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分为三大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教育即生活,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生物这门科目,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走进生活.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嗅到自己生活的气息,那么无疑会被很快吸引,形成独特的看法与见解,这样才能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才能真正将生物知识学以致用.下面笔者以教学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谈谈生活与生物的联系.
一、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学的知识点,而是给出了这样的问题:“上午第四节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肚子饿,有的同学甚至会头晕眼花,出现低血糖症状.当我们吃过午饭之后这些症状就消失了.为什么饿的时候我们就会头晕呢?吃过午饭怎么就恢复了呢?还有我们有的女同学比较爱美,要苗条,所以就每餐少吃,甚至不吃,这样有没有效果呢?对身体好不好呢?”通过这些学生切身体验过的生活实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节的课题.这节课结束之后,还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给家人制定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点,还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有个学生后来跟笔者交流时说:“老师,以后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吃早餐的,减肥不是靠少吃一两顿饭的.”
二、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呼吸作用有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设计的:将科学家所做的一系列实验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从而归纳出有氧呼吸的条件、场所、反应物和生成物.温故科学史,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学过有氧呼吸之后再来学习无氧呼吸相对就简单一些,无氧呼吸中有一些学生易混淆的问题:哪些生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哪些产生乳酸?正是葡萄上市的季节,伴随着葡萄的上市,接着就会出现葡萄酒,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密封瓶子,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瓶中产生气泡,揭开瓶塞后能闻到酒味儿.“大家知道这个气泡是什么吗?酒味儿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运动会或者体育课之后,会有腿酸痛的感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酸痛吗?是什么物质导致的呢?”这两个例子举出来之后,这个知识点就很清晰了.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让学生知道这节知识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比较内环境稳态与遭到破坏时的情况,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在上课的前一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每隔两小时测一下自己的体温(早上7点~晚上7点),并制成表格记录下来,最后将记录的数据描绘成曲线.通过观察曲线图,总结出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再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对照学生绘出的曲线进行这样的拓展:(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让学生举出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如:1.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2.当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3.高山缺氧反应.4.严重腹泻.5.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牢牢记住这个重要的结论.四、血糖平衡的调节(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生物教学应该源于生活,糖尿病是当下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糖尿病人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口服胰岛素呢?”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很容易回答出来.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够维持在80 mg/dL~120 mg/dL之间?当我们饥饿时会有哪些变化?饭后又有哪些变化?”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给出答案:饿了的时候会通过进食补充能量,还会分解其他物质——脂肪、氨基酸、糖原等;进食后糖类会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储存为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等.这个过程中的血糖含量可以看作我们口袋里的人民币,当钱多的时候我们首先会去消费(相当于糖类氧化分解),剩下来的会存到银行卡里或者存折里面(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等到要用时我们可以再挣(相当于饥饿时进食),也可以从银行卡或存折里取出来(相当于糖原、非糖物质的转化).这样一来血糖的来源、去路一清二楚.不需要学生再去读背,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了.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偏僻难懂的内容,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丝毫不见效果,而一但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缩影,那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学的知识点,而是给出了这样的问题:“上午第四节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肚子饿,有的同学甚至会头晕眼花,出现低血糖症状.当我们吃过午饭之后这些症状就消失了.为什么饿的时候我们就会头晕呢?吃过午饭怎么就恢复了呢?还有我们有的女同学比较爱美,要苗条,所以就每餐少吃,甚至不吃,这样有没有效果呢?对身体好不好呢?”通过这些学生切身体验过的生活实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节的课题.这节课结束之后,还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给家人制定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点,还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有个学生后来跟笔者交流时说:“老师,以后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吃早餐的,减肥不是靠少吃一两顿饭的.”
二、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呼吸作用有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设计的:将科学家所做的一系列实验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从而归纳出有氧呼吸的条件、场所、反应物和生成物.温故科学史,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学过有氧呼吸之后再来学习无氧呼吸相对就简单一些,无氧呼吸中有一些学生易混淆的问题:哪些生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哪些产生乳酸?正是葡萄上市的季节,伴随着葡萄的上市,接着就会出现葡萄酒,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密封瓶子,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瓶中产生气泡,揭开瓶塞后能闻到酒味儿.“大家知道这个气泡是什么吗?酒味儿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运动会或者体育课之后,会有腿酸痛的感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酸痛吗?是什么物质导致的呢?”这两个例子举出来之后,这个知识点就很清晰了.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让学生知道这节知识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比较内环境稳态与遭到破坏时的情况,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在上课的前一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每隔两小时测一下自己的体温(早上7点~晚上7点),并制成表格记录下来,最后将记录的数据描绘成曲线.通过观察曲线图,总结出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再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对照学生绘出的曲线进行这样的拓展:(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让学生举出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如:1.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2.当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3.高山缺氧反应.4.严重腹泻.5.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牢牢记住这个重要的结论.四、血糖平衡的调节(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生物教学应该源于生活,糖尿病是当下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糖尿病人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口服胰岛素呢?”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很容易回答出来.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够维持在80 mg/dL~120 mg/dL之间?当我们饥饿时会有哪些变化?饭后又有哪些变化?”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给出答案:饿了的时候会通过进食补充能量,还会分解其他物质——脂肪、氨基酸、糖原等;进食后糖类会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储存为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等.这个过程中的血糖含量可以看作我们口袋里的人民币,当钱多的时候我们首先会去消费(相当于糖类氧化分解),剩下来的会存到银行卡里或者存折里面(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等到要用时我们可以再挣(相当于饥饿时进食),也可以从银行卡或存折里取出来(相当于糖原、非糖物质的转化).这样一来血糖的来源、去路一清二楚.不需要学生再去读背,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了.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偏僻难懂的内容,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丝毫不见效果,而一但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缩影,那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