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党委政府都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应当肯定,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的成效是明显的,成绩是主流。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却走进了诸多误区。
让利误区 随着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在各地兴起。许多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致使区域间招商引资竞争变成了低水平、同层次的“让利竞赛”,形成“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的局面,最后导致了“闯红灯”、破法规的事不断出现。华东某地开出的条件是每亩土地8万元,比相邻的某市每亩30万元的价格整整低了22万元,而减免税收的优惠也从国家对集成电路项目明确规定的“五免两减半”降至“十免十减半”。
让利竞赛的主要筹码集中在土地价格和税收让利这两个方面。以土地为例,许多地方均以成本价以下的价格招商,更有甚者将土地无偿奉送,或者“买一送一”。有些地方采取类似“税收返还”的办法,每年将新增税收全部或大部分返还给工业园区的建设主体,不仅损失了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高压”误区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绩效仍然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作为主要指标,这样,招商引资就成了地方政府最大的政绩工程。有鉴于此,部分市县把招商引资强调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形成了高压态势。市县把任务下达到部委办局和各乡镇,各部门各乡镇按照级别和职务再把任务分解到人头,规定完不成任务的部门和乡镇负责人要引咎辞职。某县规定,科级以上干部每年引资50万元,科员30万元,有些地方连中小学教师也有招商引资任务。高压之下出虚假。有些干部为了完成任务,把辖区内的原有企业通过“改名换姓”,重新注册,或拔高注册资本,就算“引来”几十万、上百万了。为了完成任务,上面要多少就可以报多少。还有些地方甚至把招商引资当作衡量干部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些不切实际的高压手段,只能导致一级糊弄一级,弄虚作假的事不断发生。
重赏重奖误区 有些地方为了寻求招商引资新突破,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开出了一系列“重赏”、“重奖”条款。先是奖物,谁引进了一定的资金和项目,可以奖励轿车或别墅。后来又开始奖钱,按引进资金的比例发奖金。如果说这些还可以说得过去的话,那么近几年有些地方“奖官”、“奖劳模”,甚至“奖党员”的作法就有些荒谬了。有些所谓引资功臣,通过招商引资而被“奖”了官之后,其实并不具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影响了基层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形象误区 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政府盖了豪华办公大楼,建了大广场,搞了大雕塑,有利于改善政府形象,有利于招商引资。因此,不惜负债建办公楼,结果事与愿违。外商们认为,如果政府不顾实际财力盖大楼,没有把钱用在刀刃上,就会怀疑这个政府的廉洁与高效。陕西省府谷县政府拖欠巨额工程款盖办公大楼,连民工的钱都拖欠不还,政府形象怎么好得起来呢?
软环境治理误区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投资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旨在揭开新一轮开放和发展的序幕。但有些地方习惯于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搞突击,诸如“外商投资服务月”之类的活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突击战收效甚微。软环境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高潮,没有低潮,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有学者认为,软环境治理要收到长效、实效,应当采取两个措施:首先从工作机制上抓,将软环境综合治理临时机构变为常设的政府机构,建立软环境治理的组织保证体系;其次是建立制度上的保证体系,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彻底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以此来规范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在整治过程中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规范和约束部门“吃拿卡要”等隐性收费上。 新官不理旧事误区 一些地方的领导调动频繁,往往出现“领导调动,政策重弄”、“新官不理旧事”的现象。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使得外地客商无所适从。政府不能因某领导人的更换而不兑现当初招商时的承诺,而现实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外商们认为,投资环境没有依靠制度来保障,而是靠某一个开明的领导来保障,这是可悲的。江苏省昆山市十年招商长盛不衰,仅昆山开发区十年间合同利用外资由5700万美元增至70亿美元,他们的奥秘就在于不管领导人怎么变动,招商引资的政策始终不变,如果要变,只有变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符合中外双方双赢的初衷。
