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南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名族之一,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迁移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是海南苗族民俗旅游仍处于初期开发阶段,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科学合理的开发海南苗族民俗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能让海南苗族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海南苗族,苗族民俗旅游,民俗旅游开发
随着国家对海南岛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扶持,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海南岛拥有国内其他旅游目的地不可复制的滨海资源和气候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各地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可是相对于海南自然景观,民俗旅游开发却相对落后。游客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却得不到相应的民俗体验,这显然不能满足高层次的旅游需求。
海南的苗族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民俗旅游开发产业链单一,精品项目缺乏
目前整个海南岛突显海南苗族民俗文化相关的景区只有三亚槟榔谷景区和三亚千古情景区。虽然有的民族地区有进行一些与民俗相关的旅游开发,但规模小、环境差、景点杂乱、缺乏市场意识、旅游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既不能对海南苗族民俗旅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不具备旅游吸引力。据统计2014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478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4060.2万人次,增长10.6%;接待一日游游客728.9万人次,增长10.7%。旅游总收入506.5亿元,增长13.2%。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人数,海南苗族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进程完全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如果发展好民俗旅游这一板块,那么将会为海南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精品项目缺乏的原因在于旅游开发商的开发形式过于单一且多数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像槟榔谷、千古情等景区虽然突显出民族民俗文化,但游客在景区内部也主要是走马观花式的观摩游览,并没有亲身体验、尝试和学习海南苗族传统的蜡染、刺绣、舞蹈等传统民俗技艺的机会,更对其中的真正内涵不甚了解。其实海南苗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风情和文化,但纵观整个海南岛的民俗旅游市场,优势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各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1]。从现今的开发程度来看,与海南苗族丰富的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是精品项目的缺乏,海南苗族民俗旅游开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经济基础较差,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这里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较差,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和基礎设施,但是比起海南沿海地区任然存在很大差距。海南苗族民族地区拥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俗旅游的相关开发,势必能成为海南岛民俗文化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海南苗族民族地区开发民俗旅游景区,还能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对五指山苗族村寨的村民进行访谈时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民俗景区的开发持支持态度。但是交通条件问题,直接降低了旅游者的可进入性,落后的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南省经济相对落后,虽然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近几年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设立特区之前海南省长期孤悬祖国的最南端,经济基础较差,与祖国许多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南省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相应制约,政府对民族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的投入等,都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民俗旅游未获得足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
“酒香不怕巷子深”曾被用于形容好的东西即使处于位置偏僻的角落,还是会有人知道它,可如今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不利用各种手段把“酒”给推销出去,那么再好的“酒”也会无人问津。目前政府以宣传和推介自然风景为主,并引导旅游开发商开发自然风景。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旅游开发的天平自然会向自然景观倾斜。
究其原因,是因为海南岛自然资源太过优越。海南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森林覆盖率以及充足的日照时长,人们一提到海南岛,首先想到的是:阳光、沙滩、大海和椰林,而不是海南岛的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是游客来海南岛旅游的主要驱动力,民俗文化资源的光芒往往被掩盖。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下,政府和旅游开发商自然在长期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将重心偏向自然风景的宣传和开发。
四、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储备缺乏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如今传统文化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和侵蚀,主流思想和生活习惯的引入,使得民族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被逐渐淡化,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以及被完全汉化。海南苗族各项传统民俗如蜡染、刺绣、民歌等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通过笔者在五指山苗寨走访发现,苗寨里会做传统苗寨服装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少了,并且掌握技术的大多数是村寨里的老人,苗寨服饰文化的传承已经开始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此外,相关的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也是严重短缺,一个景区的开发和运营如果没有一只高素质的人才团队,那么何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旅游人才储备缺乏主要是因为海南省教育相对落后。海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全海南办学质量最高的大学,但是在2014中国校友会网中国高校排行榜中,海南大学仅名列第89位,可见,海南省高校办学规模和发展与其他省市比起来还有不小差距。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海南省发展民俗旅游更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是受到高校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制约,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牵制民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海南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也与其他省市差距不小,中小学教育为人们塑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氛围,整体素质及精神面貌都与中小学教育息息相关,而社会氛围、整体素质等因素是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以及民俗旅游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2]。
五、旅游企业对经济过度追求,民俗景区商业化严重
主打民族民俗风情的三亚槟榔谷景区和三亚千古情景区主,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但是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这两个景区都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景区内一些民俗场景被肆意移植照搬并夸大其效果;一些售卖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其实卖的东西与市面上普通纪念品无异,价格却贵很多;一些苗族特色小吃也并未采用传统的制作方法;一些苗族歌舞更是舞台风格明显,服饰也是极尽奢华,脱离了苗家服饰的实际情况。
海南苗族民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且大多可用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可是长久以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和自然景观比起来却不尽人意。归根到底是因为长久以来没有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民俗旅游宣传工作不够到位、民俗旅游人才和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整个海南岛缺少能够吸引游客的海南苗族民俗旅游精品景区。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各方应该动员起来,发挥自身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并扶持海南苗族民俗旅游产业,将传统民俗技艺列入保护名单,改善景区和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商和运营商应该极力打造精品景区,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和景区设施,在商业开发的同时保持民族民俗风情的原生态。
参考文献:
[1] 巴兆祥. 中国民俗旅游[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235-236.
[2] 葛熹月. 海南苗族研究综述[J]. 社会与法制, 2010, 1(2): 181-182.
