕漆器外观华丽,剔红更是富贵讨喜,在故宫藏清代雕漆藏品中所占比例最大。制作工艺繁琐的漆器历来属于富裕阶层才能拥有。《清宮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录:“(乾隆十八年五月)初六日员外郎白世秀、达子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雕漆海兽圆盒一件、棉垫、木座,传旨:着交南边着一模一样做雕漆圆盒二件,钦此。于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员外郎白世秀将苏州织造安宁送到雕漆海兽圆盒二件,随棉垫、木座、原样圆盒一件,棉垫、木座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制作这件雕漆圆盒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五月传旨交南边,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二月呈进,除去送达并交接的时间,一年也是有的。这都说明雕漆是需要昂贵成本付出的工艺。
明代黄成的《髹饰录》关于唐代雕漆的记载是“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可惜未见实物。还是从宋、元时期稀有的实物中,我们可窥探到雕
漆在当时技巧已较纯熟,刀法宽厚圆实,装饰规整饱满。
明早期承袭元雕漆风格,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变化,规整舒朗而不失富贵典雅。明嘉靖时,受云南雕漆的影响,雕工变得犀利,装饰题材也顺应皇帝喜好,多见“福禄寿”相关题材,此时雕工和装饰内容产生了很大变化,趋于繁复细碎。明晚期雕漆一度活跃,但缺乏明初的优雅气质。
清代雕漆器物的造型在前朝基础上愈加多样,除圆盒、方盒、外形多样的盘外,还有碗、攒盒、提匣、瓶、炉等。笔筒等各类文具也多见雕漆工艺,其中仿古形有炉、瓶、盒多种样式,仿生形态造型更呈现出此时雕漆器形的多彩新象。纹样题材则继承前朝,龙、兽、禽、花卉、人物、风景等无不涉及。
乾隆时期雕漆工艺中,以剔红为主的仿古造型多直接依照青铜器仿造,纹样很多是取自于此。此外,直接依原样仿前朝雕漆,也常见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过写实的器形、逼真的雕刻,又呈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别具一格的清新面目。在各色工艺门类上出现御制诗,更是乾隆皇帝的喜好。总之,乾隆雕漆从摹古到别出心裁,无不透露出帝王的兴致所在。
一窥宫廷审美需求
从清宫造办处档案中看到,在乾隆皇帝开始想制作雕漆时,苏州一带即可做,说明当时雕漆工艺未失传,且技艺炉火纯青;与其他雕刻类工艺,如竹、木雕等相比,在题材和风格上有相近的地方;其中,以人物题材的雕漆可与竹雕对比,树木、山石、人物造型与同时期竹、木、牙雕接近。
嵇若昕在《嘉定竹刻与清初吴之璠的雕刻艺术》里提到“其实嘉定竹人自‘嘉定三朱’开始即不限于雕竹。”《养心殿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封镐与封岐兄弟称为“雕竹匠”,雍正九年(1731年)就称为牙匠了,说明雕工匠并不局限于雕材。从如此接近的雕刻风格来看,以苏州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各类雕匠之间应该是有互相影响的,由此使得他们施展出高超的雕刻手法,并遵从宫廷意愿,形成了清代乾隆时期精于巧密的风格。
元代雕漆名匠辈出,以磨功见长,但不见刀锋。如张敏德款剔红楼阁人物图圆盒,剔红漆色明度较低非浓艳;构图疏密有秩,没有多余赘“笔”;山石造型在写实中赋予唯美的装饰表现,雕刻植物力求模仿绘画风貌,建筑轮廓清晰概括;人物雕刻趋于平面,尤其五官以线条表现为主,脸半侧面也基本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整体漆层较薄,并没有足够的厚度使雕刀转折到漆层侧面。再对比乾隆款剔红题壁宝盒,山石树木雕刻逼真,轮廓不再如元或明初那样简洁明快;至于人物,不仅以线条刻画衣纹,纹路之间随衣的结构而漆面起伏,追求立体写实效果,细节脱离平面绘画感,脸部雕刻也是力求结构转折。 乾隆时期的剔红漆色一般比较红艳,与高浮雕显现出厚厚的漆层,使得次要位置的纹饰更为耀目。乾隆皇帝向往文人山水间的生活,但这对他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夙愿。从他对剔红的喜爱,也可窥视其在宫廷生活中的审美需求。
见证文化交流
欧洲早在16世纪就开始与中国贸易,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家具等是当时欧洲宫廷贵族的时尚追求,洛可可风格绘画及装饰艺术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影响。清代皇帝允许欧洲传教士进入宫廷,是看中他们带来新鲜的科技、绘画或工艺技术。从故宫藏各种西洋科技物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帝王对西方的好奇心、东西方往来与互相借鉴。
产生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時期宫廷的洛可可风格,追求自然,娇柔、细腻、艳丽的曲线装饰,迎合了当时法国贵族的趣味。再看清代的剔红海兽图圆盒,充满了细腻、精致的曲线;又如剔红团香宝盒,桂花图案没有采用以对称为主的中国传统形式法则,装饰自然妩媚,填满整个盒身,很接近洛可可样式中自然、卷曲、娇柔的特征。
但对于清廷来说,欧洲国家的形象还只是遥远的缩影,影响力比较片面;由于闭关锁国,外来信息来源狭窄,清朝贵族接受的是局限于欧洲贵族喜爱的风格。另外雕漆并不像清代画珐琅器物,在造型和装饰上更多直接地表现了西洋样式,笔者认为这与漆器本来土生土长,不同于画珐琅工艺的外来身份有关,尤其雕漆制作费工费时,十分不易。总之,乾隆皇帝对雕漆装饰的原创意愿趋于繁复细腻,这与当时欧洲宫廷的审美追求不谋而合,再加上来自苏州地区工匠的精巧工艺也迎合了帝王的需求,产生了这一时期雕漆的一个特色。
由于社会经济的下行,嘉庆皇帝逐渐收紧宫廷生活所用之物的制作,直至晚清,都没能再现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繁荣。
档案记录,清朝末年,苏州已无工匠可做雕漆送交宫廷,而为皇宫服务的油漆作也不能担当。据说后来得到发展的北京雕漆,是官员拿了需要修补的雕漆捧盒,让市井作坊中做描金的工匠试试看,结果成功了。一个叫肖乐安的匠人见到了皇宫的雕漆模样,摸索出工艺,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专做雕漆的作坊“ 继古斋”。从此,成长于民间的北京近代雕漆便发扬光大了。(本文配图为“朱艳华绮——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