挂牌重点保护误区 目前,许多地方为优化经济环境纷纷采取了为某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实行挂牌重点保护的做法,也就是给有的企业挂一个“政府重点保护企业(或单位)”的铜牌子。由政府挂牌对某些企业进行所谓的重点保护,与WT0规则明显不符。按WT0规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合法经营的所有国内企业、外资企业都一律享受国民待遇,都应受到法律及政府的保护。由政府挂牌对有的企业实行重点保护的作法,容易助长政企不分及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由政府挂牌保护企业是传统的政府干预企业,是以政代企的传统管理方式的延续。某些政府部门可以借此直接向企业或间接索取各种好处;而在政府“重点保护牌匾”的光环下,有的企业违法违纪经营也可能借此作为保护伞而畅行无阻。
由政府对某些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的作法也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政绩工程外向化误区 一些地方领导把“政绩”向外资企业延伸,把外资企业当“花瓶”,为自己的“仕途提速”服务。让人家今天参加这个会明天出席那个会;今天要来拍电视,明天要接受报刊采访……外商被折腾得不得安宁。外商对地方政府的这些邀请和活动安排又不能不参加,但整天泡在这些形式主义的圈子里实在影响经营和生产,有些外商发出了“饶了我们吧”的强烈呼声。
嫌小爱大误区 有些地方政府对待大、小老板不能一视同仁,对大老板关爱有加,有求必应;对待小老板不屑一顾,百求不应,冷了众多小老板的心。应当看到,小老板和大老板是动态发展的,大老板也是从小老板开始的,更要想海纳百川才能成大器的道理,否则不仅会气走小老板,还会“震醒”大老板。“嫌小爱大”必然得不偿失。还要注意对待新老朋友要一个样,千万不能结识新朋友,忘记了老朋友。
短期利益误区 招商引资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经济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谋求发展。可是许多地方出于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动不动就以“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裂变”等“大跃进”思维来指导招商引资。一些地方政府年年加大招商引资指标,一级一级往下压,芝麻开花节节高。要增加,要超常规发展,就得动用属于子孙后代的土地资源为代价,就必然是捡到篮子里便是菜。这种违背经济规律,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错误做法,长此下去必然要造成很大的发展瓶颈和付出沉重的代价。
招商引资与“三农”工作顾此失彼误区有些地方干部认为,重视“三农”只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真正要抓的还是工业,通过招商引资,上工业项目,增加当地经济总量才是“硬道理”,走进了顾此失彼的误区。在我国,农业人口目前还占据着总人口的主要部分,广大农民与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他们当中甚至还有数以千万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在困扰着他们。如果说“无工不富”的话,那么同样也可以说“无农不稳”,二者不可偏废。
让利误区 随着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在各地兴起。许多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致使区域间招商引资竞争变成了低水平、同层次的“让利竞赛”,形成“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的局面,最后导致了“闯红灯”、破法规的事不断出现。华东某地开出的条件是每亩土地8万元,比相邻的某市每亩30万元的价格整整低了22万元,而减免税收的优惠也从国家对集成电路项目明确规定的“五免两减半”降至“十免十减半”。
让利竞赛的主要筹码集中在土地价格和税收让利这两个方面。以土地为例,许多地方均以成本价以下的价格招商,更有甚者将土地无偿奉送,或者“买一送一”。有些地方采取类似“税收返还”的办法,每年将新增税收全部或大部分返还给工业园区的建设主体,不仅损失了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高压”误区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绩效仍然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作为主要指标,这样,招商引资就成了地方政府最大的政绩工程。有鉴于此,部分市县把招商引资强调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形成了高压态势。市县把任务下达到部委办局和各乡镇,各部门各乡镇按照级别和职务再把任务分解到人头,规定完不成任务的部门和乡镇负责人要引咎辞职。某县规定,科级以上干部每年引资50万元,科员30万元,有些地方连中小学教师也有招商引资任务。高压之下出虚假。有些干部为了完成任务,把辖区内的原有企业通过“改名换姓”,重新注册,或拔高注册资本,就算“引来”几十万、上百万了。为了完成任务,上面要多少就可以报多少。还有些地方甚至把招商引资当作衡量干部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些不切实际的高压手段,只能导致一级糊弄一级,弄虚作假的事不断发生。
重赏重奖误区 有些地方为了寻求招商引资新突破,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开出了一系列“重赏”、“重奖”条款。先是奖物,谁引进了一定的资金和项目,可以奖励轿车或别墅。后来又开始奖钱,按引进资金的比例发奖金。如果说这些还可以说得过去的话,那么近几年有些地方“奖官”、“奖劳模”,甚至“奖党员”的作法就有些荒谬了。有些所谓引资功臣,通过招商引资而被“奖”了官之后,其实并不具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影响了基层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形象误区 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政府盖了豪华办公大楼,建了大广场,搞了大雕塑,有利于改善政府形象,有利于招商引资。因此,不惜负债建办公楼,结果事与愿违。外商们认为,如果政府不顾实际财力盖大楼,没有把钱用在刀刃上,就会怀疑这个政府的廉洁与高效。陕西省府谷县政府拖欠巨额工程款盖办公大楼,连民工的钱都拖欠不还,政府形象怎么好得起来呢?
