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工科”助力创新创业教育

来源 :中国新通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自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等成为了各大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兴起,如何能够在“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各大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
  一、“人工智能+新工科”在国内高校的发展现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庞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新经济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根据新工科的引领型、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发展性等特征以及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紧联结,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加速兴起。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引入人工智能,建设人工智能平台仍在初级阶段,如能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新工科人才培养,会推动人才培养向着智能化以及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也会促进专业学科的融合发展。
  截止到2020年,国内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的各类高校总计80所,而在高校中引入人工智能应用的高校占高校总数的80%,而国内所有开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也在不同程度的进行新工科建设,包括申请新工科专业,旧专业的转型升级等,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内,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以及“北京指南”,开拓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2017年4月25日,“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的发布成功开启了我国高校的新工科建设,该方案也成为了各高校进行工科建设的引导方案,该方案不仅重构了工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更加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需要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意识,并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寻求知识,融会贯通地使用知识,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新兴产业中起到支撑作用,并能创造产业新领域。《华南理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是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发布的新工科建设方案,其广州国际校区率先实施该计划,该计划通过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双创教育三者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推进多维培养,主要包括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国际化教育,基于能够解决复杂工程問题进行的深度学习等,强调培养“三创型”[1]人才,培养的学生要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具备学习复合知识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从创新意思、创造能力和创业基础出发,进行新战略的人才培养。
  经过调研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加入到人工智能和新工科建设的大军中,而部分高校的先驱行动和部分成功经验也成为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的依据。
  二、高校工程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重大决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我国新生力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教育部门,各大高校通过发布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以、资金支持以及举办各类各级创新创业大赛,推动高校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互联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大高校都很重视此项比赛,通过校内选拔,省级比赛再到国家级比赛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而国外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使用了很多举措,比如创业教育的发起者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在《教育2020年的工程师:改革工科教育、 迎接新世纪》(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在工科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满足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另外还有倍斯特菲尔德-萨克尔(Besterfield Sacre),沙特朗德(Shartrand)以及戈尔丁(Golding)的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工程教育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成员大学,在其工科教育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项目和课程,并且超过25%的大学还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或其它创新创业证书项目[3]。这些内容主要源于美国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从政策和标准上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例如美国The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技术学科、专业学位授予资质理事会”),依据上述标准把发展创新创业技能、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作为衡量工科教育的重要标准和尺度[4],依据此项修订了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些改变,积极的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
  另外国外有这着较好地创新创业基础和丰富多元的师资也是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支持该项教育,通常会由政府出面成立专项基金委员会,并会积极抽取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中成绩卓越的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授课和指导,因此,在各方支持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培养,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有这显著的帮助。
  我国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中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2016年8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推选产生了2016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并要求各省(区、市)就业工作部门要积极组织辖区内高校认真学习典型经验高校的经验和做法,在各高校内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本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
  通知也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认真学习、借鉴50所典型经验高校的经验成果,在各自的工作中更深刻更细致地将创新创业工作落实到实处,并在借鉴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办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再一次从政策方面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支持。   三、在"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各种创新发展战略的开展,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手段也在不断推进和改革,虽然各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但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关键技术的掌握等没有很好的体现在新工科的工程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中。
  因此,基于人工智能搭建教學平台推动新工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把创新意识、思维培养作为基础,创造能力作为标准,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学科教学课程体系,达到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四、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4.1 creation+课程体系的融入助力新工科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达成共同的育人目标,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全面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团队协作、职业认知和坚持不懈毅力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在学科学习外为学生赋能,在课程体系中融入creation+系列课程。
  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全球胜任力,通过导入国内外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搭建创新型多元化平台,通过学术科技俱乐部联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从而为创业、就业和发展做好准备。
  4.2改革考核方式,参与置换学分
  为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鼓励学生加入学校的各种社团,在参与社团活动中进行过程性考核,考核合格则可获得第二课堂的学分;根据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比赛等级、获得的奖励等级进行实践课学分置换,以此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来。
  4.3教师思想转变带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直以来,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任课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思想转变了,才能从主观意识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每一门专业课的授课真正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地,从而让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主体,增加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继而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4.4建设人工智能教学辅助平台助力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名词的出现,已经让高校的教学发生了较大地变化,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式教学或者简单地融入多媒体教学,而是已经从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了更为合理地混合式教学,大多数课程都已使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混合是教学,在这一良好地教学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一套用于辅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将能够大大提升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
  参  考  文  献
  [1] 聚焦2019年新工科,全国6所高校新工科建设现状_专业https://www.sohu.com/a/326941484_422386-2019
  [2] 许涛,严骊,殷俊峰,周斌.《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远程教育杂志期刊.2018.11
  [3] 王松涛,曲秀君.《新工科建设视角下的大学新使命--以同济大学的实践和探索为例》.前沿视角.2020.03
  [4] 许涛,严骊,殷俊峰,周斌.《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远程教育杂志期刊.2018.11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新华网,http://education.news.cn/2019-08/27/c_1210257804.htm-2019
  课题来源 2019年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科学技术课题
  课题名称 《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编号 QY19KB03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开始逐步实现信息技术的渗透,推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发展形势,文章主要针对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 信息化 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现状 优化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逐步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逐步提高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创新了农业园区建设模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期刊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大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热度,网络购物凭借自身强大的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线下购物的地位。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本文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现状进行探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电商 大学生 消费观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从线上渠道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网络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
期刊
【摘要】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对于我们的生活以及思想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就“微时代”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实际影响系统分析所存在的成因,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下面我将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微时代” 网络行为 新样态 引导措施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因为应用软件的便捷,形象可
期刊
【摘要】 在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而大数据背后,各个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自身文化自信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医作为传统文化持久生命力的代表,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而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树立其自信很有必要。本文将探讨信息化时代树立中医文化自信的途径。  【关键词】 中
期刊
【摘要】 优质、安全、稳定播出是无线电视转播发射台的主要任务和中心任务,同时也是广电系统的命脉。论文作者一直在无线电视转播发射工作的一线,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信号发射、信号检测和优质播出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安全优化策略,以实现线电视转播发射台的优质播出。  【关键词】 无线电视转播发射台 优质播出 信号发射 信号检测  引言:  当前我国的有线电视具有丰富的内容、清晰的画面、较高的抗干扰性
期刊
【摘要】 随着民众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图像、数据等传输业务也愈加重视,在大数据时代的作用下,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对传输业务的质量、速度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市场的需求及科技的影响下,光纤传输网逐渐走进民众的生活,并成为我国通讯行业中的关键部分,同时,加强对有线传输光缆的日常与技术维护,也成为了当下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只有不断的探索数据及图像业务的发展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民众的
期刊
【摘要】 中国移动互联网随着国内产能过剩,已经逐步探索海外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国移动APP在全球范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东南亚区域基本呈现中、美两国垄断式布局。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国内几大公司的视频、直播两大类娱乐应用在东南亚的营销策略,提出了一些现存的问题和挑战,针对国内泛娱乐移动应用出海的本土化整合营销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泛娱乐 海外营销  引言:  “一带一路
期刊
【摘要】 “互联网+”教育背景为小学数学课堂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助力。传统的教学观念、单一的教学过程、落后的教学资源和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正当使用等问题阻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培养“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课堂形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断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期刊
【摘要】 在计算机实训课教学中运用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效,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本文从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设计和网络学习空间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探究个人在运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实践经验。  【关键字】 網络学习空间 中职计算机专业 教学实践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逐步推进,“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移动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在网络背景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在更新,社会的各个企业针对行业的标准对于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准提出高要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为适应当下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快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将网络教学的优势发挥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专业能力,是当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