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基于MOOCs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一种家长介入教学管理的教学手段,建立家长督教促学平台,教师上课讲究教学艺术的思想,以及利用手机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系统改革方法,能有效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关键词:智慧校园;MOOCs;大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49-03
1 引文
大学是研究学问、探索创新,引领民族理想、尊严、智慧和思想,塑造国民素质、民族人格的场所。因此,大学本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书生意气、百舸争流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尽显 “低头族”,依靠点名、扣分等方式绑架学生上课的大学课堂,让年轻人缺失了本该有的活力。在智慧校园时代,国内学生因为没有毕业压力,上课、考试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的人生抱负。许多青年人已经成为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奴隶。
目前智慧校园的“智慧”体现在各大高校追逐开启的“微课”, “SPOC、MOOCs”等网络资源,“智慧校园”对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的同时,也给普通院校带来了危机和挑战[1]。大学是学生从高中走向社会的桥梁,就像接力比赛,大学的接力棒,是人生赛跑中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青年输在这一段赛道上。因此,以智慧校园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普遍生存之道。
因此,通过改革课程教学的设计,加快课堂教学的设计步伐,吸引学生上课兴趣,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并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资源平台实现自学和互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2 以MOOCs为契机进行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具体的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提供课程概况、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和提供课后交流,实现对整个课程的导学、助学、自学和互学。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摆脱长期处于灌输、填鸭的方式教学,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让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学习,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的 “学”包围教师的“教”,教学内容不但为学生所吸收,还能衍生、滋长和运用[2]。
1)依据学生具体需求创新课程设置。
新时期二本或者三本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应用型”人才计划,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价值,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开发“前沿课程”,比如“计算机”领域,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应用,许多应用都开发面向手机的app,因此,课程教学体系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把“手机app”的开发技术作为主干课后的延伸,引入课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需求,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愿景,同时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把“以传递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以对话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3]。
2)以MOOCs为背景,设计课程教学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2012年清华、北大优秀学府相继加入到MOOCs的行列,我国高校教育也已经明显感知到MOOCs将要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因此,以MOOCs为契机,适时的展开课程教学设计,以“导学”-“助学”-“自学”-“互学”-“督学”为导向[4],通过精心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实时的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课后交流,以期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自主自觉地深入并扩展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意识。
3 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提升课堂吸引力
1)追求课堂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
讲究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我们要突出 “效果”高于“效率”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PPT教学,可是原本只是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当做偷懒的工具,他们上课全程都在读PPT,这种方式极大地损害了我们课堂的效率。
任何课程教学,只要教师善于设计自己的语言,灵活运用多媒体设施,采用启发式,通过有挑战性的提问或者分组活动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教学艺术。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共创师生共鸣。
课堂不再生动,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上师生互动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现象。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投入到对学习、对知识的热情中,而不是沦为只会使用手机的傻瓜。
因此。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表演者,要善于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提出匠心独具的练习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商讨,共同探索真理和自由思想,如图2所示,认真构思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共创师生共鸣[5]。
4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督教评学的平台
建立此平台的目的,就是打破大学的城墙,让墙外的人也看到我们的课堂,录制教师的授课视频,一方面供学生课后巩固,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监督上课效果,共同督促学生学习,形成开放式的课堂,具体用例图如下图3。
在此模式下,教师将更加注重课前准备,加强课内教学的设计,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曝露在家长面前,不端行为也将有所收敛,提高上课的参与度。
5 发挥终端的优势,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教学
我们要善于利用手机的便捷性,加强课内课外正能量教育。通过QQ、微信占领主流思想,加强课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对于上课难点,学生可以自主的用手机拍摄短片,课后再次学。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移动终端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1)发挥终端优势,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现在的学生逃课、上课开小差日益严峻,这与我们考试方式也息息相关。纯粹的期末考试制度不能把控整个学习过程。相反,容易让学生滋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功利心理,而此时手机等终端设备正好为大规模作弊提供了便捷,导致考风的严重下滑。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发挥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过程,并将大数据记录做分析,最终形成过程性的评价,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结论的常态[6]。
2)发挥终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转变课堂学习的观念
通信便利增强了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先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不能让自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短视的及时享乐主义,成为社会生活主流”[7]。因此,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年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责任感,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对于年轻人手机不离手的现状,进行覆盖性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6 结语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提出基于MOOCs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一种家长介入教学管理的教学手段,建立家长督教促学平台,要求教学讲究教学艺术的思想,提出手机app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研究。通过在《软件工程》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研究不但可以消除信息手段给学生带来的各方面诱惑,利用移动终端给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加大力度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变得生气勃勃,教学效果提高,在校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吕伟,张祥云,叶逢福,赖勇强.“智慧校园”浪潮下的高教变革展望[J]. 高教探索,2014(4):27-30.
[2] 梅红,宋晓平.论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与实现[J].高教探索,2014(2):62-67.
[3] 郭法奇.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14(3):72-78.
[4] 张连云.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73-75.
[5] 韩淑萍.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研究述评[J].辽宁教育研究[J].2008(12):35-39.