软环境治理误区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投资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旨在揭开新一轮开放和发展的序幕。但有些地方习惯于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搞突击,诸如“外商投资服务月”之类的活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突击战收效甚微。软环境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高潮,没有低潮,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有学者认为,软环境治理要收到长效、实效,应当采取两个措施:首先从工作机制上抓,将软环境综合治理临时机构变为常设的政府机构,建立软环境治理的组织保证体系;其次是建立制度上的保证体系,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彻底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以此来规范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在整治过程中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规范和约束部门“吃拿卡要”等隐性收费上。 新官不理旧事误区 一些地方的领导调动频繁,往往出现“领导调动,政策重弄”、“新官不理旧事”的现象。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使得外地客商无所适从。政府不能因某领导人的更换而不兑现当初招商时的承诺,而现实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外商们认为,投资环境没有依靠制度来保障,而是靠某一个开明的领导来保障,这是可悲的。江苏省昆山市十年招商长盛不衰,仅昆山开发区十年间合同利用外资由5700万美元增至70亿美元,他们的奥秘就在于不管领导人怎么变动,招商引资的政策始终不变,如果要变,只有变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符合中外双方双赢的初衷。
挂牌重点保护误区 目前,许多地方为优化经济环境纷纷采取了为某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实行挂牌重点保护的做法,也就是给有的企业挂一个“政府重点保护企业(或单位)”的铜牌子。由政府挂牌对某些企业进行所谓的重点保护,与WT0规则明显不符。按WT0规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合法经营的所有国内企业、外资企业都一律享受国民待遇,都应受到法律及政府的保护。由政府挂牌对有的企业实行重点保护的作法,容易助长政企不分及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由政府挂牌保护企业是传统的政府干预企业,是以政代企的传统管理方式的延续。某些政府部门可以借此直接向企业或间接索取各种好处;而在政府“重点保护牌匾”的光环下,有的企业违法违纪经营也可能借此作为保护伞而畅行无阻。
由政府对某些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的作法也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政绩工程外向化误区 一些地方领导把“政绩”向外资企业延伸,把外资企业当“花瓶”,为自己的“仕途提速”服务。让人家今天参加这个会明天出席那个会;今天要来拍电视,明天要接受报刊采访……外商被折腾得不得安宁。外商对地方政府的这些邀请和活动安排又不能不参加,但整天泡在这些形式主义的圈子里实在影响经营和生产,有些外商发出了“饶了我们吧”的强烈呼声。
嫌小爱大误区 有些地方政府对待大、小老板不能一视同仁,对大老板关爱有加,有求必应;对待小老板不屑一顾,百求不应,冷了众多小老板的心。应当看到,小老板和大老板是动态发展的,大老板也是从小老板开始的,更要想海纳百川才能成大器的道理,否则不仅会气走小老板,还会“震醒”大老板。“嫌小爱大”必然得不偿失。还要注意对待新老朋友要一个样,千万不能结识新朋友,忘记了老朋友。
短期利益误区 招商引资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经济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谋求发展。可是许多地方出于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动不动就以“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裂变”等“大跃进”思维来指导招商引资。一些地方政府年年加大招商引资指标,一级一级往下压,芝麻开花节节高。要增加,要超常规发展,就得动用属于子孙后代的土地资源为代价,就必然是捡到篮子里便是菜。这种违背经济规律,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错误做法,长此下去必然要造成很大的发展瓶颈和付出沉重的代价。
招商引资与“三农”工作顾此失彼误区有些地方干部认为,重视“三农”只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真正要抓的还是工业,通过招商引资,上工业项目,增加当地经济总量才是“硬道理”,走进了顾此失彼的误区。在我国,农业人口目前还占据着总人口的主要部分,广大农民与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他们当中甚至还有数以千万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在困扰着他们。如果说“无工不富”的话,那么同样也可以说“无农不稳”,二者不可偏废。