【基地成果】海南省度假酒店与住宿业研究基地2016年行业研究成果
关键词:海南苗族,苗族民俗旅游,民俗旅游开发
随着国家对海南岛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扶持,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海南岛拥有国内其他旅游目的地不可复制的滨海资源和气候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各地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可是相对于海南自然景观,民俗旅游开发却相对落后。游客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却得不到相应的民俗体验,这显然不能满足高层次的旅游需求。
海南的苗族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民俗旅游开发产业链单一,精品项目缺乏
目前整个海南岛突显海南苗族民俗文化相关的景区只有三亚槟榔谷景区和三亚千古情景区。虽然有的民族地区有进行一些与民俗相关的旅游开发,但规模小、环境差、景点杂乱、缺乏市场意识、旅游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既不能对海南苗族民俗旅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不具备旅游吸引力。据统计2014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478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4060.2万人次,增长10.6%;接待一日游游客728.9万人次,增长10.7%。旅游总收入506.5亿元,增长13.2%。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人数,海南苗族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进程完全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如果发展好民俗旅游这一板块,那么将会为海南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精品项目缺乏的原因在于旅游开发商的开发形式过于单一且多数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像槟榔谷、千古情等景区虽然突显出民族民俗文化,但游客在景区内部也主要是走马观花式的观摩游览,并没有亲身体验、尝试和学习海南苗族传统的蜡染、刺绣、舞蹈等传统民俗技艺的机会,更对其中的真正内涵不甚了解。其实海南苗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风情和文化,但纵观整个海南岛的民俗旅游市场,优势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各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1]。从现今的开发程度来看,与海南苗族丰富的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是精品项目的缺乏,海南苗族民俗旅游开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经济基础较差,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这里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较差,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和基礎设施,但是比起海南沿海地区任然存在很大差距。海南苗族民族地区拥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俗旅游的相关开发,势必能成为海南岛民俗文化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海南苗族民族地区开发民俗旅游景区,还能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对五指山苗族村寨的村民进行访谈时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民俗景区的开发持支持态度。但是交通条件问题,直接降低了旅游者的可进入性,落后的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南省经济相对落后,虽然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近几年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设立特区之前海南省长期孤悬祖国的最南端,经济基础较差,与祖国许多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南省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相应制约,政府对民族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的投入等,都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民俗旅游未获得足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
“酒香不怕巷子深”曾被用于形容好的东西即使处于位置偏僻的角落,还是会有人知道它,可如今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不利用各种手段把“酒”给推销出去,那么再好的“酒”也会无人问津。目前政府以宣传和推介自然风景为主,并引导旅游开发商开发自然风景。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旅游开发的天平自然会向自然景观倾斜。
究其原因,是因为海南岛自然资源太过优越。海南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森林覆盖率以及充足的日照时长,人们一提到海南岛,首先想到的是:阳光、沙滩、大海和椰林,而不是海南岛的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是游客来海南岛旅游的主要驱动力,民俗文化资源的光芒往往被掩盖。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下,政府和旅游开发商自然在长期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将重心偏向自然风景的宣传和开发。
四、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储备缺乏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如今传统文化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和侵蚀,主流思想和生活习惯的引入,使得民族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被逐渐淡化,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以及被完全汉化。海南苗族各项传统民俗如蜡染、刺绣、民歌等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通过笔者在五指山苗寨走访发现,苗寨里会做传统苗寨服装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少了,并且掌握技术的大多数是村寨里的老人,苗寨服饰文化的传承已经开始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此外,相关的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也是严重短缺,一个景区的开发和运营如果没有一只高素质的人才团队,那么何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旅游人才储备缺乏主要是因为海南省教育相对落后。海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全海南办学质量最高的大学,但是在2014中国校友会网中国高校排行榜中,海南大学仅名列第89位,可见,海南省高校办学规模和发展与其他省市比起来还有不小差距。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海南省发展民俗旅游更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是受到高校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制约,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牵制民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海南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也与其他省市差距不小,中小学教育为人们塑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氛围,整体素质及精神面貌都与中小学教育息息相关,而社会氛围、整体素质等因素是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以及民俗旅游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2]。
五、旅游企业对经济过度追求,民俗景区商业化严重
主打民族民俗风情的三亚槟榔谷景区和三亚千古情景区主,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但是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这两个景区都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景区内一些民俗场景被肆意移植照搬并夸大其效果;一些售卖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其实卖的东西与市面上普通纪念品无异,价格却贵很多;一些苗族特色小吃也并未采用传统的制作方法;一些苗族歌舞更是舞台风格明显,服饰也是极尽奢华,脱离了苗家服饰的实际情况。
海南苗族民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且大多可用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可是长久以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和自然景观比起来却不尽人意。归根到底是因为长久以来没有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民俗旅游宣传工作不够到位、民俗旅游人才和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整个海南岛缺少能够吸引游客的海南苗族民俗旅游精品景区。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各方应该动员起来,发挥自身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并扶持海南苗族民俗旅游产业,将传统民俗技艺列入保护名单,改善景区和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商和运营商应该极力打造精品景区,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和景区设施,在商业开发的同时保持民族民俗风情的原生态。
参考文献:
[1] 巴兆祥. 中国民俗旅游[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235-236.
[2] 葛熹月. 海南苗族研究综述[J]. 社会与法制, 2010, 1(2): 181-182.
【基地成果】海南省度假酒店与住宿业研究基地2016年行业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