[6] 满建宇.管、办、评分离: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系重构[J]. 现代教育管理,2014(9):25-30.
[7] 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关键词:智慧校园;MOOCs;大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49-03
1 引文
大学是研究学问、探索创新,引领民族理想、尊严、智慧和思想,塑造国民素质、民族人格的场所。因此,大学本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书生意气、百舸争流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尽显 “低头族”,依靠点名、扣分等方式绑架学生上课的大学课堂,让年轻人缺失了本该有的活力。在智慧校园时代,国内学生因为没有毕业压力,上课、考试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的人生抱负。许多青年人已经成为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奴隶。
目前智慧校园的“智慧”体现在各大高校追逐开启的“微课”, “SPOC、MOOCs”等网络资源,“智慧校园”对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的同时,也给普通院校带来了危机和挑战[1]。大学是学生从高中走向社会的桥梁,就像接力比赛,大学的接力棒,是人生赛跑中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青年输在这一段赛道上。因此,以智慧校园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普遍生存之道。
因此,通过改革课程教学的设计,加快课堂教学的设计步伐,吸引学生上课兴趣,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并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资源平台实现自学和互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2 以MOOCs为契机进行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具体的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提供课程概况、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和提供课后交流,实现对整个课程的导学、助学、自学和互学。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摆脱长期处于灌输、填鸭的方式教学,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让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学习,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的 “学”包围教师的“教”,教学内容不但为学生所吸收,还能衍生、滋长和运用[2]。
1)依据学生具体需求创新课程设置。
新时期二本或者三本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应用型”人才计划,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价值,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开发“前沿课程”,比如“计算机”领域,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应用,许多应用都开发面向手机的app,因此,课程教学体系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把“手机app”的开发技术作为主干课后的延伸,引入课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需求,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愿景,同时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把“以传递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以对话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3]。
2)以MOOCs为背景,设计课程教学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2012年清华、北大优秀学府相继加入到MOOCs的行列,我国高校教育也已经明显感知到MOOCs将要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因此,以MOOCs为契机,适时的展开课程教学设计,以“导学”-“助学”-“自学”-“互学”-“督学”为导向[4],通过精心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实时的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课后交流,以期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自主自觉地深入并扩展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意识。
3 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提升课堂吸引力
1)追求课堂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
讲究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我们要突出 “效果”高于“效率”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PPT教学,可是原本只是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当做偷懒的工具,他们上课全程都在读PPT,这种方式极大地损害了我们课堂的效率。
任何课程教学,只要教师善于设计自己的语言,灵活运用多媒体设施,采用启发式,通过有挑战性的提问或者分组活动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教学艺术。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共创师生共鸣。
课堂不再生动,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上师生互动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现象。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投入到对学习、对知识的热情中,而不是沦为只会使用手机的傻瓜。
因此。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表演者,要善于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提出匠心独具的练习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商讨,共同探索真理和自由思想,如图2所示,认真构思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共创师生共鸣[5]。
4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督教评学的平台
建立此平台的目的,就是打破大学的城墙,让墙外的人也看到我们的课堂,录制教师的授课视频,一方面供学生课后巩固,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监督上课效果,共同督促学生学习,形成开放式的课堂,具体用例图如下图3。
在此模式下,教师将更加注重课前准备,加强课内教学的设计,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曝露在家长面前,不端行为也将有所收敛,提高上课的参与度。
5 发挥终端的优势,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教学
我们要善于利用手机的便捷性,加强课内课外正能量教育。通过QQ、微信占领主流思想,加强课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对于上课难点,学生可以自主的用手机拍摄短片,课后再次学。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移动终端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1)发挥终端优势,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现在的学生逃课、上课开小差日益严峻,这与我们考试方式也息息相关。纯粹的期末考试制度不能把控整个学习过程。相反,容易让学生滋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功利心理,而此时手机等终端设备正好为大规模作弊提供了便捷,导致考风的严重下滑。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发挥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过程,并将大数据记录做分析,最终形成过程性的评价,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结论的常态[6]。
2)发挥终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转变课堂学习的观念
通信便利增强了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先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不能让自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短视的及时享乐主义,成为社会生活主流”[7]。因此,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年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责任感,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对于年轻人手机不离手的现状,进行覆盖性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6 结语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提出基于MOOCs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一种家长介入教学管理的教学手段,建立家长督教促学平台,要求教学讲究教学艺术的思想,提出手机app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研究。通过在《软件工程》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研究不但可以消除信息手段给学生带来的各方面诱惑,利用移动终端给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加大力度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变得生气勃勃,教学效果提高,在校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吕伟,张祥云,叶逢福,赖勇强.“智慧校园”浪潮下的高教变革展望[J]. 高教探索,2014(4):27-30.
[2] 梅红,宋晓平.论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与实现[J].高教探索,2014(2):62-67.
[3] 郭法奇.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14(3):72-78.
[4] 张连云.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73-75.
[5] 韩淑萍.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研究述评[J].辽宁教育研究[J].2008(12):35-39.
[6] 满建宇.管、办、评分离: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系重构[J]. 现代教育管理,2014(9):25-30.
[7] 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